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意义
创新思维的意义
创新思维是人类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关于创新思维的意义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思维的意义
1、创新思维能力的有与无,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
两个大学毕业生同时被分配到一个公司。两年过后,A大学生被提拔为副科长。B大学生对此心理很不平衡,他找到公司老总说:“我们两个不是一块来的吗?工作上我们都非常努力,怎么提拔了他,没提拔我啊?”老总非常有耐心,说:“小B,那好吧,我要给你说清楚了。但是,你来了这么久,你帮我干一件事吧。现在是下午四点整,你到街上隔壁的自由市场去一趟,看有什么东西卖的没有,回来跟我说一声。”小B说,“那好,我去看一下。”说完咚咚下楼了,不一会回来说: “老总,市场上有个农民推着手推车,正在卖土豆(马铃薯)。”老总问:“这一车土豆大概有多少斤啊?”“老总,我没问,我去问一下。”小B又转身跑下楼去,回来后说:“老总,这车土豆300多斤。”老总问,“大概多少钱一斤呢?”“噢,我还真没问,我再去问一下吧。”不一会回来说,“老总,八角钱一斤。”老总又问:“要是全部都买了,能便宜点不?”“老总,您等一会,让我再去问一下吧。”过有一会工夫,小B气喘吁吁地上楼说:“老总,我问好了,6角钱一斤就卖的。”老总看小B前后跑了四趟,汗水出来了,端一杯热茶过去,说:“小B你先坐下,休息一会,”于是,又把提了副科长的小A叫了过来,说:“小 A,你到隔壁市场去看一下,有什么东西要卖没有,回来给我讲一下。”小A既稳重又迅速地下楼了。不一会儿回来了,对老总汇报说:“有个农民推着一车土豆在卖。”“大约有多少斤啊?”“我顺便打听了一下,300斤多一点。”“那多少钱一斤呢?”“我还真问了一下,8角钱一斤。”“要是全部包了都买呢,他能不能少一点啊?”“我也问那位老农啦,他说6角钱一斤就卖。”老总说:“叫他进院里来吧,我们都买了。”小A紧接答道,“我已经叫到门口了,老总,就等您一句话啦。”……小B一看到这个过程和结果,心里明白啦,气消了,走人了。
不言而喻,由于创新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或结局,踏实肯干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说来,有无创新思维能力,即应变思维的能力,超前思维的能力,联想思维的能力等更为关键。这个故事深刻启示我们,只用体力工作的员工,只能够得上基本称职的员工,既用体力又用脑力工作的员工,才算得上合格的、优秀的员工。
2、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与低(大与小),将决定一个人的事业天地。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有所作为的人,可以说,都是创新思维能力很强的人。他们凭借高超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事物进行优化组合,正确评价,对信息进行科学判断,认真梳理。一句话,他们靠智慧、靠特色、靠创新、靠点子,开拓出了事业上的一片广阔天地,被人们所赞颂,所称道。
清代名将杨时斋,善于逆向创新性思维,组织管理军队,指挥训练打仗,既做到了“军中无闲人”,又展示了他的非凡谋略,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在行军打仗时,他把聋子留在左右使唤,从而避免了军事机密的泄露;他让哑巴传递密信,即使被敌方捉住,也问不出所以然;他让瘸子守放炮座,既坚守了阵地,又避免了逃兵;他让盲人伏地远听,以及时察觉敌人的行动,先机制敌。显然,通过创造性的逆向思维,使兵员都派上了用场,编配上达到了最佳组合,整体作战能力得到了最大发挥。
另据报载:南方有一家合资企业,在一般人看来,劳动生产率已经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再没有任何潜力,乃至任何招法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公司下属一位车间主任应聘竞争上岗。上任后,在认真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他对公司所属四个车间分别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个车间都是男孩(同志),好,加几个女孩(同志)进去,效率大大的提高。我们经常有人说的,叫男女搭配,工作不累。“女”+“子”=好。
第二个车间都是青年人,好,加几个中老年人进去,老成持重,效率明显提高。
第三个车间都是中老年人,好,加几个青年人进取,增添了活力,效率直线提高。
第四个车间,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有。怎么提高效率呢?经过认真分析发现,这个车间都是本地人。好,加几个外地人进去,都拼命地摽劲干,效率大幅度提高。
结果,面貌改变了,效率提高了,效益增强了,事业做大了。
3、创新思维能力的超与凡,将决定一个人的勇气谋略。
创新思维能力超高、超众,就能敢于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思考别人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创新思维能力的超与凡,将决定一个人的勇气、胆识的大小,谋略水平的高低。
记得很小的时候参加游园联欢会,看到一则至今不忘的灯谜:有一个财主,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家里有17匹马可当遗产分,大儿子分得1/2,二儿子分得1/3,三儿子分得1/9。
17匹马的1/2是8匹半,难道要杀掉一匹马分马肉吗?三个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请来村里的一位智伯帮助解决难题。
智伯想了又想,终于找出了答案:他从自己家里牵来了一匹马凑成18匹,大儿子得1/2是9匹,二儿子分1/3是6匹,三儿子分1/9是2匹。9+6+2=17匹,还剩下一匹,就是智者从自家牵来的,自然又牵了回去。矛盾摆平了,句号画圆了,皆大欢喜了。
这位智者,智就智在他高超驾驭并巧妙极致地运用了创新思维中的多元思维、偶然思维、无界思维、超常思维等知识理论,以及深奥数学原理,解决了现实中看似没有答案即“难题的难题”。
现实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结构不都是说一就一,或一分为二的,有时则是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多。事物这种一分为多和多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更具普遍性和规律性。在自然界,很多动物是四足或多足的,很多花是多瓣的,很多植物是多根、多枝、多叶、多果的,很多山脉是多峰的,所有的河流都是多弯的……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类似上述困扰我们的难题比比皆是。如果我们创新思维能能力很高超,很独特,就会有胆有识,信心百倍,思路就宽,办法就多,就能迎刃而解,“柳暗花明”。否则,创新思维能力低下,无勇无谋,就会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甚至“走投无路”。
4、创新思维能力的显与隐,将决定一个人的目标设计。
有无创新思维能力,有哪个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准确了解、把握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小及其表现形式,将有助于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设计。
1979年我被提升为排长后,在仕途道路发展上,有五种前景路子可供选择:一是做政工干部;二是作军事干部;三是做技术干部;四是做后勤干部;五是做转业干部。我根据自己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特点,选择了政工干部这条路径,经过努力,83年我由排长破格提升为指导员,87年任副教导员,89年任教导员,92年被提升为副团职,96年任研究生队政委。实践证明,我确立的方向是对头的,路子走的是对的。
可见,清楚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及方面,可以使我们每个人正确认识自己,科学设计自己,从而更好地锻炼发展自己,修正完善自己。事业的成功乃至辉煌、伟大,要求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的能力、兴趣、个性、风格和价值观念相结合。如果不了解自己属于何种素质、何种类型的人才,就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仅工作干不出色,事业不会有为,而且还会不自觉地浪费自己可贵的天赋。试想,孙中山如果不重新选择,就不会成为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鲁迅、郭沫若如果不重新选择,充其量不过是个高明的医生,他们决不会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因斯坦如果不重新选择,就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陈景润如果不重新选择,就不会成为震惊世界的数学家。
创新思维的基本类型
一,差异性创造思维
二,探索式创新思维
三,优化式创新思维
四,否定型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约束与抑制
彼得·杜拉克在其名著《有效的管理者》中指出,所谓管理的“有效性”,就是正确和及时。管理有“有效性”,思维有没有“有效性”呢?
首先想到一点:约束。有效的思维需要约束,尤其是创新思维。思维的能量需要激发,但焦点则必须集中。激光之所以能量巨大,就来源于其高度的聚焦。它决不海阔天空、漫无边际。思维也像光束,没有约束,就没有聚焦和穿透。自由思维与创新思维之所以不能简单等同,就在于前者能量的广泛耗散。能量发散不集中,无法成功。所以毛泽东说要“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思维的集中点和穿透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由约束带来的聚焦,是思维有效性的关键,也成为有效思维向创新思维发展转化的基础。
约束是创新思维的要件,抑制则是创新思维的大敌。前者聚集思维的能量,后者则在阻止这种能量的产生。抑制创新思维的因素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是历史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比如在15世纪文艺复兴以前,欧洲经历“黑暗的中世纪”,长期停滞,鲜有创新。的确,那个把布鲁诺判处极刑、让哥白尼闭口的年代,还谈什么创新。这种抑制创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不仅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也由社会意识水平决定。让布鲁诺和哥白尼感到孤独无助的,绝不仅仅因为宗教裁判所少数几个坏人。创新是人类的本能,求稳也是人类的本能。社会群体对现实的认定、对习惯的遵循、对变化的抵制,同样在遏制思维创新。所以大发明家爱迪生感慨万千地说:“社会从未打算欣然接受任何发明。”社会作为一个群体的组织,对新思想的抵制程度,与这种思想的新颖程度、该思想对现状的影响程度以及对传统与习惯的背离程度成正比。
也许正是从这里出发,很多人把创新思维的缺失归结于客观条件,而忘记去关注和克服抑制创新思维的主观条件,忘记某些主观因素是更大的阻碍自身潜力发挥的杀手。
抑制创新思维的主观条件第一是习惯。习惯是一种循规蹈矩的形式。从清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人们99%的动作是习惯性动作。习惯使我们不饥而食,不困而眠,不思而行,不禁而止。习惯之所以成为创新思维的障碍,因为人们对习惯的事物失去了敏感性,反应变得迟钝,甚至熟视无睹,发现不了问题,当然也就谈不到解决这些问题。习惯之所以成为创新思维的障碍,还因为惯性非常容易成为惰性,而惰性历来是创新的大敌,压制不符合习惯的思想,阻止对习性的改变。
抑制创新思维的主观条件第二是逻辑。思维的惯性来自于习惯,也来自于逻辑。思维当然要符合逻辑,不符合逻辑必然矛盾丛生,但仅仅符合逻辑却并不能创新。逻辑规则奉行无矛盾守则,只能剖析本质一致而无矛盾的事物,而人类生活中的大多数事件均含糊不清,不一致性与矛盾性实际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特征,仅仅依靠逻辑不但无法解决,反而容易阻碍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感觉与探索。创造性思维往往属于非常规性思维,非常规性思维顾名思义,本身就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另辟蹊径的、更多地依靠非逻辑思维的思维活动。
抑制创新思维的主观条件第三是权威。权威的存在,容易封闭思考,因为权威在思考,有权威的思考。权威的存在,又容易造成揣摩式、迎合式思考,因为力图跟上权威的思考。尤其在军事领域,足以使我们顶礼膜拜的兵学泰斗比比皆是,个人被林立的权威压迫得如此渺小,连踉跄站立都困难,还谈什么创新?比如《孙子兵法》,不但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翻译成29种文字,连掌握最先进作战手段的美军也在军事行动中广为引用,被称为“百世谈兵之祖”……也正是在这些总结、称道和进一步的总结、称道中,踉跄了,连继承和领悟都嫌来不及,还谈什么创新和发展。
但有人没有踉跄。不但不踉跄,反而通过冷峻的批判,在《孙子兵法》基础上完成了他们的军事创新。这个“有人”,就是日本。《孙子兵法》传到日本也热过一阵,随后很快转入批判,日本首部兵学著作《斗战经》,就是批判《孙子兵法》的产物。它对孙子的谋略思想大加贬斥,认为孙子的“兵者诡道也”、“奇正”、“虚实”、“用间”等思想,皆出自畏敌,“孙子十三篇,不免惧字也”;认为中国兵法的核心是一个“惧”字,日本兵法的核心则是一个“刚”字。《斗战经》宣扬“兵道者,能战而已”,“军者有进止,而无奇正”,全力倡导正攻思想。不论我们多么崇敬《孙子兵法》,也不论我们对日本人的说法多么不屑一顾,他们就这样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完成了他们军事思想的创新。提倡突然行动、强调先发制人、主张正面突击的日本兵学,与主张慎战、主张谋定而后动、主张后发制人的中国兵学就此分野。评论孰优孰劣不是本篇的任务,这里仅想从一个极致之处揭示军事创新中这种复杂的并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反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耐人寻味现象,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且严重的伤害。当我们用一个又一个的“最”、“最”、“最”塑造和维护权威的时候,被封闭的恰恰是自己本该同样鲜活的思维。
又回到了那个老命题:解放思想问题。
军中一位同志说得好:“思想要解放,首先要有思想。”
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封闭的?有习惯可依、有逻辑可循、有权威可尊,还需不需要自己的思想?创新意味着什么?失去创新又意味着什么?
引用军中另一位同志的话作为收尾:“只有创新才能形成非对称。只有非对称才能形成优势。只有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