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脑力开发 > 思维方式 > 发散思维 >

发散性思维有哪些表现形式

时间: 祥聪1199 分享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希望能帮到你。

  发散性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立体思维

  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立体式进行思维。

  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占地改善环境、净化空气。

  平面思维

  以构思二维平面图形为特点的发散思维形式如用一支笔一张纸一笔画出圆心和圆周。

  逆向思维

  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因为客观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如:化学能能产生电能 据此意大利科学家伏特1800年发明了伏打电池。反过来电能也能产生化学能,通过电解,英国化学家戴维1807年发现了钾、钠、钙、镁、锶、钡、硼等七种元素。

  侧向思维

  从与问题相距很远的事物中受到启示,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横向思维

  相对于纵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形式。纵向思维是按逻辑推理的方法直上直下的收敛性思维。而横向思维是当纵向思维受挫时,从横向寻找问题答案。正象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多维的一样,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则代表了一维与多维的互补。最早提出横向思维概念的是英国学者德博诺。他创立横向思维概念的目的是针对纵向思维的缺陷提出与之互补的对立的思维方法。

  多路思维

  解决问题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这是发散思维最一般的形式(逆向、侧向、横向思维是其中的特殊形式)。

  组合思维

  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与另一(或一些)事物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培养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问题。所以为了能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应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要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其次要端正对发散思维的本质与作用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采用适当的培养方法。

  一.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这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根源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材。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情况看,我们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棗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这正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

  可见,要不要培养发散思维,绝不仅仅是思维方法问题,而是要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性问题。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摆脱聚合思维的束缚,就谈不到积极、自觉地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深化改革问题棗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谈论如何来进行培养的问题,否则,一切都无从说起。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不妨先看一个智力测验的例子。

  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有多种不同的量表,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是韦克斯勒量表(WISC)。这种量表有12类测验,前6类属于言语测验,后6类属于操作性测验[71]。其中第2类是对事物之间的类似性进行判别的测验棗要求儿童概括出所给的17组两两配对的名词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例如,要求被试指出橘子和香蕉都是“水果类”,木头和酒精都是“有机物质”等等。显然这种量表完全是按照培养聚合思维的标准,也就是以书本知识为标准,以教师的要求为规范设计的。按照这种智力量表的要求,即使能得满分,也不见得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儿童,很可能是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高分低能儿”。因为象木头和酒精有哪些类似之处的判别,正如阿恩海姆所指出的[2]:“如果学生的回答是‘二者都能把人击倒(使人昏迷)’就要被打零分。事实上,这一回答非但没有错,而且表明被试思路敏捷。说明他能够在一瞬之间,从两种表面极不相同的事物中找到它们突出的相关之处。”这正是出色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但是在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统治下,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仅得不到鼓励,反而遭到排斥和打击(吃零蛋,被视为弱智)。韦克斯勒量表的前6类言语测试基本上都属于这类扼杀创造性思维的知识性测验。

  其实,何止是智力测验,目前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各种各样测验(小至平时的单科测验,大至期末考试、地区统考、乃至全国性高考),其考试测验方式又何尝不是如此棗只要求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允许学生有半点发挥与自由想象。实际上是强制推行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排斥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并扼杀创造力。智力测验和学校考试之所以如此相似,一点都不奇怪,这是因为它们的根源都是来自同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可见,若不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不仅发散思维的培养无法实施,就是学生中原来自发形成的发散思维和一些创造性的萌芽,也将要被摧残殆尽。

  二.端正对发散思维的本质与作用的认识

  发散思维这一概念,早在1918年就已由心理学家武德沃斯提出[71],后来也有一些心理学家使用过,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研究能力倾向基础上提出了“三维智力结构模型”[17][72],其中将发散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提了出来,并编写了一系列培训发散思维的教材,制订了相应的培训程序和测试发散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一时间在美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形成了一股强调发散思维的热潮,在吉尔福特的鼓吹下,许多研究者甚至认为,发散思维在实际上等同于创造性思维[10]。这样,发散思维的影响才日益扩大起来。

  吉尔福特及其助手托兰斯(E.P.Torrance)等人在片面夸大发散思维作用(甚至把发散思维视同创造性思维)观点的指导下,还对发散思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创造性思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发散思维包含四个要素[19]: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认为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应紧紧围绕这四个要素来进行。这四个要素的含义是:

  流畅性(fluency)棗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出观点和设想的数量;

  灵活性(flexibility)棗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

  独创性(originality)棗是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

  精致性(elaboration)棗是指对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

  吉尔福特和他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同事们所开发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又称“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就是为测量发散思维的上述四个要素服务的。这项本来用于测量发散思维的测验,又被冠以“创造力测验”的名称,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吉尔福特等人的指导思想就是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甚至等同于创造力。我们认为,按照这种指导思想不一定能真正培养出发散思维能力,或者说,这样培养出的能力很可能主要不是发散思维方面的能力,而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因为“流畅性”和“精致性”都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关,而与发散思维无关;“独创性”是发散思维所要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属性或要素(因为你不能要求每一次发散思维都具有独创性)。在上述四个要素中,真正与发散思维的本质有关的只有第二个要素棗“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因为这一要素涉及多向思维问题,这点无疑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遗憾的是吉尔福特等人用“灵活性”来概括这一特征,既不准确又易使人产生误解。可见,用上述四个要素来定义发散思维(认为发散思维由上述四要素构成)是不科学的,是对发散思维本质特征的误解,应当明确地予以拒绝。

  对于发散思维的正确定义应当是: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但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其作用只是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指明方向,即要求朝着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理论不同的另一个(或多个)方向去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质是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应当对发散思维确立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中的一个要素,是六个组成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的全部。

  2.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目标指向(即确定思维方向)的作用,也仅仅起这一作用,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发散思维的作用决不能低估,但也不能随意夸大,以为它能解决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一切问题。

  3.发散思维没有自身特定的思维材料,也没有自己特定的思维加工手段或方法,因此它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所以不可能成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主体(即主要过程),它只起指引思维方向的作用。主要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只能由另外三个要素(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来实现,发散思维不应该也不可能越俎代庖。由于吉尔福特等人为发散思维所规定的上述四个要素(即四个基本性质)未能真正反映发散思维的实质,所以若按这四个要素的要求来培养发散思维,必将把我们引到斜路上去棗培养出的不是真正的发散思维能力,而是其它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在革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端正对发散思维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在三条方针的指导下进行。

  这三条指导方针是:

  第一,同中求异——能够摆脱人们的共识和传统观念的思维定势,从另外的角度提出完全不同、但有一定依据的全新观点;

  第二,正向求反——不迷信权威,敢于向一贯视为正确的理论体系或科学概念提出挑战,并提出相反的或与之对立的新理论、新概念;

  第三,多向辐射——能对某个复杂问题(或关键所在)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去分析,从而得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上三条指导方针至关重要,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只有严格遵循这三条方针(而不是围绕什么“流畅性”、“精致性”),才能真正发挥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导向”作用,也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发散思维,而不是变质、走样的发散思维。有了这三条方针我们就可以在实际中创造出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方法,也可以直接借用其它一些方法。例如,众所周知的“脑力激荡法”只要稍加补充、修改就可成为培训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是美国奥斯本于1953年提出的一种颇为有效的创造技法,很可作为发散思维训练的借鉴。这种方法可应用于班级或小组,不管是哪种场合均应有一位主持人(通常是教师)。为了能有效地实施这种方法对参与者和主持人均提出一定的要求。

  每位参与者均应注意四个要点:

  1. 禁止批判(不许批判他人意见);

  2. 自由发挥(要大胆想象,自由发挥,越自由奔放、越新奇越好);

  3. 踊跃发言(不拘一格,越多越好);

  4. 集思广益(能兼收并蓄,在他人意见基础上提出更新更好的想法)。

  主持人则应注意掌握两个原则:

  1 延迟判断棗即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以免束缚参与者的想象力,甚至熄灭参与者发散思维的火花;

  2.量中求质棗奥斯本认为,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期提出的设想往往不太成熟,但越往后提出的设想越完善、越深刻。因此,主持人应鼓励、启发参与者尽量多发表意见。

  这里应注意的是,不论是参与者还是主持人都应牢牢记住上述三条指导方针(同中求异、正中求反、多向辐射)。换句话说,参与者的“自由发挥”并非漫无目标的发挥,主持人的启发引导并非盲目随意的引导,而是要严格遵循三条指导方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脑力激荡法真正为培养发散思维服务,这是与奥斯本的原意有所不同的:奥斯本要求的是不受任何约束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想象与发挥,而在发散思维培养中则要求参与者应沿着三条指导方针所指引的方向去自由想象与发挥。

  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上述经过修改与限定的脑力激荡法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事实上,任何有利于培养“自由联想、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方法只要加上三条方针的指引,都可有效地应用于培养发散思维。但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一定要有三条指导方针的指引,否则,那样的自由联想和自由想象只是自由的形象思维,而不是发散思维;那样的自由发挥只是自由的逻辑思维,也不是发散思维。这是因为,离开三条方针的指引,再自由的想象与发挥也不一定能达到发散思维目标的要求棗冲破传统思想、观念或理论的束缚,实现与众不同和前所未有的创新。


发散思维相关文章:

1.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区别

2.发散思维的三个特性

3.发散思维的名词解释

4.作文中的发散思维

5.怎样培养发散性思维

406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