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教师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孩子想象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教师也应负起责任。那么对于学期儿童的想象力,教师该如何培养呢?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教师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1)使自然界成为想象力的资源。儿童,尤其是幼儿,因为刚刚来到这个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自然界的许多东西都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促进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如早晨的日出,傍晚的日落,夜空的星座,多变的浮云,冬天的冰雪,夏天的风雨,还有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等,都可成为启发、丰富儿童想象力的资源。所以,要经常带孩子出去,接受大自然的沐浴。
(2)用玩具和游戏开发想象力。玩具是儿童最喜欢的东西,游戏是他们的主要实践活动,贪玩是孩子的本性。孩子在玩玩具和游戏中,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丰富想象力,增强智力。因此,要适当给孩子买一些玩具,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做各种游戏,同时把教育寓于游乐中。
(3)用书画发展想象力。2-3岁的孩子对书画就开始产生兴趣,不但喜欢看,而且还经常拿起笔自己画这画那,这种兴趣直到上学后都经久不衰。要鼓励孩子尽情地画,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帮助孩子把画不成型的图案变为成型的画,还可以大人先画一个极简单的图形,启发孩子添上几笔,变成有意义的画。比如,画一个圆,让孩子添上眼睛,鼻子和耳朵;或画一棵树干,让孩子添枝加叶。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如果发现孩子触景生情,能把想象的东西画出来,说明你的辛勤劳动已结出丰硕的成果,应该感到欣慰和高兴。
(4)用音乐促进想象力。音乐是儿童接触到的最早艺术形式,儿童在摇篮里就对音乐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一岁的幼儿,听到熟悉的摇篮曲就立刻停止哭,并随熟悉的音乐摇动身体。2-3岁的孩子,就开始有音乐的节奏感。4岁的儿童,就会伴着音乐的节奏跳舞。如果父母给儿童听音乐时,能经常给他们讲述有关音乐的知识,并告诉他们音乐所反映的现实生活,那么就可以启发孩子的思维,促进其想象力的提高。
(5)用故事启迪想象力。儿童最喜欢听故事。正在哭闹的孩子,一听要给他讲个故事,就会立即安静下来,并且竖起两个小耳朵聚精会神地听起来。因此,借助故事的复杂情节,可以启迪儿童的想象力。故事的曲折情节、生动语言、丰富表情及艺术形象,可以使儿童联想到故事的真实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联想,发展想象力。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小班儿童无论在游戏、绘画还是做泥工等活动前,不知道自己将要创造出什么形象,他们只是在行动中任意摆弄物体,或画出线条图形,而且随时自发地改变物体的状态或改画其他图形。当物体有了实际的变化或看到自己画出的图形时,才引起幼儿头脑中出现新形象。例如,在活动之前问小班儿童:“你想玩什么?”“你想画什么?”他总是望着你直摇头,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一个听诊器,他就讲“我要做医生”。如果看到周围小朋友在画气球,他就讲“我画气球”。当你交给他一团泥,问他想做什么,他只知道接过泥高兴地玩起来,而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搓成个长条或扁圆体时,才会大声地叫喊起来:“面条!”“饼子!”要他们想好玩什么再取玩具,想好画什么再动手作画是极困难的。
小班儿童事先无一定的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对有兴趣的内容愿反复进行想象。例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可以在想象之前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但他们往往不能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坚持行动,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主题。例如,幼儿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桥”,忽然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动物来,他便想象起动物园,而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立即推倒“大桥”的建筑,搭起“动物园”来。
幼儿也受本身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想象的主题。例如,幼儿愿意当“医生”,所以玩“医院”游戏时,忽而又想当“老师”,于是改变主题,而改玩“幼儿园”游戏。角色不稳定,影响主题不稳定。
绘画也如此,画娃娃的孩子,当看到邻座的小朋友画了个“小兔”很好玩,他也会改变主题,翻过纸来改画小兔。或者原先画着娃娃,忽然想起小兔,便改变主题画小兔了。
(三)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又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是以小鸡都被老鹰抓走而告终的,可是幼儿同情被抓去的小鸡,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想象:大公鸡和老母鸡赶来,把老鹰啄死,最后小鸡被救回来了。
在幼儿园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到了中班、大班,特别是大班,有意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按着成人的要求、方向进行想象活动,想象有了预定的主题。如在游戏时可以先商定玩什么,然后再根据主题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游戏的规则,对周围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也能根据游戏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使用。画画时,也能够预先想好要画的内容。想象的主题也趋于稳定,例如编故事时,可以不离题地一直编下去直到全部编完。他们已不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是使想象服从于一定的目的。达到了目的,想象活动才结束。自然,与年长儿童相比,幼儿想象的有意性仅是初步的。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例如,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中扮演的教师,常常是重现他班上的教师的模样。在“家庭游戏”中扮演父母,就是重现自己父母的举止。在自编故事时,往往把自己的行为作为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加以描述,或者仅是模仿以往听过的故事情节而已。小班儿童甚至在玩具和游戏材料的使用上都缺乏灵活性。例如,喂娃娃吃饭,必须有玩具小匙子;“洗手”得跑到自来水龙头下,否则就认为不像。
到了中班、大班,尽管儿童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较之小班儿童想象的灵活性有所增加,他们可以不受具体实物的限制。例如,喂娃娃吃饭,有玩具小匙子固然可以使用,没有小匙子时,他们会用冰棒棍、笔、长形积木,甚至徒手做喂饭的动作。“洗手”也不需要在水龙头下,只要在洗手动作的前后假装开关龙头即可。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幼儿的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例如,教师要求儿童学画一个人,教师的范画是一个徒手的人,可是儿童凭借想象画了个手举红旗的人。又如,画小鸡时,还在周围画了些米粒和小草,想象小鸡吃食。在复述故事时,也往往加上自己想象的情节。
在幼儿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例如,幼儿玩“食堂游戏”,他们不仅重现日常的烧饭、开饭等内容,而且还会创造性地将菜场工人叔叔送菜上门的情节组合到游戏中去,而且与“过家家”、“幼儿园”等游戏串连起来,构成一个新的主题。在自编故事结尾时,可以将过去经验中的各种表象有机地组合起来,编出个新的故事结尾。在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下,大班幼儿的想象可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例如,前述的《荡秋千》这一幅水墨画,荣获1979年世界儿童画一等奖,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幼儿富于幻想,创造想象已经开始发展。
三、想象容易同现实混淆
想象同现实混淆,是指把想象的东西当做现实的东西。幼儿期儿童有时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出现的事情来描述。这些就是想象同现实混淆的表现。此外,幼儿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和扮演的角色一样,身历其境,或与剧中人物同兴奋、共忧愁,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这也是由于想象和现实混淆的缘故。这种现象在小班、中班儿童常常明显表现出来。例如,小班儿童在做体育游戏“大灰狼和小白兔”时,教师扮演大灰狼,小朋友扮演小白兔。平时“大灰狼”只是吓唬一下,并不抓住“小白兔”。有一次,教师想促使小朋友跑得快一点儿就抓了一只“小白兔”。顿时,这只“小白兔”怕得哭了起来,口中喃喃说着:“大灰狼会吃掉我的,大灰狼会吃掉我的。”甚至以后几天玩这个游戏时,也不愿当小白兔,而且还说“大灰狼会吃掉我的”。
激发宝宝想象力的小游戏
1、按节拍做律动
给宝宝播放童谣的录音,让他随着节拍做律动。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律动,也可以跟随录音哼唱。
效果:这不仅可以培养宝宝的节奏感,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
2、自制望远镜
准备一张纸,教宝宝将纸卷成圆筒状,当望远镜。然后,教宝宝拿着自制的“望远镜”环视周围的物体。
效果:由于有部分视野被遮住,所以宝宝会对遮挡部位进行想象,这种游戏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
3、敲水杯
准备几个玻璃水杯,往杯子里添加不同量的水。然后,让宝宝拿筷子去敲击不同的杯子,听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效果:这种游戏可以让宝宝了解声音的强弱关系,提高听觉的敏锐性。
4、蒙着眼睛猜声音
先用一条纱巾将宝宝的眼睛蒙上,然后在旁边发出一定的声响让宝宝猜。比如,拍手的声音,跺脚的声音,摇铃铛的声音等等,看宝宝能猜对多少。
效果:在猜声音的过程中,孩子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发展,而且对提高注意力也有帮助。
5、认日期和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教宝宝建立日期和时间的概念。比如,和宝宝说:“今天是6月1日,儿童节,是宝宝的节日。昨天,妈妈带宝宝去动物园了;明天,咱们还要去看爷爷、奶奶……”
效果:在掌握抽象的日期和时间概念的过程中,宝宝需要回忆过去的事情,想象将要发生的事情,这可以增强宝宝的记忆力,发展想象力。
6、看画册
准备一些宝宝喜欢的画册,家长和宝宝一起看。在看的过程中,可以让宝宝讲一些相关的话题,或者讲那些能够联想到的事情。比如,看到画册中的老虎,可以让宝宝说一说,老虎怎么叫,那天去动物园,宝宝看到老虎了吗……
效果:爸爸妈妈经常和宝宝一起看画册,不仅可以提高宝宝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增加词汇量,而且可以很好地促进亲子感情。
7、跳彩格
将颜色各异的小块彩色纸或彩色地垫,按照一定的间距铺在地上,然后让宝宝按照你的指令,在不同颜色的纸上或地垫上跳来跳去。比如,你说红色,宝宝就跳到红色的纸上;你说绿色,宝宝就跳到绿色的纸上。
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宝宝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宝宝的注意力,锻炼平衡能力。
8、叠纸
给宝宝准备若干色彩各异的彩色纸,让他随意叠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开始时,你要教宝宝叠纸的基本方法,比如边和边对折,角和角对齐等等。逐渐地,再让宝宝自己叠。还可以让宝宝说一说,叠的东西是什么,或者像什么。
效果:在叠的过程中,纸的形状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有利于提高宝宝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9、剪纸
给宝宝准备一些纸和一把安全剪子,让他随意地剪。开始时,你要先教宝宝拿剪子的正确方法。当宝宝剪出不同形状的时候,可以让他说一说,剪的像什么。
效果:剪纸不仅可以增强宝宝手部的力量,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而且,宝宝可以随着纸的形状的不断改变,想象出不同的事物来,所以对想象的发展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0、完成一些小任务
父母可以经常交给宝宝一些小任务,让他去完成。比如,让宝宝搬一些小件的物品,或者帮爸爸妈妈递个手包等等。
效果:搬运物体看似简单,其实可以和空间感的建立联系起来。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