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脑力开发 > 思维方式 > 思维导图 >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快速看完一本书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快速看完一本书

时间: 炳剑632 分享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快速看完一本书

  思维导图是人类大脑思维过程和认识结果的表征工具,思维导图作为新世纪学科教学的图视化工具,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快速看完一本书呢?本文是小编整理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快速看完一本书的资料,仅供参考。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快速看完一本书

  摘要:有了这张导图为指引,我就可以把此书完全的消化吸收了,因为单单学会了时间的安排还不够,我要实现此目标还需要心法和基本功的支撑

  用思维导图来快速阅读书只是他结合了思维导图这个工具,使全书的思维脉络更清晰明子,同时更容易把握住全书的核心思想与脉搏。接下来让我为大家演示一下《书是这样看的——快速阅读就这么简单》的思维导图框架!

  当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肯定是先看封面、封底,内折页,然后再看前后序,再看目录;当你看完目录后应立刻画出一张全书的思维导图,这时候整本书的框架立刻展现在你的面前,让我们来看一下:

  当我把全书的框架搭出来后,就知道哪些是我需要重点学习,哪些需要我略读的,这时候我就确立了一个目标,我要得到的结果是:如何用30分钟看完一本书并记住核心内容。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思维导图中“策略”的部分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就可以把80%的时间放在策略上面。

  因为我要得到的结果是“用30分钟看完一本书”,所以我要吸收的部分就是策略的部分,当我在看完这一章节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于是我就以策略为中心图又画了一张思维导图。

  有了这张思维导图之后,我就知道了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了,这时候我发现时间分配是我需要重点学习的部分,于是在我快速看完时间分配的部分之后,我就立刻将时间安排的内容总结成一张更详细的思维导图:

  有了这张导图为指引,我就可以把此书完全的消化吸收了,因为单单学会了时间的安排还不够,我要实现此目标还需要心法和基本功的支撑,所以当我在学完这个之后,我觉得要完全掌握这个方法还需要心法和基本功的支持,这时候我如果有时间就可以多复习一下心法和基本功。

  发现了没有,就这么简单,当你有了这三张思维导图为指引,这本书就可以完完全全的为你所用了。相信你的人生一定会从此与众不同,我衷心的祝愿你在看完本书后,你的学习、工作、事业、生活都能变的更高效,让你永远保持快乐的心情,提升生活品质。这就是我们的《引爆学习力》倡导的精髓:高效学习、快乐工作、潇洒生活。

  如果你在接下来的生活中,继续运用本方法多阅读几本书,你会感觉到每次都有巨大的进步,从此快速阅读的愉悦就会慢慢地浸润你,让人享受从未有过的阅读快感与人生的喜悦。

  我真诚的建议你:开始的时候请选择你感兴趣、又实用的书,然后享受训练的过程,并在不断的训练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你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我真心的祝福你!

  思维导图在课外阅读 中运用

  我和五年级研究团队用思维导图 的策略,指导学生读《草房子》,分三步走:

  第一步:人物 ---- 事件梳理。

  这是思维导图的第一个层次,相当于一个人物的全景图,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全貌。

  比如,读完了《草房子》之后,我从“秃鹤”入手,与他们共同完成了秃鹤事件的思维导图制作过程。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独立完成了桑桑、纸月、杜小康人物--事件的思维导图制作。再通过交流把这些人物事件整合一起,对每个人物的经历有了清楚的了解,这相当于整本书的情节再现。

  这个步骤,学生经历制图前总体框架的布局设想;制图中事件的精简语言描述;完成后的小组交流,达到了对故事内容的熟练程度,基本上能够比较完整地复述故事,从而很好地避免了以往的走马观花。这是属于文本记忆、语言积累与概括归纳的层面。

  仅仅通过事件的梳理,不能够很好认识人物形象,还要走进人物内心,才能逐步抵达作品的本真。

  第二步:人物 - 事件 --- 心理分析。

  这是前一张思维导图的延伸,是思维导图的第二层次。相当于人物成长心路历程的探寻,可以从心理上把握人物的形象。

  比如,学生在完成了《草房子》主要人物事件梳理后,我又以“秃鹤”为例,与学生对应着每一件事,细细探寻隐藏在事件背后秃鹤的内心世界,于是就有了“占到小便宜后快乐的秃鹤,心事重重、不快乐的秃鹤,失落彷徨孤独的秃鹤, 获得认可后喜极而泣的秃鹤形象的多元解读,体会秃鹤成长的心路历程。

  这个步骤,学生经历了事件解读,人物内心的剖析过程,加进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阅读 理解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接下来学生再独立完成其他人物的心里分析的思维导图制作,并进行比较交流,这时人物的身份、性格更加凸显,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学生对人物的了解已经超越了事件的表象,看到了人物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认识。这是属于文本理解、感悟的层面。

  然而人物品性的塑造是一部作品的“魂”之所在,不仅要了解人物事件,走进人物内心,还要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最终抵达作品的本真。

  第三步:人物 - 事件 --- 心理 ---- 思想品性的探究。

  这是思维导图的第三个层次。在前面两个导图的基础上,对照人物事件与心路历程,探究“思想如何决定行动”,体会人物思想品性。

  照样以“秃鹤”为例,对应每一件事与他的心里状态,我与学生一起探究秃鹤思想变化的过程。于是就认识到小时候的秃鹤是天真可爱,懵懂无知的;九岁的秃鹤开始有自尊意识,渴望获得认可;当最基本的尊严失去后,秃鹤开始了报复思想;遭到孤立的秃鹤开始认识到错误,并用行动表明认错的决心,最终重新赢得尊重和信任。秃鹤就在这一刹那中,渐渐成长为一个英俊的少年。

  通过这个层次的思维导图制作,学生经历了与书中人物的情感碰撞,经历了人物思想的变化过程,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世事,怎能成长的道理。明白了: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会经历许多成功和失败。学生从中得到的是如何成长的启示。这时学生对作品的的认识已经还原了人物本真,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这已经到达认识提升,情感升华的层面。

  第二轮

  我与学生总结了第一轮经验后,拟定第二轮的实践计划:

  以《青铜葵花》为精读书目,以“感悟”为主线,引导学生逆向制图。突出强调小组合作与展示交流。

  第一步,提炼“感悟”主题词。

  学生通读第一遍后,引导学生围绕“感悟”话题,展开第一轮讨论,拧出主题词。例如:

  青铜一家人遭受了哪些不幸?他们身上哪些品质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提炼出“苦难”、“爱”、“坚持”、“自尊”、“责任”等主题词。各小组自主认领一个主题,如果高度集中,教师再做调整,保证每个主题都有人领。

  然后指导学生以“情感-人物-实践--品质”或“品质---人物---实践-情感”的思路再读文本,进行制图,经历一个逆向阅读 思考过程。这是有四个层次的思维导图。

  第二步,小组合作接力制图。

  为培养团队合作阅读 能力,我们组建合作阅读 小组,每组6人。先由小组长牵头商定“思维导图”的布局设计,确定几个“版块”之后,每人认领一块,再开始接力制图。

  例如,“爱”的主题就可以分成“青铜的爱”“葵花的爱”“爸爸妈妈的爱”“奶奶的爱”与“老黄牛的爱”五个版块,少于人数的可以两人合作一个版块,反之,其中一人承担两个版块。

  这是一张版面宏大、关系复杂的综合导图,牵涉到的人物,事件众多,对版面的布局安排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布局时要给予时间保证。学生在独立制图中,要对事件进行筛选,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再次阅读 、理解、思考、提炼,经历二次精读的过程。接力制图完成后,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达到对整张导图以及文本的熟悉程度,同时通过思想交流,丰富已有的理解与感悟,实现阅读 心得共享的目的,发挥团队合作阅读 的效果。

  第三步,共读、展示、交流、升华。

  这是在小组合作制图、共读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师生共读交流活动。老师要事先设计,安排好共读交流环节。

  比如,《青铜葵花》共读交流课,我从“苦难”入手,安排1个小组汇报,重点品析“葵花”的苦难,拧出青铜与奶奶“爱的约定”--对她好,一点都不能欺负她。再以“青铜如何遵守“爱的约定”问题,引出“爱”的事件,安排1个小组汇报,重点品读“青铜的爱”与“葵花的感恩”。在重点片段赏析交流中提炼出“坚持、责任”,安排两个小组汇报,重点体会“爱”要通过行动来表达,“爱”需要坚持,“爱”需要责任……。最终让学生有“爱”的能力,“爱”的行为,并在生活学习中进行实践,把爱的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实现人文品性的塑造。

  如果说第二步促进了学生间阅读 心得交流,这一步学生已经走进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碰撞,升华了情感,提升了品质,相信会在在品行实践中有所表现。

  最后,我们要做一期思维导图展板,准备在学校宣传栏展示,借此展示形式把思维导图的精读方法更广泛地传播出去,影响带动其他同学的跟进。

  体会与认识

  通过两轮的实践研究,我和学生都认识到思维导图的强大作用。

  学生的体会:

  学生1:思维导图让我走进了青铜的世界,体会到青铜身上善良、坚毅、责任的优秀品质,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牵引着我们对生命中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学生2:当您和我们共读《草房子》后作出的第一张思维导图,我顿时被思维导图所吸引,原来一本书可以这样阅读 ……于是我便开始用它进行阅读 ,我发现很容易就走进书中的世界。有

  学生3:思维导图有一种点破功能,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学生4:自从我用了思维导图后,我的阅读 能力提高了,概括能力也增加了……

  我的体会:

  1、思维导图能够把单点的故事连接起来,再现作品的全貌,便于记忆与复述。

  2、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作品,理解人物的性格、品性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为塑造人文品性夯实基础。

  3、打破传统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局限性,培养语言概括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提升阅读 的效果。

  注意事项

  1、要在通读第一遍的基础上(最好划线和批注),通盘考虑,全盘布局。

  2、最好用中央图,每个版块都要用图形体现,中心词与版块之间的连接要清楚,明了,一目了然。

  3、图形要有一定的色彩,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最好用关键词。

  今后打算:

  1、用思维导图 探索文学作品表现手法。

  2、用思维导图 摘抄描写手法。

  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一、关于思维导图

  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通过对达·芬奇的笔记以及各种脑力资料的研究,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开创性的思维工具。此后,思维导图逐渐不断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如项目管理、读书笔记、日程安排、商业计划等。相信看过东尼·博赞所写的《思维导图》(The Mind Map book)的人都会对书中波音公司墙上的那幅用于项目设计的巨型思维导图感到震撼。

  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就是高度模拟人们大脑想法与观点的可视化展现。与传统的段落式读书笔记相比,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保存读书笔记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篇幅小,思维导图笔记的内容一般都是通过加工提炼而成的;二是结构清晰,通过一个中心主题进行层级的扩散,将书中的内容更直观地呈现出来;三是便于记忆,基于以上两点的优势,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掌握一本书的核心内容。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思维导图在保存知识、共享知识、使用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思维导图法最适合阅读逻辑性较多、主题之间关联复杂的书籍,如行业书籍、理论类书籍、教科书等。

  二、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笔者利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方式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读全文之后把笔记提取出来再做成思维导图;第二种是一边看书一边做思维导图,最后再对零散的导图内容做好整理。两种方式各有他的优点,第一种的好处是对该书的整体框架结构有更全面的把握,在做图的时候更容易梳理各个内容的层级关系,但不适用于无法复制粘贴的电子书(如部分PDF文件,阅读时无法标记重点);第二种方式则有利于对书中重点内容以及个人想法进行实时的记录,基本不会发生遗漏,但同时记录下来的笔记会较为零散、没有逻辑性,需要后期进行加工整理,而边看边记也会一定程度地影响阅读速度。

  下面将以两个具体案例来介绍如何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的。

  (一)读后做图--以《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为例

  1.先看目录。通过目录笔者对整本书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这是一本工具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知识管理现状,并建立完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于是笔者结合正文前面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现状的测试,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顾反思并记录在Word文档里面。同理,在阅读其他书籍之前,可根据目录所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对以往与之相关的经验进行“检索”并记录下来。通过对比书中的内容,更好地找到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

  2.接下来开始阅读正文部分,对书中的重点以及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想法用铅笔在对应的地方划线与记录。(或者可以选择用一张白纸记录下对应的页码与段落)

  3.在阅读完全文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取、保存之前的笔记,通过编辑字体字号、颜色、加粗等方式来区分层次、标记关键词。

  这时候保存下来的文档有7页3100多字,要回顾与阅读这本书的笔记是非常麻烦的,这也是传统段落式笔记的弊端,所以必须把冗长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思维导图。

  4.画出思维导图的主题。思维导图一般都是以一个中心主题为出发点,不断地进行扩散和延伸,形成一个树状或网状结构。如果要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话,一般都是以书名作为导图的中心主题。封面的作用一方面显得更加直观,另一方面可以显示出更多的信息(如作者、出版社、版本等)。

  5.插入子主题,丰满内容。将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现状的总结、段落式的读书笔记进行“深加工”,提取出关键信息,根据层级关系填充到各个分支上面。内容应尽可能地具体而简洁,尽量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表达一句话或一段话的意思,但不宜过于简单或抽象以至于别人甚至连自己都不知所云。另外,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和表达,有利于加深你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个人观点则可通过不同的样式来呈现。

  6.润色。当内容填充完成后,一幅思维导图就基本做好了。但如果就这样导出保存的话,未免显得太“素”了。

  思维导图软件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例如各种图标、颜色、外形、背景的选择。研究表明,丰富的色彩、图案以及线条、结构更有利于人们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所以对思维导图进行适当的润色是必不可少的。

  润色后的思维导图:

  7.分享。正如《你的知识需要管理》所说的-- “共享知识才是力量”,每做完一次读书笔记之后,笔者都会通过微博、博客和网盘等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笔记的分享,让别人收益的同时,也让自己更好地巩固与掌握知识。

  (二)边看边做--以《一年时间从菜鸟到总监》为例

  1.创建中心主题。这部分与方法一同理。

  2.边看边记录。在阅读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软件随时记录下书中的精彩内容以及个人想法。记录时无需遵照任何格式与逻辑、结构关系,记录后继续阅读其他内容。(如图)

  3.化零为整。在阅读完全文之后,开始整理记录在软件上的笔记,根据文章结构以及个人总结归纳出主要枝干的内容,连结各个分支。

  4.排版、润色。

  5.分享。

  三、思维导图软件简介

  笔者先后用过Xmind、MindManager两款思维导图软件。作为一款国产软件来说,Xmind操作简单、容易上手,非常适合思维导图初学者使用;而MindManager的功能更为强大,同时操作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与复杂。在运行速度方面,MindManager会比Xmind更快,用户体验更好。笔者认为,选择什么哪款软件来制作思维导图笔记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两者都能够满足制作一般导图的需要,重要的是,熟练掌握其中的一种思维导图工具以及利用软件制作读书笔记,将书读薄,更透彻地消化理解一本书。

  至于两款思维导图软件的使用方法,Xmind和MindManager的操作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一步:打开Xmind/MindManager软件,软件已经默认地新建了一个中心主题,在中心主题位置写上书名、作者等相关信息。

  第二步:按照各个笔记内容的逻辑关系,点击“新建子主题”并填入对应的主题内容,逐步完成笔记的整体框架。

  第三步:利用软件的“插入”功能,插入各种图标、标签、图像等补充内容。

  第四步:点击“设计”,对思维导图改变填充颜色、线条颜色等,进一步美化思维导图。

  第五步:最后点击“文件→保存/导出”,可对思维导图(源文件)进行保存或导出为PNG等格式的图像。

  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就这样完成了。

  如何使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

  1.读一本书时,你是从头到尾画一张还是多张?

  (1)手绘的话,需要在家或公司,只有这些地方才有彩笔和A4纸,目前没有随意带着彩笔和A4纸的习惯

  (2)手绘完一本书,要修改很多次,基本上都是多张。比如经常会画着画着就空间就够了,但分支错了。用错笔了,内容重要程度分解不对,写错字了。

  (3)手绘时非常花时间,有时会比我读完一本书时间还长,必须准备2小时以上,如果书比较精彩有时会花上一天或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2.读书读到哪个阶段开始绘制了?开始前、读完、还是一边读一边记?

  除了小说只读1、2遍,大多数的书只要做笔记最少读2遍,先把书看完第一遍,对全书的内容和框架有个了解, 阅读第二遍或第三遍时开始做笔记。

  3.你是侧重梳理书的大纲、还是记录要点,或是记录自己联想到的想法?

  (1)整本书是思维导图笔记,看到不错的就放在思维导图里, 最后从新梳理大纲,按自己的理解从新调整。

  (2)针对某个细节,书中说可能会非常精彩,这时把书中的部分内容摘录做成读书笔记。

  (3)刚开始时是记录要点,在后果整理时会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一般做思维导图时,如果书非常好,我也有充分的时间会进行4、5遍的调整。

  第一遍开始把书中所有的要点都做出来。

  第二遍自己的理解对做出的思维导图要点做成整合和调整。

  第三遍开始进行删减只保留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第四遍把这个导图按照7W3H的方式从新做一个思维导图

  第五遍把这本书的内容放到自己个人行业的知识树,进行补充和扩展。这个知识树通过阅读、实践和自己的反思积累而完成。

  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时间对这几个部分进行相关的调整和整合,按不同情况可能保留二、三个版本。希望自己能达成目标。

  4.你是用手绘的还是其他工具?

  (1)刚开始学思维导图时手绘,现在比较懒,用工具软件多一点,目前基本上都是在电脑上,正在尝试在平板上做思维导图,

  (2)手绘:在动手的过程中全程参与进去了,印象深,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如果现在手绘只会对内容非常不错的书进行手绘。手绘不适合过于复杂和简单的书,最好难异适中。另外手绘比较花时间,必须准备足够的空闲时间。

  (3)用软件,便于修改、整理和保存。自己用基本上不加图像,如果是为了培训、开会和演示,要尽量花些时间加入合适的图片和颜色,有时会用imandmap 导入或重画一遍,这个软件的效果类似手绘,比较不错。 (ps:前面那个图就是)

  5.画完后的思维导图你如何保管?电脑文件夹?把纸张夹在书里?

  (1)把最后一张比较完全的手绘放在文件夹里统一保存起来。

  (2)把手绘的内容拍成照片,起个名字,分类保存

  (3)完成这本书的思维导图之后,分类保存

  (4)找时间分享到我的Blog上去。http://www.write.org.cn

  (4)会把里面的内容,从新分解汇总到跟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树上。

  6.下次再看这本书之前你会马上找以前画的思维导图来看吗?

  (1)看书前不会,一般在看书的过程就会对相应的内容有个判断。

  (2)如果在电脑前,看完第一遍之后,会找出相关的思维导图知识树,看看以前对这方面的了解,然后更有侧重的阅读和做笔记

  7.最后说一下自己对思维导图笔记的看法:

  对我自己来说思维导图笔记的作用是帮助自己深入阅读,在完成思维导图笔记的过程中,整理归纳书的要点,梳理书中的整理框架。特别在建立分支时,主要是用短语和词,而是不是句子。这时就需要考虑这段话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用更简练的词和短语把给表达出来。当整理完书的要点之后,再从整体上来考虑全书的结构是否合理,按照对书的理解,从整体角度,对内容进行从新排列组合,让这些内容更清晰、更有逻辑性。

  对于大多数的书而言,当你完成这样的步骤之后,多重复几遍,会让你理解的更深入一些。

  如果说阅读一二遍之后,只能吸收书中内容的30%,那么做完思维导图笔记和其它笔记后就会达到50%,完成一个大的主题阅读之后会达到70%。再加入跟其它人分享(包括向别人讲述)和实践才能达到90%。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不是100%?

  很简单,任何单纯而孤立的阅读都是一种很浅薄的吸收。对我来说,不经过长时间的整理和思考。没有形成整体的系统框架,缺少自己的观点,无法跟实践相结合,不能清晰而深入的表达就是一种浅阅读。

猜你喜欢:

1.关于思维导图记忆的好方法

2.学习思维导图的六个小技巧

3.怎样进行思维导图记忆

4.思维导图如何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5.思维导图:完善个人学习计划的方法

6.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高记忆力

17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