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脑力开发 > 思维方式 > 创新思维 >

创新思维之偏见的心理机制

时间: 杨杰1209 分享

  偏见思维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呢?只要了解了本质,我们才能真正的规避它。偏见的心理机制异常复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创新思维之偏见的心理机制,欢迎借鉴参考。

  (1)心理期待

  先提两个问题,请读者不妨思考一下:

  第一,为什么我们常常能从没有生命的物象里看到人脸?第二,为什么中年以后,我们对自己长相的评估总是偏向于比实际更年轻?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个也许我们曾经做过的小游戏。

  游戏的组织者先给某人讲一个短故事,然后请他悄悄地把故事讲给另一个人听,听着再讲给下一个人……如此这般,直到参加游戏的最后一个人听到为止。当最后一个把他听到的故事讲出来,再与最初的故事一比较,往往引起大家的哄笑。因为故事传到最后常常已经面目全非,即使参加游戏的每个人都认真倾听并尽量忠实地复述,最后的故事也不会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为什么游戏的结局是这样呢?

  著名心理学家巴特勒于20世纪30年代运用上述游戏的方法和其他一些方法,研究人对有意义材料的记忆和遗忘的特点。他发现:在复述中,人们常常漏掉了那些不太合逻辑或与人们期望不一致的情节,而增加了一些使故事显得更合理的情节;用自己熟悉的词语代替那些不常用的词语;复述中故事的主题更加突出;复述者对故事的态度常常会影响到他的复述。

  另外,在过了两年再进行的复述中,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没有了,只剩下突出的主题。而故事的主题好像是复述者所期望的主题,而不像故事原本的主题。

  这些实验证实,以往的记忆和经验影响到人们对故事的理解,而对故事的理解影响到他们的复述。也就是说,人们记住的往往是他所愿意理解的东西,那些与自己期望和理解不符合的情节会被遗忘或歪曲。

  偏见有时并非主观故意,而是一种无意识倾向,就像激烈争吵时,人的身体总是向对方倾斜,在表示骄慢时,头部会不自觉地侧仰,人的欲望和情绪也导致些微的心理偏移,以迎合某种期待。

  (2)心理归纳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在一个星期内,你在电视媒体上接连看到几次飞机失事,面对惨不忍睹的画面,你也许会脱口而出:“乘飞机太危险了,以后出门尽量乘火车或长途汽车。”殊不知,从概率上分析,空运远比其他常用运输工具更安全。

  但人们偏偏不愿意相信,因为人有一种根据自己听见事实(新闻)进行归纳判断的习性,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归纳本性。

  数学家华罗庚讲过一个故事:如果我们去摸一个袋子,第一次,我们从中摸出一个红玻璃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我们还是摸出了红玻璃球,于是,我们会想,这个袋子里装的是红玻璃球,可是,当我们继续磨第六次,摸出了一个白玻璃球,那么我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玻璃球罢了。可是,当我们继续摸,我们又摸出了一个小木球,我们又会想,这里面装的是一些球吧,可是,如果我们再继续摸下去……

  每次摸出某种球后,我们都会作出一个判断,问题的实质是判断本身具有封闭性,即人的思考不倾向于对未知领域开放,而更习惯于对现有信号作归纳和定性,于是,对已知的肯定中就包括了对未知的否定。

  罗伯特·福尔姆在《我们得回到幼儿园》一书中分析了这一偏见:一位名叫史蒂文·布利尔的男子就证实了这一点。他专门在纽约通过和各式各样的出租车司机打交道,以此来进行实验。布利尔巴自己装扮成一个英语水平极其有限的富裕的外国人的模样。他在纽约坐了几十辆出租车,想要看看究竟会有多少司机来欺骗她。

  最后的结果是,在37个司机中只有一个司机骗了他。其他所有的人都直接把他载到目的地并正确地计费了。有好几次,因为他要去的地方只隔了一个街区或者两个街区,司机都善意地拒绝载他,有的甚至专门钻出了他们的车子,用手指点给他看距离目的地已经是多么的近了。最有讽刺意味的是,有几位司机在车上竟警告他纽约到处都是骗子,因而他这个不太会说英语的外国人应该多加小心。

  “纽约到处都是骗子”是一种归纳,但却是不完全归纳,甚至是以偏概全的归纳,可大家偏偏就信,因为它符合人们心理上的“类化倾向”。

  类化是人们判断事物的捷径,或者说,人们对某种新现象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类化的。台湾杨保罗曾举例讲道:李先生到美国访问,在星期三上午十点钟路过一个公园,看到一名白人男子悠闲地坐在长椅上晒太阳,他会想:“美国人真是既有钱又悠闲,你看他多自在。”走了不久,又看到一名黑人男子也悠闲地坐在另一张长椅子上晒太阳,李先生不禁感叹:“看来美国还是两极分化,黑人的失业问题一定非常严重吧。”

  其实,对于坐在公园长椅上的白人及黑人,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料研判他们是在“做什么”,但旁观者却会根据自己心中的“类化倾向”对他们的情况作“超出事实”的解释。

  对我们不认识的人,我们常常会根据他们的种族、性别、阶级、职业、衣着来分类,而将“类”的属性加在他们身上。譬如我们心中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奥,她是女秘书……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将我们并没有深度了解的某个人类化了,偏见的形势就那么简单。

  (3)心理图式

  人们常常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挂上一个笼子,然后不得已往里装进些什么东西。换句话说,是先有笼子,再寻找与之相配的鸟,一旦有了笼子,就会强迫性地产生对鸟的需要,这是一种看似奇怪但却十分普遍的心理。就如你给孩子买了一把玩具气球锤子,那么在孩子的眼里,家里一切都变得像钉子,连你的后脑勺也值得敲一下。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笼子就是你的心理图式,一个人能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相信什么和不相信什么,理解什么和不理解什么,归根结底是由你的心理图式决定的,一部《红楼梦》,道学家和革命者看到的东西之所以不一样,因为二者内心的图式,或者笼子不一样,需要寻找的“鸟”也不一样,什么样的笼子,就需要什么样的鸟,也就能找到什么样的鸟。所以狄德罗才说:“我可以打赌,凡是那些看见了鬼怪的人,都是事先就怕鬼怪的,而这些在那里看到奇迹的人,也都是事先就打算定了要看到奇迹的”。

  撇开其他原因,我们似乎发现了一种现象——图式决定解释,需要决定可能。有时,一个神学家对世界的看法,一切现象都会强烈地支持他的论点,这是一种奇妙的自解释现象。

  人们往往先有想法,再去找支持例证,不管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好的还是坏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会找到自己的解释。

  IBM的管理模式,究竟优还是劣取决于你怎么看,成功时,你可以说它有三大法宝:精密的工作流程、完善的员工培训、稳定的终身雇用。失败后,同样的法宝却换了一种说法:精密的工作流程变成“官僚主义心态”,员工培训是“对员工的洗脑”,终身雇用的保证成了“人力资源变动能力差”。这里,除了确因客观历史环境改变而产生的时过境迁外,评价系统本身的出发点不同,所导出的结论也就各异。

  偏见受制于图式,图式的形成又受制于两种因素:

  第一,先人之见。可能有些人并不承认自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认为自己完全够客观地评价事物,对这样的人,我总是问道:“假设由刘欢来唱《我是一只小小鸟》,由赵传唱《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千万次问》,你会觉得怎样?将你熟悉的所有歌星唱红的第一首歌互相换唱,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你一定受不了,你一定认为无论如何还是原唱好,为什么?”这就是先入为主,先期进入者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

  第二,自我本位。人们每时每刻都在选择,大多数选择都有一个前提——自我本位,即从我的利益出发。我们很难站在别人的立场,或公正的立场看问题,我们更不会从“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角度看问题。当我们说:“我、我的家、我的班级、我的学校、我的公司、我的城市、我的教派、我的政党、我们男性、我的祖国、我们亚洲人、我们人类……”时,一个共同的本质就是“我的”。

  我们在谈判时或在观看一场重要的足球比赛时,很难保证我们立场的完全公正性,甚至当我们说“谢谢”时,当我们被某种事件感动或愤怒时,当我们说“这是益鸟、这是害虫”时,同样不敢断定,这其中就没有“我本为”的偏向,就连禅宗的“无我”也还是在说“我”。因此,除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外,有时“我”也是万物的尺度。

  当然,我们不是在批评基于基因层次上已先天设定的人类的“自私本性”,也许这种“本性”在进化策略上具有更大的优势,我们想指出的只是:由这种“自私本性”所决定的“自我本位”意识可能形成某种偏见。


相关文章:

1.关于创新思维的障碍

2.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重要性和意义

3.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4.创新思维包含哪些方面

5.关于创新思维的障碍

418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