幼儿想象力训练方法
幼儿想象力训练方法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对幼儿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该如何训练幼儿的想象力呢?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幼儿想象力训练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想象力训练方法
方法一 在生活情景中想象
大人要善于利用宝宝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情景,引导他想象出不在眼前的情景,以培他的想象力,如看到了一轮夕阳,对宝宝说:“你看,太阳快下山了,它红红的,真像个大红球。
你说,它还像什么呢”“嗯,宝宝说得真好,它像一个红苹果。它还像什么呢?”诱导宝宝想象出多种情景,想象得越多越好,如像布娃娃的脸、像红灯笼、像红气球等等。
方法二 想象一物多用
找一些常见的物品,让孩子想象它有什么作用。如拿一只铅笔问孩子:“铅笔有什么作用?”孩子会马上回答:“能写字、能画画。”此时大人要加以引导:“宝宝真聪明,回答得很好。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作用?”孩子想得越多越好,如还能敲鼓、能做蚂蚁过河的小桥、能搅拌水、能当小尺用、能支撑小物品等等。这些都是具有发散性、创造性的想象。
方法三 画想象画
教孩子画一些想象画,会极大促进孩子的想象力。这种画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画的内容是像还是不像,要让孩子充分表现出他自己的意愿、想法和生活体验。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把太阳画成黑色,把皮球画成方的都可以。只要宝宝能说出画的是什么东西,大人都要给予鼓励和夸奖。
方法四 想象一事多解
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父母不要急于包办,可让孩子想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外出突然下雨了,没带雨伞。可以让孩子想出几种不同的回家方式,以免被雨淋湿。如乘的士、买把两伞、打手机叫家里人送伞来等。又如,浇花的水壶破了,不能再用了,可以用其它的什么器皿来代替它浇水。
方法五 讲童话故事
一般来说,童话故事比较适合儿童的想象特点:人物角色不多,每个人物又总是有他自己的一、两种显著的特征,好坏分明;故事情节生动而明显;内容又比较夸张,结构重复。经常听童话故事的孩子比起那些没听的孩子,想象力要丰富得多。
运用“画故事”培养幼儿想象力
一、创编"画故事"活动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是人们专注于某一活动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幼儿连环画创作的过程中,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自由、轻松、快乐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主动操作,最大限度的放开幼儿的手、眼、脑。另外,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连环画创作的学习环境,比如,可以在活动室内悬挂设和幼儿年龄特点的故事图片、连环画作品等,激发幼儿连环画创作的热情和动机。
二、把握幼儿兴趣点,提供教育契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要想把握好幼儿兴趣点,对于幼儿的多种兴趣教师不能漠视。但也不能被幼儿的兴趣牵着鼻子走,关键是要学会判断幼儿兴趣中是否具有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有利用的价值。作为教师,要想知道幼儿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就必须以幼儿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去倾听,全面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特点、爱好特长等等,这样才能正确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科学的对待幼儿的需要。例如: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欣赏一些连环画的成品,然后根据幼儿的意愿选择较简单,容易制作的作品,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让幼儿熟悉物品(故事、儿歌、童话)的特征、内容,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想、去猜,如果老师马上说出答案反而会让幼儿觉得一切都解决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思考、猜想。总之,只有当教师真正做到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能适时适宜、机智巧妙地激发、引导幼儿对熟悉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让教师的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兴趣一致,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善用幼儿的眼光和想象方式去观察指导老师要善于用幼儿的眼光和想象方式去观察幼儿的画,并根据幼儿画面的情况认真分析,通过语言去启发幼儿,及时给以指导和帮助。比如在连环画活动《小青蛙找妈妈》中,我通过与小朋友进行交流对话启发幼儿讨论"小青蛙小时候是什么样","长大后会怎样","为什么会找错妈妈",进而使幼儿抓住事物体的不同用绘画形式来体现小青蛙不同阶段的变化。
四、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每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强求一致。我们改变了以往那种"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做法,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在连环画《我在夏天里》中,小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过的事情来作为主题作画,孩子们从这些方面思考,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及喜好选择绘画,且都画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图。这样我认为既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善用赏识激励在续编故事连环画《皮鞋车》时,我介绍了故事的前半部分:"皮鞋被小老鼠做成了漂亮的小汽车小老鼠开展皮鞋车送小兔上学,还能做什么呢?又会被谁捡到呢?"请幼儿想象,并在画纸上表现出来,在这种创作氛围中,幼儿个个信心十足,满脸热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愉快的活动中富有创造性的完成了任务。幼儿的思想情感天真淳朴,因此他们的画面充满童趣,他们的想象不受任何约束,多为成人难以理解。我们不能用功利的眼光去评判幼儿的美术作品,而应经常用赏识的眼光去评价,如:"不错,画得真好!真的很有趣!""画得可爱极了,老师真喜欢。"教师的表扬、获奖的体验等等都能成为激发幼儿进步手段。对每一位幼儿的作品,我们都想办法让它展现,对每一位幼儿的进步,我们都给予肯定,为使幼儿能有成功的体验。
训练孩子想象力的方法
一、列举法。
不仅要求孩子列举出物品的用途和功能,还要引导他列举出和物品原有属性无关的其他用途和功能。
示例:用毛巾给孩子洗脸时,妈妈问:“毛巾可以用来洗脸,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孩子答:“用来洗澡,擦脚丫。”“还有呢?”“当抹布擦桌子,当围巾围脖子,当枕巾睡觉,当绳子拉,当玩具扔,当棉被给布娃娃盖……”孩子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的想像范围就越广阔,越能体现思维的新颖和灵活性。
二、违反常规法。
妈妈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反常规的问题让孩子回答,让他张开想像的翅膀,开动思考的机器。
示例:妈妈说,如果天空下的不是雪,而是白糖,会怎么样?孩子肯定会说,太好了,多美的事啊……妈妈又说,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白天只有黑夜(或没有黑夜只有白天)会怎么样?如果汽车像鸟儿在天上飞会怎么样?如果车轮子是方的会怎么样……“如果”后面的“怎么样”,就交给孩子的想像力去天马行空地驰骋啦。
三、物品替代法。
在从事一项活动中,当一种东西缺少时,思考有没有别的东西来替代它。找到的替代物越多,越能表明孩子思维的流畅性。
示例:和孩子玩假装游戏——当护士。在准备“演出”道具时,妈妈突然故意说:“哎呀,没有针筒怎么办?”孩子自然会去找用来当针筒的东西,如筷子,圆珠笔。又比如,妈妈假装要炒菜,对孩子说,如果锅铲坏了,用什么炒?让孩子为你想出替代的工具。不管孩子找来什么,只要他能想得到,能配合你的提问和工作,都要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
四、故意为难法。
妈妈提出一个假设问题,要孩子想办法,等他想出来后,妈妈继续顺着这个答案提下一个“怎么办”,故意为难孩子,直到提不出问题为止。
示例:妈妈:“如果你回家时,爸爸妈妈都不在,家里没人,你进不了门。你会有什么办法?”孩子答:“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叫你们回来开门。”“万一我们回不来呢?”“我到邻居阿姨家等你们回来。”“邻居家也锁门了呢?”我在外面继续玩。”“你要是不想玩呢?”“我就在门口等。”“你等得很烦呢?”“我就坐在门口睡着了!”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引入思考的境地,挖掘想像的潜能,养成爱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五、故事接龙法。
和孩子编故事。妈妈说一两句,孩子接一两句,妈妈再接下去,如此循环。不管故事编得如何,编到哪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接上,逻辑上说得过去就行。孩子接得越快,说明思维越敏捷。
示例:妈妈说:“有只小鸡出去玩,遇到一只小狗。” 孩子接:“小狗嘴里叼着骨头。”妈妈接:“小鸡很想吃骨头,眼巴巴地望着小狗。”孩子接:“小狗想分骨头给小鸡吃。”妈妈接:“可是,小狗想起妈妈的话,骨头要给生病的狗爸爸吃……”开始的时候,接一句就行,不要太长。太长了,孩子把握不住故事情节,反而增加了续接的难度,因为孩子本身要把精力放在续接下一个情节上。
六、形象比喻法。
通过观察某种事物,联想到类似这种事物形态的另一种事物。妈妈可以根据事物的多个角度来引导孩子去比喻和联想。
示例:妈妈把书立起来:书的样子像什么?孩子答:“像扇门,像窗子。”妈妈把书放平问:“现在又像什么?”孩子答:“像豆腐,像大积木,像一栋楼,一块平地。”妈妈把书打开竖放再问,孩子答:“像扇子,像商场的旋转门。”妈妈把书摊开平放,孩子答:“像张开的两片叶子。”从不同视角来比喻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孩子一时答不上,可以不断鼓励和启发他,甚至报出你想像出来的东西:“你再看看,是不是像……”
看过“幼儿想象力训练方法”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