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思维方式的变化可以使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从而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多方向,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其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可以拓宽记者的思维空间,发掘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报道题材,采取更加灵活的写作方式,从而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发散思维的特性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法。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特质,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
发散思维要求思维者在思维时,既要进行空间的拓展也要进行时间的延伸。所谓空间拓展,即对思维对象进行多要素、多结构、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所谓时间的延伸,则指对思维对象进行时间上的二维思考,即一方面面向过去,回溯引起现实结果的多种原因;另一方面面向未来,探测对象发展趋势的种种可能性。发散思维是一种综合的全方位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非线性思维,一种立体思维,它具有三个特性:
思维的流通性。指思维者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众多反应的能力,体现在思维能够举一反三,沿着同一方向发散开去,形成同一方向的丰富内容。
思维的变通性。指思维者思路开阔,善于随机应变,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引导创造走向成功。
思维的独特性。指从以前未有的角度去认识新事物,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在流通性、变通性的基础上形成。流通和变通是形成发散思维独特性的条件。
新闻写作离不开发散思维
新闻报道尤其是对那些对人们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实的报道,要突破“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说明来龙去脉,阐明本质意义,预估事件影响,提示发展趋势。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发散思维极为重要。
1、发散思维可以推动记者多视角地观察事物,使新闻报道具有思辨性。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自觉运用发散思维,就可以对事物进行辨证的思考,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比如,《经济日报》在《走进徐虎》的长篇通讯中,就着力寻求徐虎与雷锋等榜样的“异”。像做了好事还要自己贴钱,这在以前的雷锋眼中也不足为奇,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徐虎眼中却行不通。因为“徐虎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也要生存,生活也要有保障,才有可能为更多的人做好事”,选择这一视角,既大胆,又新颖,读者也反映这样的徐虎才更真实可信,更让人理解和亲近。
2、发散思维可以推动记者多侧面地反映事物,使新闻报道具有立体性。如《中国青年报》的《历史变革中的沉思———夏任凡的沉浮给人的思考》一文记者就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将一个青年改革者沉浮兴衰的命运推到众人的面前,一反“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两极观,着力展现主人公的方方面面,让读者仿佛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
3、发散思维可以推动记者多层次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新闻报道具有深刻性。由于生活方式的丰富多彩和思想的多元化,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苛刻,单一的动态性消息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不但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想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因此,报道写得是否深刻就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的贫困,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认为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并没有囿于此,他们运用发散思维,从寻常中看出了“不寻常”:一面是耀眼的富饶,一面是惨淡的贫困,“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解放30年后,西北地区仍然如此贫困?这真是人们常说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的不平衡造成的吗?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导致记者去“探源”。这样,记者通过西部地区的系统调查,然后由经济的贫困,深入到生产方式的贫困,再深入到文化和思想意识的贫困,最后直指人的贫困,从整体上弄清了西部贫困的深刻原因,于是写出《西部地区贫困探源》这样震动人心的专题报道。
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方式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新闻写作中运用发散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思考报道对象,或者从报道对象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总之要充分发挥思维的活力,使整个思维过程信息充足,丰富多彩。它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闭塞、单一和枯竭,这样写出来的报道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避免与其它媒体报道的雷同,增加本媒体竞争力。
2、把自己报道对象的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思考,并从别的领域中得到启示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通常所说的“类比”、“联想”就属于这种思维方式。各媒体的记者都有专门的报道领域,但这并不是画地为牢,如果遇到问题能从别的领域受到启发,写出来的报道必定会更有实际意义。必须善于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3、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报道对象,换言之,当准备以肯定的立场报道某件事的时候,不妨想想能否定什么;也就是说当你站在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时,不妨再站在与甲对立的乙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就可得到新的触动和启示,得出新颖的结论。
从宏观的角度,也就是从整个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考虑,发散思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对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连续报道,注重事件的同一性和内容的连续性。这种方式的报道常常追踪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追溯以往事实的轨迹,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及问题的本质。它是在对事情结果毫无所知的情况下,伴随事件的进程和人们对事件认识的深化,层层深入地展开报道,因而它特别能激起受众的关心,吸引受众参与,并在一起探索和反思。
2、对典型的新闻人物、事件、现象、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运用不同体裁报道。它不是单纯地去追踪和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用深邃的眼光,深入剖析事物,在反映现实上具有较强的透视力。
3、在同一主题下集合几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来源的稿件,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优势,使主题在集纳与组合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