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脑力开发 > 思维方式 > 思维导图 > 历史八上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历史八上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时间: 卓洵1114 分享

历史八上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利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各种分支节点,将文字和图形所表达的信息串联起来,有利于更好的记忆。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历史八上第二单元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八上第二单元思维导图欣赏

  历史八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课)

  第6课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方)P25

  洋务运动的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如安

  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

  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

  学堂。P25-P27

  *评价洋务运动(重点掌握):

  1、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性质)

  2、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

  4、(还可以补充一点: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P27

  第7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导火线:《马关条约》的签订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

  1.“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P32

  2..政治团体的形成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3.戊戌变法

  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内容: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1):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性质:一次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

  结果:1898年9月慈溪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了。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第8课 辛亥革命

  准备: 1. 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成立地点:檀香山)

  2.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性质: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结果: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当选首任总统。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不足: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背景:P40

  时间:从1915年起

  主要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

  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 标志:《青年杂志》的诞生第二年改为《新青年》 内容:以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扩大: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历史八上第二单元必背知识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背景

  《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地点:北京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

  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未上达光绪帝。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

  组织学会:强学会等

  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代表人物: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四、高潮——“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1898.6.11——9.21

  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妥协性、软弱性)

  六、历史意义

  意义: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突出)。

  七、启示

  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山东、直隶一带。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逐渐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由“剿灭”变为“招抚”,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斗争方式——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

  3.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扶清灭洋”:“扶清”——前期有利于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发展壮大,但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灭洋”——表达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4.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年

  参与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路线:廊坊→→大沽→→天津→→北京

  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1)廊坊大捷

  2)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使馆区

  3)天津保卫战: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聂士成殉国)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结果: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并下令剿杀义和团。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4.八国联军的暴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

  2.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3.内容:

  ①“赔”: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③“拆”: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看过“历史八上第二单元思维导图”的人还看了:

1.初二历史上册的思维导图

2.8年级上的历史思维导图

3.初二上历史知识的思维导图

4.初中历史思维导图大全

5.八年级上的数学思维导图

6.八年级上册地理的思维导图

375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