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四种思维方式
大脑四种思维方式
一般文化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直觉,进而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那么大脑的四种思维方式是什么呢?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大脑四种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
大脑四种思维方式
1、点式思维
有一天,一条蛇的头和尾争执起来,蛇尾对蛇头说:“今天我走前面。”蛇头说:“我常常走前面,怎么可以倒过来呢?”相持之下,蛇头自管自向前走,蛇尾却缠住树牢牢不放。这样,蛇头走不动了,只得让蛇尾走前面。不料蛇尾因为没有眼睛,掉入火坑,蛇就这样被活活烧死。
蛇的头和尾本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分工不同而有各自的角色。然而,蛇尾不满自己长期以来扮演的角色,坚持要与蛇头调换,落得这样的下场。对一个团队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从人格上来讲,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然而,为了使一个公司能正常运作,就不能没有分工。时间久了,有些员工便会同蛇尾一样,觉得自己很重要,越来越不安于自己的角色,纷争因此而起。
纷争生起的根源是第七末那识,它“衡审思量”的功能使人念念不忘自我,使人在做事时为了名利而不顾公司利益,为了眼前小利而忽视长远发展,在强调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同时而有意无意损害他人的自由与权利。这种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只看一点不顾其余的思维方式,统称为点式思维。拥有这种思维的人,只知自己不知有他人,沉醉于编织自己的理想王国,也常因些小事与人争执,我行我素,久之会给自己和公司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2、线型思维
一位青年入深山求道,一天来到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好客的村民设宴招待他。求道者很快发现,该村的居民都没有长耳朵;与此同时,村民们也注意到,求道者的头上多出两块东西(两只耳朵)。大家一致认为,求道者生了病,而且很严重,应该立即治疗,因此把他绑起来,准备为他做切除耳朵的手术。求道者拼命解释说:“正常人都有耳朵,你们没耳朵才不正常呢!”村民们听后大笑说,“我们从未听说过人的头上会长两块东西,你明明病得不轻,还不肯就医,真是无药可救!”一边说,一边动手把求道者的耳朵割了下来。
村民以简单的逻辑思考来处理问题,是直线型思维的典型例证。拥有直线型思维的人往往以传统与权威为其逻辑思维的依据,误将自己的见解作为普遍公理,遇事不知变通,容易保守,看问题缺乏灵活、开阔的思路。这种人在逻辑思维的影响下,因过于自信而听不得不同意见,坚持所谓的对与错,一言不和立即不欢而散,甚至置个人、公司的存亡于不顾,这样会把自己和他人都逼上绝路。线型思维一旦养成,便成为习惯性思维,左右我们的行动。
为什么会养成这种思维呢?在现代心理学中,一个人收集各种信息输入大脑,由不同的部位储存不同的信息,这跟佛教唯识学所说有惊人的相似。大脑在接收新信息的时候,会根据以往所收集和储存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处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七识:凡对我有利的,便会喜欢,认为是好的,接下来便想占有,随之而来的便是行动,经不断地重复,就形成了习惯性行为,进而影响我们的思维,最后变成习惯,逐渐形成概念,储存到第八阿赖耶识。其实,真正影响我们命运的,是由习惯性动作演变成习惯性思维,这种习惯性思维反过来又影响我们未来的行为。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逻辑思维都是不好的,只是纯逻辑、纯理论的太多了,往往会使人墨守成规、固执已见,失去创新力和活力。大家到柏林寺来,有机会接触佛法,学习如何认识自己、管理思维,就是要突破习惯性思维。
3、平面型思维
有位老师在白板上点了一个黑点,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说:“黑点。”老师故作惊讶:“只有黑点吗?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没有看见?”这生动地描述了平面型思维的特点:不受传统经验束缚,思路开阔,敢于创新,可塑性强。更重要的是,它能令人绝处逢生。卖豆子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注释:
有一位聪明的卖豆人说,世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如果豆子卖得动,直接赚钱;如果豆子滞销,分三种办法处理:1. 把豆子腌了,卖豆豉;如果豆豉还是卖不动,加水发酵,改卖酱油。2. 把豆子做成豆腐,卖豆腐;如果豆腐做硬了,改卖豆腐干;如果豆腐做稀了,改卖豆腐花;如果实在太稀,改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动,放几天,改卖臭豆腐;如果还卖不动,让它彻底腐烂,改卖腐乳。3. 让豆子发芽,改卖豆芽;如果豆芽滞销,让它长大点,改卖豆苗;如果豆苗还卖不动,再让它长大点,当盆栽卖,名之为“豆蔻年华”;如果盆栽还卖不出去,拿到闹市区做行为艺术,题目是“豆蔻年华的枯萎”;如果行为艺术没人看,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种下去,灌溉施肥除草,三个月后,收获豆子,再拿去卖……
佛教在中国的成功传播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众所周知,深奥的佛法很难被普通百姓领悟,古德便将教理、教义的精髓转换成敦煌经变图,供人们参悟。如果有人觉得佛教文化、艺术太高雅,无福享用,不用担心,数以万计的佛经故事深入浅出,同样能启发人领悟佛的大智慧。如果觉得读故事不过瘾,可以通过参禅来品尝法味。如果觉得参禅太玄妙,一句“阿弥陀佛”虽简单却有同样功效。如果觉得念佛太枯燥,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种佛教仪轨一样能使人亲身体会佛法妙用。如果西方人觉得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仪轨不相应,没关系,西方学者已把佛法与减压、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及改变情绪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佛教之所以能存在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大的现实功效,就与佛教大德们以平面型思维从不同角度推广佛法有关。
所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他的字典里面没有“困难”,因为他不是把所有精力集中在困难上,而是集中在解决困难上:此路不通,就另找他路,相信只要思维不受束缚,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跟佛教的缘起法是有关系的。缘起法就讲一切事物皆依因缘条件而生起或出现。卖豆子的故事就是讲,困难出现,是因为当前条件不具备、因缘不成熟,我们应该随顺,善用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小心地去调节、变通,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困境。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有八九”,当我们遇到压力、挫折、创伤、失败时,如何处理才是最重要的。在座大多是学生,将来走出校门就知道外面世界的复杂性。怎样随机应变呢?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要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再有一个,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将来到社会上,不要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就气馁,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那谁也帮不了你。无论面对何种困难,若能运用平面型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重视因缘条件并善加利用,就能打破一切障碍,成就幸福快乐的人生。
4、立体型思维
上帝创造羊群A和羊群B后,放在草原的东、西两边,相互隔开,并对它们说,“你们必须选择一种天敌:一只狼或两头狮子。当然,选择狮子的羊群同一时间只会有一头狮子和你们在一起,另一头待在天上,由我看管,供你们随时更换。请注意,天敌一旦选定,就无法更改。”
羊群A想,狮子比狼凶猛得多,还是要狼吧;而羊群B想,狮子虽然凶猛,但其中一头若是太坏,还有更换的机会,还是要狮子吧。两群羊开始了草原的新生活。狼进入羊群A后,因身形小,食量也小,咬死一只羊够吃好几天,相对比较平静。而狮子一进入羊群B后,因食量惊人,大开杀戒,惊恐万状的羊群赶紧请上帝换一头。不料,上帝看管的那头已饥饿难耐,更加疯狂……羊群B虽不停更换狮子,但两头同样凶残。最后,羊群B彻底丧失信心,索性任由一头狮子吃得膘肥体壮,让天上那头饿得精瘦,在死亡线上挣扎。此时,羊群B想,快要饿死的狮子,应该没力气追杀我们了吧?于是请上帝换来瘦狮子。
瘦狮子经过饥饿的折磨,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自己的命运操纵在羊群手里,所以对羊群特别客气,只吃死羊和病羊。羊群喜出望外,有只小羊甚至提议干脆一直留下瘦狮子。一只老羊提醒说:“瘦狮子因怕挨饿才对我们好。万一肥狮子饿死,只剩下它,我们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它很快就会恢复凶残的本性。”羊群觉得老羊说得有理,为了不让肥狮子饿死,赶紧把它换回来。几经饥饿折磨的肥狮子也悟出了同样的道理,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点,表现特别好。羊群B终于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羊群A的处境却越来越悲惨:狼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变得肆无忌惮,每天都咬死十几只羊,直到所有的羊都被咬死,狼也活活饿死。
以上故事告诉人们,羊群B与狮子之间处于“约制”与“被约制”的关系,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与佛家“缘起的思维”不谋而合,心理学家称之为“立体思维”。换言之,事物往往存在多面性,我们若能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掌握的层面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建立全局思维方式,把握事物的本质,作出正确的行动,改变我们的命运。
领导者必备的四种思维方式
1. 换位思维perspective-taking thinking
人的本性是多为自己着想,不得不为别人着想。不然,人这有机体就太不容易生存了。文雅的表述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的基因》,社会达尔文主义,有道理!我不相信进化论,但是我相信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自私的基因。当领导的人,必须克制这种自私本能,多为他人着想。我不是要你利他,我是要你理解他人,从而让组织利益的满足带来个人利益的满足。要知道,领导者领导的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是非常自私的。你不换位思考,怎么领导得了?
换位思考比较难,人们好不容易从别人角度想问题,但是往往以己度人,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人类共性,如果考虑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那么以己度人就容易理解错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同的君子想法也不一样。所以,换位思考的升级版,就是以人度人。以人度人比较难,不如直接问:你要啥?
有没有遇到喜欢给你夹菜的好心人?估计他给你夹的菜不一定是你爱吃的,但是很可能是他爱吃的。自己给自己夹菜才是最有效率的。
2. 内省思维introspective thinking
内省思维就是反思自己。荀子曰: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可能有点儿多,领导比圣人忙,三日一省比较合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觉得今天的领导者应该定期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是不是太作了?太自我膨胀了?
我是不是得过且过了?
我是不是太软弱了?
我是不是轻重缓急不分了?
在关键事件(成或败)发生之后,要问自己:
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哪些外在因素?哪些自身因素?
可否归因为自己知识?技能?经验?能力?努力?策略?
从中学到了什么经验教训?
以后怎样做得更好?
怨天尤人是内省思维的反面。怨天就是抱怨环境因素。尤人,就是抱怨对方SB。遇到SB,也要反思:是不是自取其辱?自己是否也有SB的地方?
面对关键决策和重大取舍,要问自己:
我要什么?
我最在意什么?
我是谁?
什么是我做人做事的底线?
3. 目标-手段思维means-ends thinking
世界上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做事方式,都是漫无目标,aimless。无论混日子的,还是兢兢业业的,大多为了做事而做事。我问了很多已婚的人,当初为什么结婚?得到的回答都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我问了很多没结婚的人为什么结婚?得到的回答也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如果知道结婚的目的,就会知道结婚的方法:跟谁?什么时候?婚后怎么过日子?
在行动学习会议上,最有意义的提问之一,就是:我们的目标清晰吗?大家开会开着开着就忘了目标了,人性使然。所以,行动学习要安排一个专门的facilitator,不时提醒大家。
4. 前瞻思维proactive thinking
Philip Zimbardo(菲利普·津巴度)写了本《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他说幸福的人长这样:past positive(对过去的积极看法)给了他们根基,他们知道自己是谁,future给了他们翅膀,他们知道方向,present hedonism(享受现在)给了他们能量。他引用了那个著名的饴糖实验,现在就吃一块糖的,远不如等到未来吃两块糖的NB。
在我看来:规划未来的人很NB!班组长小主管看眼前,部门领导看一年,高层看三年,企业家看十年,政治家看五十年。对过去不满意却偏偏生活在过去的人很悲催!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人最擅长及时行乐!
我自己决定把80%的时间生活在现在!10%在过去(9%用来从经历中学习成长和理解自己,1%怀旧),10%在未来(9%用在规划近期,1%用在规划中期和远期)。没人可以预测未来,我们谈论的趋势,都是眼看着发生的事情。领导者并不比群众更能预测未来,领导者只是为未来做准备。
在战略思维方面,一个是大局观,一个是前瞻性。三国时,若说大局观,鲁肃很NB,但是说到前瞻性,吕蒙更NB。《三国志》有这么一段:
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鲁肃的意思是:到时候再说呗。吕蒙的意思是:必须预先筹划,而且他设计了五个方案。品德高尚的鲁肃当面承认自己战略思维不如吕蒙。
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什么四种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的。
2、宗教的。
3、实践精神的。
4、理论的。
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