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的故事(2)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的故事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的故事六:伽利略的铁球实验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900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比萨斜塔作实验场。
那是1590年的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一些,是实心的,另一个轻一些,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不会有错的!”但伽利略毫不理会。
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 “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乌鸦喝水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等
人都有惯性思维,爱用常用的方式思考,善用常用的行为方式处事。
久之,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
很多人说,人是习惯的产物,这话一点不假。
想想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做的事情都跟习惯有关。
最简单的例子,比如:睡觉,要占用我们人生的1/3时光。这是我们人类的生理习惯。
还有上学、读书、工作、交友、休闲等等任意领域我们的行为都以习惯性行为为主。
当然养成良好的习惯势必会推进我们快速成长的进程。不良的习惯也会滞留我们获取健康美满人生的脚步。
人是习惯性的动物,企业由人构成、由人经营,那势必就被人注入了习惯性思维。
规范的行为方式锻造了企业的规章制度,思想的价值认可形成了企业的核心文化,同时还有绝大部分操作手法、运作方式、行销手段基本上都是按照套路出牌,按游戏规则办事。
这就如同人类的习惯一样,企业也有好习惯和坏习惯。借用最伟大的推销员一句话,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一把钥匙,坏习惯则是向失败敞开的门。习惯的作用对人、对企业、对国家及社会有着同样的作用。
事有本末,物有终始。归根结底还是思想决定行为,之所以有习惯,是因为养成了惯性思维。
在企业经营中,尤其是市场营销中,有时最怕的就是惯性思维,只看到人家怎么干的、前人怎么做的、政策允许的、行业的游戏规则等等。迷失在自己的惯用套路和行业人的惯性招数上。跟着人家的套路走可以成长、照搬人家的做法可以生存,但想快速成长和突破就得创新,必须打破惯性思维。
我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一家化学实验室里,一位实验员正在向一个大玻璃水槽里注水,水流很急,不一会儿就灌得差不多了。于是,那位实验员去关水龙头,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水龙头坏了,怎么也关不住。如果再过半分钟,水就会溢出水槽,流到工作台上。水如果浸到工作台上的仪器,便会立即引起爆裂,里面正在起着化学反应的药品,一遇到空气就会突然燃烧,几秒钟之内就能让整个实验室变成一片火海。实验员们面对这一可怕情景,惊恐万分,他们知道谁也不可能从这个实验室里逃出去。那位实验员一边去堵住水嘴,一边绝望地大声叫喊起来。这时,实验室里一片沉寂,死神正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靠近。
就在这时,只听“叭”地一声,大家只见在一旁工作的一位女实验员,将手中捣药用的瓷研杵猛地投进玻璃水槽里,将水槽底部砸开一个大洞,水直泻而下,实验室里一下转危为安。
在后来的表彰大会上,人们问她,在那千钧一发之际,怎么能够想到这样做呢?这位女实验员只是淡淡地一笑,说道:“当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这篇课文,我只不过是重复地做一遍罢了。”
这个女实验员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来避免了一场灾难。《司马光砸缸》我们都学过,砸缸救人,关键在于舍缸,破缸求命。牺牲缸一个,幸福归大家。
但多数人的思维都想得,想活,而不是先想到舍。殊不知,舍弃有时也是一种智慧。舍放前得放后,最终是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其实这个“缸”就可以看作我们的惯性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对很多机会视而不见,只因我们被我们思维束缚住了。这个时候惟有打破,才能放飞我们的思维,进入一个新天地。
还有个案例:
大家都知道,广告、广告,广而告之。平面广告得有内容、广播广告得有声音、电视广告都有画面。这是所有人的惯性思维。但是纽约一银行新开业,想迅速打开知名度,在电台做广告。一般做法是宣传一下,搞个大促销,或者请个名人推广。但他们没有采用其他银行开张宣传使用的方法。要想快速获得知名度,就得出位,明显的差异化才会赢得关注。
于是他们买断纽约各电台的黄金时段10秒钟,向人们提供沉默时间,他是这样宣传的“听众朋友,从现在开始播放由本市国际银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时间。”然后整个纽约所有电台都沉默,听众被这莫名其妙的10秒钟激起了兴趣,纷纷开始讨论。
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成了热门话题。
这家银行彻底打破了惯性思维,告诉了世人,谁说广播广告非得在那大费口舌。
这个沉默时间以自己的不说话唤起所有人说话。
总之,在变化速度不断加快的年代,不仅要关注和追赶变化的步伐,更要鼓励使用创新的方法,使自己变得更快、更好、更异。
这个年代永远是创新的企业能走在前端、创新的个人更易于进入公众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机会。
孙子兵法讲以正合、以奇胜。
奇招绝对不是常规的方法,肯定创新的方案,超出对手的想象和预测,打破了惯性思维进而才有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可以提升创造力
心理学研究向我们揭示了理性和直觉分别是如何帮助我们激发新灵感的。
创造是一件很棒的事:一个灵感的火花可以最终为这个世界带来崭新的、有用的事物,有时,甚至是美妙的事物。这事物原本并不存在,是凭空出现的。
那火花的闪现可能只是完成一篇文章或是构思一个想法的过程的起点,但它仍然是一个美妙的时刻。没有最初的灵光一现,还谈什么过程呢!可以一点也不夸张的说,创造的能力是我们这个种族能够获得如此成就的核心根源。
激励管用吗?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自己和他人的创造力呢?在我最近的一部关于创造力的电子书中,我讨论了这个 如何变得富有创造力 的问题。基于心理学研究成果,我总结了六大原则,用来帮助人们理解和提升创造力。
但是,人们平常是使用什么方法来鼓励创造的呢?在创意产业中常用的方法是金钱,或是类似的激励方式。那么,这样的激励是否可以促进人们的创造力呢?
根据研究,它们的确可以。然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在这些金钱激励的措施中需要强调创造是最终目标(艾森伯格夏诺克,2003)。研究表明,如果仅仅为了督促人们完成任务而给予鼓励措施是无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的(埃姆拜耳等人,1986)。事实上,与完成任务(而不是追求创造)挂钩的激励措施往往会减少人们的创造力。
另一种鼓励创造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提醒自己把创造视作为一种目标。这似乎因为过于简单而显得不太真实,但是研究发现,仅仅是劝告人们多去创造就已经增加了他们的创造力(例如:陈等人的研究,2005)。
根据这个理论,这种方法管用是因为人们总是没有意识到他们理应去需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法。这种情况不管在现实世界还是心理学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我们平日中被截止日期、客户、成本以及其他各种因素重重包裹,以至于轻易便忘记了去寻找富有创造力的新解决方法。
人们需要意识到创造力是一种目标。成年人可不比小孩子,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创造的重要性。或许由于日常生活鼓励人们的从众心理,鼓励我们不断重复一成不变的做法,因此若要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往往就需要我们付出特殊的努力。
理性vs.直觉
然而,让一个人变得具有 开创的思维 ,某种程度上就像是要让他变得 更聪明 或是 更善于观察 。我们不得不大喊一句: 是这样,但是如何做到呢?
除了我在书中提到的理论以外,还有另一个最新的、独到的激发创造性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思考方式(丹尼特等,2011)。下面我就来解释。
当人们尝试解决那些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的难题时,一般会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理性地:通过系统性的思考,即依赖于过去积累的专业知识,排除直觉的干扰,具体的去想解决方法。
2、直觉地:让思维自由的探索可能的关联,即完全靠第一印象和最初的想法行事,排除曾经学到的知识。
研究者们不确定人们的创造力究竟是否可以通过鼓励其使用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来激发。因此,在试验中,那些原本喜欢通过理性分析解决难题的人们被要求依靠直觉思考,与此同时,原本靠直觉思考的人群被要求反过来理性分析。
研究者们布置了一个现实世界中的难题给志愿者们,即帮助某地方企业扩展市场。他们的解决方案将会被相关企业的经理进行评价。结果是,这种反串的做法非常有效:当人们使用那些最能打破他们常规思维的模式去思考的时候,他们变得更具有创造力!
这种新的方法产生作用的原因之一是:有意识的选取不同的策略可以避免你的思维沿着相同的老路前行。我们都有习惯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惯性思维有时的确有用,但它们不可避免的会不断重复相同的结果。
这种学说有一个缺陷,就是它仅关注了新思维的产生时的情况。而这往往只出现在创造过程的开始阶段。因此,在想法产生之后,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就必不可少,而此时这种(打破常规思维的)新方法就不怎么管用了。(在我的电子书中,我讨论了在思维迷茫和专注之间平衡的六个法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