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的运用与训练方法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 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发散思维的运用与训练方法,欢迎借鉴参考。
很多人在演讲、写作、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感到头脑空白、思路狭窄,语言贫乏,缺乏那种文思泉涌、滔滔不绝、酣畅淋漓的感觉。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善于发散思考造成的。由于思维不善于发散,原本有一些很好的想法无法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状态,想象力和创造力出现窒息或枯竭现象。
相反,也有一种过度发散的思维现象——对此,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你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会更多”。
由于事物在结构上具有无限可分性,也具有联系上的普遍性,如果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导向性,思维进入一种无限发散的状态,这时就会出现被知识淹没的感觉。思想一旦进入无限状态,就会精力耗散、身心疲惫、如坠五里雾中,这样不但得不到思考问题的结果,而且会出现思想痛苦,创造力也会消失殆尽。这种由于无限发散而导致的迷失,也是由于不善于进行发散思维而造成的。
发散思维又称为扩散思维,是指从不同的思维视角、不同思路去想象,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发散思考的关键是“散”,这个散不是散乱,而是散开。散乱是没有秩序和逻辑的混乱,而散开则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逻辑机制和内在联系性。否则,思维漫无目的地发散会出现大量无关信息,这些信息会干扰思考活动的顺利进行,成为窒息思考活动的负担和累赘。
发散思维既可以描述已知的事实,也可以获取未知的信息——在已知和未知相辅相成、相互激荡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得到不断拓展。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将发散思考与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技术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解决思路狭窄、语言贫乏的问题,也能克服由于信息量的不断增多而出现“知道越多,不知道更多”的困窘,大大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使思考活动更具创造活力。
这种既能克服思路狭窄又能解决思路迷失的发散思维,其基本方法是:先要把握思考的某些“点”,然后由“点”向“线”延伸,进而扩展到“面”,最后形式“立体化”,产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维状态。这样的思考不但完整、全面、深入、系统,而且能促使思维向丰富性、灵活性、创造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思考力训练,以下结合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概括性地介绍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其中更具体的运用技巧,建议您参加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在线学习,我们将提供一系列案例辅导,提高思维训练的效果。
(一)建立在事物结构属性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第一章第一节指出:“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结构,不管它的结构是否具有无限可分性还是表现为何种具体的形态,没有结构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的结构而存在……”以时空扫描为指导进行的发散思考,首先要抓住思考对象的结构,也就是事物的构成要素:
(1)将一个思考对象分析成多个构成要素,这是结构发散的第一步。
(2)假如我们将立足点和关注点分别作为思考直线中的两个点,那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将该思考对象构成的各个要素分别作为立足点,将价值导向作为关注点,只要抓住立足点和关注点,就能够形成发散思考的多条直线,并进行广度延伸。
(3)针对立足点进行纵向和横向思考,可以形成发散思考的“思维平面”。
(4)多个平面的整合,形成发散思考的立体状态。
时空扫描的第一要义是结构分析。结构分析的关键是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要诀是灵活掌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西方文化中的系统论思想对于建立在事物结构属性之上的发散思考很有借鉴意义。
(二)建立在事物矛盾属性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中说:“任何存在都处于矛盾运动状态之中,静止不过是运动的特定形式,没有运动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身的矛盾运动而存在……”当有了结构发散的思考基础之后,在此基础上,同样可以通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进行事物矛盾性的发散思考:
(1)把该事物的“对立统一”作为立足点,以价值导向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立体”的发散思考。
(2)把该事物的“质量互变”作为立足点,以价值导向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立体”的发散思考。
(3)把该事物“否定之否定”关系作为立足点,以价值导向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立体”的发散思考。
(4)把“利益相关者”作为立足点,以实践主体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统一性”的发散思考。
这种发散思维不但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为“答案隐藏在问题中,方法隐藏在目标中”,只不过有些隐藏得深奥一些,有些隐藏得浅显一些。通常,只要将问题描述清楚了,答案也就隐隐约约出现了。时空扫描的第二要义是矛盾分析,矛盾分析的关键是掌握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其要诀是“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矛盾即变化,即运动,中国的《易经》对于理解“变”和“易”——对于建立在事物矛盾属性上的发散思考很有借鉴意义。
(三)建立在事物过程属性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中说:“任何存在,只要它存在,都必定具有时间上的过程性,即使存在的时间短促到只有亿万分之一秒,它同样是存在的时间属性。没有时间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时间而存在……”时间属性即事物的过程性,所谓过程性即事物的发生、发展、转化关系,也就是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思考对象描述成一个发展过程,将过程分解成若干基本阶段,以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为立足点,结合价值导向进行发散思考:
(1)把该事物处于发生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2)把该事物处于发展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3)把该事物处于高潮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4)把该事物处于转化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5)把该事物的原因作为立足点,一个原因可能导致多种结果,由此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6)把该事物的结果作为立足点,一个结果可能来自多种原因,由此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时空扫描的第三要义是过程分析,过程分析的关键是掌握对象化这个概念。过程并不是自我封闭系统。其要诀是灵活掌握“对象物在对象化过程中返回自身”。发散思维有可能会将原本看似简单的事物变得繁琐和复杂、丰富而具体,过多内容会导致思路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掌握一些使用技巧,例如思维导图、过程分解、结构分解、思维整合等等。
(四)建立在事物普遍联系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在第一章第一节中同时指出:“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联系性,尽管这些联系具有直接和间接、纵向和横向、隐性和显性的不同,但是,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特定的联系而存在……”。世界在普遍联系状态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发散思维,不可能穷尽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所以在进行联系性发散思考的时候,我们只强调两点:先形成系统性的发散思考,然后进行非系统性的发散思考。只要把握了这两种方法,再结合以上结构、矛盾、过程的发散思考,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系统性发散思考:把被分割了的现象世界重新整合,将单个元素和切片放在系统中进行"新的综合",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这种思考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相互割裂的诸要素进行有机链接,从而在最佳协调机制下达到最理想的目标。
非系统性的思考: 对事物进行非系统化的分析,对旧系统进行改造。它包括移植、缩减、颠倒、求异、逆向、反向、还原、对应、离散、分解、类比、相似、全息、增加、分割、破坏、退化、无序等各种方法,以求得出新的创意。相对于原系统而言,某一元素或结构的变化可能引起系统的整体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意象或系统。非系统发散思考的精髓是反常规变异,反原态变异,使原状态有所量变,进而又能有所质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候只需要一点点变化就能引起质变。
时空扫描的第四要义是联系性分析。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与发散思维有关。其要诀是:“制约在普遍联系中构成制衡,制衡在矛盾运动中形成循环。”当通过发散思考认识到事物的制衡圈,那么,思维广度就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发散思考训练也就进入一种高级境界。时空扫描的第五要义是将时空扫描与存在根模式进行整合,也就是将事物的矛盾属性、结构属性、过程属性、联系属性进行整合,形成层次和层面、思维和存在的高度统一,进而构建思考对象的存在根模式。其要诀是“存在方式多位一体;认识方式一分为二;实践方式合二为三。”这种对发散思考的整合一方面可以让思维出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克服“知道越多,不知道更多”的尴尬。
注意:发散思考之后要进行整合思考,发散思维与整合思维互为条件,构成思维的对立统一,如果缺乏这个统一性,发散思维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具体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思维整合:一是建立存在根模型;二是进行一体化思考。
相关文章:
5.作文发散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