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民俗百科 >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活动

时间: 泽慧0 分享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活动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活动精选篇1

吃元宵: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然后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游艺:

挂花灯:此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唐代灯会定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则从小年开始就挂花灯。民间挂花灯则有一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然后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简单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要下凡时,见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户户都挂花灯。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仍有不少灯会灯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等。

耍狮子:

耍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然后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然后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舞龙灯:

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然后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然后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象活了一样,民间以此气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活动精选篇2

其实闽南元宵的习俗也大体上是和其它地方相似,大体是新年伊始,人民群众表达美好愿望的心情。元宵灯节在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那一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谓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待客。

敬神明

元宵节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寓意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请替身”

旧时泉郡元宵节有“请替身”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听香”

“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过去泉州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之俗语,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耐心等到中秋夜,还有机会再听听。

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

“装人”(妆人)

即化装成古戏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导持一面卷书牌,上书表演单位(境、村)名称,继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节目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等。

钱鼓舞

一种传统古典舞蹈。表演者各执皮制钱鼓按音乐节奏起舞,形式多样,有彩女钱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辽人钱鼓舞等。

马队阁

以儿童着崭新古装,各饰戏中角色,骑在盛装的马背上参加游行。阁,采用古代的阁棚,如床状故又称“阁床”,上面架起长方形的棚子,分“粗阁”和“细阁”两种。上有彩绸或布景,儿童1至3人,妆成戏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

由4人扛阁游行,这是“粗阁”。“细阁”则是阁中有一个古装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形象古朴优雅。

猎户阵

猎户阵全阵成员数十人,各披“猎装”,分别手执各种兵器(十八般武艺齐全),为首者披挂戎装骑马开路,阵中还有若干人扛着禽兽及虎皮随行,颇有架势。不时还打出各种套路,十分壮观。

元宵灯会

元宵花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元宵灯节形成后,人们又根据灯与“丁”同部首的关系,将元宵花灯与生男联系起来,认为花灯具有使妇女生男的神力。在闽南、粤东方言中,“丁”与“灯”谐音,两地人们则据此认为花灯有预兆生男的吉祥意义。因此,元宵节挂灯、送灯、妇女观灯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义。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活动精选篇3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2、观灯:元宵节有观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一直延续到今天。

3、走百病:正月十五有走百病的习俗,“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4、逐鼠:元宵节逐鼠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 吃蚕了。

5、迎紫姑:传说在元宵节当天善良的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6、猜灯谜:每逢元宵节,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7、耍龙灯:中华民族崇尚龙,龙是吉祥的象征,元宵节舞龙灯,渲染出喜气氛围。

8、舞狮子:每年元宵节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 一人舞头,一人舞尾,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9、送孩儿灯:元宵节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

10、踩高跷:每年元宵节,都会有踩高跷的表演,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踩高跷亦作“踩高躥”,一种民间杂技。

223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