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辩证思维的举例有哪些
辩证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框架,表达的是一种方法论含义,这种框架源于客观世界的辩证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表现形式是一种观念形式,通过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规律予以展示。下面小编为你整理辩证思维的例子,希望能帮到你。
有关于辩证思维的举例1
阴曹与人间
小时候随大人去上坟,烧的是纸牛纸马,近几年目睹人们祭祖,烧的是纸糊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我想,阴曹是随着人间的脚步进入现代化的,倘若人间没有家用电器,人们也绝不会给想象中的阴曹供应这些东西的。
阴曹是人们以阳间为模特儿的一种想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非旦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然而前几年有些论者硬是企图推翻这一客观规律。为了迎合某些人追求“创新变革”的扭曲心理,他们大肆贩卖唯心主义,宣称只有淡化生活才能超越现实地创作出“想象”中的作品。虽然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但这种呓语般的“想象”逻辑,实在是经不住思维逻辑的分析检验和科学的推敲。在唯物主义看来,人如果要超越现实,实在是与企图自己拎着头发脱离地面一样不可能,只要是人,就要生活在一定的人群与社会中,受一定的观念意识制约。
倘若把谁从小就与世隔绝,即使象野生动物一样活下来,也必然丧失高级动物的思维能力。这种超越了人类社会现实的“人”,怎么可能创作出“想象中的作品”呢?虽然有一些心理扭曲的灰暗的文学艺术家,他们以一种病态的心理来观察社会,用想象“超越”了现实。他们以一些荒诞、无稽、畸形的作品超越了病态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危机意识、存在的荒诞、人类本性的丑恶以及世界面临的末日、宇宙将要毁灭等等的思想,以这种心态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严格意义上的被扭曲的世界,根本不可能是想象中的世界。
我们都知道,文学艺术创作的特征就是虚构。当然,虚构是离不开现实的,虚构的基础是对生活和生命的真实体验,是建立在我们对时间、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的基础上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对我们过去经历过的、对我们现实生活里正在经历着的和未来的生活里那些像星空一样深远的时间以及其他问题的关注和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是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的认识,是对人类各种冒险的巡查,是对历史与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关照,是对那些被我们所忽视的日常生活和非理性对人性对人的行为的展现;等等这些,都应该是我们文学艺术创作虚构的基础,用文学理论的话来说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文学艺术家们的叙事应该包含着他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他的叙事应该是对读者的阅读和旧有的文学形式的挑战,他的叙事要进入人的生存状态,应该是对人的各个方面的展示,而不是游离在外的讲述。也许有人认为,某些离奇怪诞的许多现代艺术,特别是网络之中的一些玄幻作品,就是超越现实的人创作的超越现实之作,这种说法充其量是套了件形式逻辑的外罩。由于人的感觉、思维和意识受不同的世界观(哲学观、历史观、艺术观、价值观)的制约,不同的世界观的人便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认识。这种所谓的自我表现其实就是文学艺术家们对世界的认识、分析和评价而已。这种分析、认识和评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还有完全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哪一种意识,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不可能也没有可能超越现实,只不过是他们的想象过于“丰富”了一点。
有关于辩证思维的举例2
一位老婆婆去找禅师说:“我每一天都很忧愁,禅师能否帮帮我?”禅师问是为何,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个卖伞的,小女儿嫁给卖帽子的。如果是晴天,我就担心大女儿家没生意。如果是雨天,我就担心女儿家没生意。,因此,每一天都很忧愁。”禅师笑笑:“呵呵,其实你应该每天都很开心呀。如果是晴天,小女儿家生意好。如果是雨天,大女儿家生意好。这样来看,天天是好天。”
我们总是墨守成规,用过去的思路来思考问题,慢慢形成越来越多的成见。当成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开始钻牛角尖自寻烦恼。有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换一个角度看看,或许,心灵也会获得一种自由。
有关于辩证思维的举例3
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个年轻人正在向众人宣讲“美德”。苏格拉底就向年轻人去请教:“请问,什么是美德?”
年轻人不屑地看着苏格拉底说:“不偷盗、不欺骗等品德就是美德啊!”
苏格拉底又问:“不偷盗就是美德吗?”
年轻人肯定地回答:“那当然了,偷盗肯定是一种恶德。”
苏格拉底不紧不慢地说:“有一次,我在军队当兵,接受指挥官的命令深夜潜入敌人的营地,把他们的兵力部署图偷了出来。请问,我这种行为是美德还是恶德?”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辩解道:“偷盗敌人的东西当然是美德,我说的不偷盗是指不偷盗朋友的东西。偷盗朋友的东西就是恶德!”
苏格拉底又问:“又有一次,我一个好朋友遭到了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他买了一把尖刀藏在枕头底下,准备在夜里用它结束自己的生命。我知道后,便在傍晚时分?留进他的卧室,把他的尖刀偷了出来,使他免于一死。请问,我这种行为是美德还是恶德啊?”年轻人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也不是恶德。这时候,年轻人很惭愧,他恭恭敬敬地向苏格拉底请教什么是美德。
事物总有正反两个对立面。爱迪生在试制白炽灯泡时,曾经失败了1200次,有个商人讽刺爱迪生是个毫无成就的人。爱迪生哈哈大笑:“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为我证明了这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可见,失败其实也是成就。
有一次,美国艾士隆公司董事长布希耐在郊外散步时偶然看到几个小孩在玩一种又丑又脏的昆虫,爱不释手。他顿时联想到:某些丑陋的玩具在部分儿童心理上占有位置。市面上销售的玩具一般都是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的,为什么不能生产一些丑陋的玩具给孩子们玩呢?
于是,他安排研制了一套丑陋玩具,果然一炮打响,收益很大,丑陋玩具在市场上形成了一股热潮。可见,很多时候,丑的就是美的。
古罗马神话故事中有一位守门神,叫做努雅斯,他有两个相反的面孔,所以又称为两面神。要进入他的大门必须要面对两种不同的脸孔,要想安全过关,就必须要有从不同的角度反转得快的头脑。这就是古罗马时代的“努雅斯理论”,它教导大家凡事都要一分为二,要面对事情正反两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辩证地来思考事情。
有关于辩证思维的举例4
曾经有报纸披露,某大学一女研究生在旅店与一“农村姑娘”邂逅相遇。当那女人邀请她跑趟生意时,她稀里糊涂地跟人家去了山东,结果被拐卖给一个庄稼汉为妻。女研究生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她犯了只看表象、不体察本质的“跟着感觉走”的错误。做人处事“跟着感觉走”容易摔跤,搞艺术创作“跟着感觉走”大概也是如此。
人之所以为人,不仅是因为人的的感觉和动物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人还有比感觉更高的理智。其实感觉就是哲学上讲的感性认识。人们认识事物虽然都是从这里起步,但却不是以这里为终点。也就是说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认识论认为,认识是直觉的感性活动,而理性则是对感性活动后的反思和推导。只有经过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才能实现由量到质的升华和变化。这是因为社会上的事物是复杂的,事物不仅有表象的一面,也有本质的一面。
就说表面现象吧,既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真象,也有不反映本质的假象。单凭表象看问题,很容易上当受骗。因为感觉这东西往往是靠不住的,它常常扮演的是“骗子”的角色。故而毛泽东他老人家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有时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且只有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比较正确的认识。
当然,一般的哲学概念不能完全替代文学艺术创作。文艺创作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然而哲学又是指导思维的科学,只要是人包括那些哲学艺术家们的思维,无论自觉与否,不是信奉唯物论,就是陷入唯心论。前几年,中国的诗坛很是流行了一阵“跟着感觉走”。这个感觉如果的指是艺术感觉,那就应该承认人的理性认识,可是,许多论述“跟着感觉走”的文章,强调的是这种感觉是“非理性”的“潜意识”的,是出自诗人“内宇宙”和“内心世界”的“自我深层意识的挖掘”等等。这种只讲主观主体排斥客观客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十足的“单向思维”,它必然导致人们脱离现实生活,只能在所谓的“内宇宙”这个小天地里折腾。
虽然社会的多元化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多元提供了依据,文学艺术家们的去职业化也在造就着文艺作品的多元化和自我的方向选择。但问题是,自我意识的成长和展示不能以丢失社会责任为代价。文学艺术更不能只成为泛滥自我抒怀的文本,还有社会前行的崭新文化等待文学艺术家们去建构,还有社会前行需要的责任等待文学艺术家们来担当。文学艺术家们不能只做一个在“内宇宙”里进行自我挖掘的展示者!不能只成为“码字者”和文字垃圾的生产者!更不能只做一个“无关痛痒的自我抚慰和自我夸大”的“精神洁癖”者!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生活不仅是丰富多彩的,也是菁芜并存的。任何文学艺术家都有个深入生活、正确评价生活、选择题材、提炼主题的过程。文学艺术家们观察生活反映生活,一般地说也要经过客观或微观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否认、熟悉、提升这个过程。拒绝理性思考,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很可能以假乱真歪曲生活。文学艺术家们如何批判地反映某些社会问题,更需要进行理性思索,只凭一时一事的感觉难免会上当受骗。
理性思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