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旅游知识 > 旅游攻略 > 开封旅游游记

开封旅游游记

时间: 若木633 分享

开封旅游游记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开封旅游的游记,欢迎大家阅读!

  2012年4月4日清明节,上午十时多,我抵达开封长途汽车总站,在那里购了一张开封地图,就踏上了游览开封名胜的旅途。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东京,曾是北宋都城,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也是河南省曾经的省会,但我没想到其市容相当简陋陈旧,民居大都是二、三十年前的式样,城市建设也较为落后,城市格局有些落寞,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那份繁华似乎已难重现。

  乘公交车前往大相国寺,车行不远就见到一座八角形纪念塔似的建筑耸立于街道中央,看建筑式样似民国初年风格,后知道此为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时所建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

  前行不远,就见到了开封古城墙和南门,可惜城门早已拆毁。继续前行找到大相国寺,入内游览。传说此处原为战国魏公子信陵君的宅院,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距今1400多年的历史,原名建国寺,唐睿宗时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而赐名大相国寺,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开封大相国寺为常人所知还在于古典名著《水浒传》,书中描写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就发生在相国寺菜园。现在寺内一角立有一尊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雕像,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目光。

  过天王殿、大雄宝殿,一幢八角形回廊式绿色琉璃瓦建筑引起了我的注意,此殿为罗汉殿了,俗称“八角琉璃殿”,内有一尊以整株白果树雕刻而成的千手千眼观音像,高七米,堪为古代木雕艺术杰作,殊为珍贵。

  出大相国寺北行前往山陕甘会馆,途径书店街。据说此街历史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名为“高头街”,与皇宫相毗邻,清乾隆年间易名书店街。放眼看去,街道两旁多为古色古香的两层阁楼式建筑,青砖白缝,小瓦盖顶,飞檐挑角,坡顶花脊,风格古朴典雅。许多店铺的墙面、门窗和栏杆上,还有造型别致的木雕装饰,杏黄缎底镶红火焰边的店铺旗幡随风招展,浩浩古风扑面而来,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

  左拐徐店街,见到了山陕甘会馆。此会馆为清乾隆年间三省在开封的富商所建的一处庭院式的建筑,主体建筑如照壁、戏楼、牌楼、大殿等置于中轴线上,以砖、石、木雕艺术的“三绝”誉冠中原。

  进会馆游览,我发现此会馆更象是关帝庙,照壁上的有“忠、义、仁、勇”四个大字,进入会馆,迎面是戏楼,穿过戏楼的门洞,正对的是牌楼和大殿,殿内供奉的是关公像。会馆导游指点游人注意殿檐下的装饰木雕,但见所雕象征吉祥如意的各种瓜果、花鸟、动植物、山水、人物、神兽、龙凤等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技法精湛,加之丹青彩画,更显得绚丽多彩,金碧交辉。会馆的砖雕、石雕也很精美,从飞禽、走兽到花果、器物、人物故事、吉祥图案,内容丰富、色彩各异。会馆的建筑布局也匠心独运,屋宇的高低搭配、院落的长宽布局、庭廊的有机结合、门户的安置对应等都体现出一种相当精致的布局美感。

  离开山陕甘会馆,我前往龙亭游览。龙亭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据说那一带是北宋皇廷所在区域。当然现在的龙亭已是清代建筑,但因为是建在北宋皇宫故址上,人们不知不觉将其当作宋物看待了。

  亭前大道两旁各有一片湖面,当年为潘、杨府第所在地,西为杨湖,东为潘湖,两湖水通过一座石拱桥相连。杨者谓杨业也,潘者就是潘美了,有意思的是杨湖水清而可见泛舟游湖的游人,颇为热闹;而一水相连的潘湖水浊而静寂,没有一叶扁舟,开封人在游湖上也可谓忠奸分明。其实,据考证潘美为奸臣乃历史的误会和谬传,不过民间传说已盖棺定论,专家学者再纠偏也已无力矣。

  龙亭东侧有一出铁泉海眼的古迹,典出宋太祖赵匡胤与东海龙王的传说故事。据说,某年大旱,上天派遣东海龙王到宋宫内以眼为泉涌泉赈灾;翌年天雨不止,而泉水仍喷涌不止,形成水患,东海龙王托梦赵匡胤以滴血铁水铸成千金铁柱堵住涌泉,相传那个铁柱泉眼便在此处。

  出龙亭到一家灌汤小笼包子铺,品尝这道开封名吃。人誉之“提起一绺丝,放下一薄团,皮象菊花心,馅似玫瑰”,不过我以此为午餐,也就未计较其风味是否正宗正品了。

  食罢乘车前往铁塔公园,车经清明上河园和天波杨府,此两处一为仿古游乐园,一为托古名人居,皆非古迹,我也就无下车一游的兴趣。车近铁塔公园,见左侧不远处有一座城门楼,城门有“安远门”字样,门楼悬“拱辰”匾额,知是开封北城门,准备游毕铁塔后去看看。

  开封开宝寺塔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铁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砖,混似铁铸,人称铁塔。1952年毛泽东视察开封,曾到过此塔。

  入园游览,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重檐歇山式殿宇,名为接引殿,绿色琉璃瓦上长着不少衰草,我初以为是古建筑,及至看殿前文字才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物,不过殿内安置的接引佛倒真是北宋文物。

  开封铁塔原为汴京八景之一,共十三层,塔身遍砌花纹砖,上有飞天、麒麟、菩萨、乐伎、狮子等花纹图案,造型优美,神态生动,堪称宋代砖雕艺术杰作,有“铁塔行云”之誉,意指登塔至十二层,直接云霄,顿觉祥云缠身,若入幻境。50多米的高度,在古代可谓高峻,但现在已难有登高望远的旷远视野了,我也就没有登楼一眺的兴趣。

  漫步至铁塔湖边,见不远处一带开封古城墙,便有登城一观的兴趣。走出铁塔公园,先到了位于开封古城东北角的安远门,在城门左侧见有上城楼的阶梯,及至到跟前,发现已封堵,便转而经河南大学来到我在铁塔公园所见到的那一带城墙下,见那里还有城门洞,此城门居然被河南大学当做学校的东大门了。

  从城门北侧台阶走上城墙,城墙内侧许多地方已不见城砖,墙体夯土也有坍塌,上面长满了杂树。走下城墙,出城门洞来到城外,见外侧城墙墙体倒还齐整,距城墙十余步外护城河还保持完整,还能让人体会到当年开封古城墙的景象。

  乘车离开古城墙前往开封府,至包公祠下车后,我沿着包公湖北岸而行,辗转来到开封府,此处是仿建建筑,我本无意游览。只是因为想看看著名的《开封府题名记》碑上的包拯名字,而入内参观。

  进入大门后,在东侧碑亭见到了那块题名记碑,找到包拯名字。因后人对包拯的敬仰,总情不自禁地以手指触摸镌刻包拯的地方,久而久之,那里被触摸凹陷,字迹也难辨了,据说此情形在宋代就已出现。为保护文物,《开封府题名记》碑真品已移至开封市博物馆保存,成为其镇馆之宝,开封府里的此碑只是复制品。

  在题名记碑上,我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包括寇准、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蔡襄等人。包拯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仅一年零三个月,但民众记住了这位开封府第93任知府包青天,至今已敬仰了近千年。为官一任,不在任期长短,关键是要有一颗勤政为民爱民之心,秉持公正、公平,造福一方。包拯如此,焦裕禄亦然,焦任河南开封兰考县委书记也不到两年,而流芳至今,这些很值得有一官半职的人深思内省。

  离开开封府,到开封火车站附近找了家旅店休息,打开地图,蓦然发现繁塔就离火车站不远。此塔我在山陕甘会馆内介绍开封文物的图片上看到过,知道是开封现存最古老的古塔,见天色尚早,赶忙出旅店打的前往,并在一处较偏僻的街巷边找到了这座不高的古塔。

  繁塔建于一处土台上,据说当年附近居住过姓繁的人家,所以人们称这个土台为繁台,因塔建在繁台上,故称繁塔。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建塔,等边六角形造型,曾是九级80余米高的巨型佛塔,开封有“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到繁塔腰”的说法。因其高大雄伟,加上繁台宽阔,所以每到春季,桃李争春,百花吐艳,绿树繁茂,殿宇峥嵘,形成汴京八景之一的“繁台春色”。

  此塔经历坎坷,元代时因雷击毁去了两层变成七级,明朝初年“铲王气”波及繁塔,“塔七级去其四,止遗三级”,清初在残塔上仿损毁的六层缩建一个六级小塔,便形成了现在这样状似编钟的奇特造型,一直延存至今。现存的繁塔通高36.68米,看上去要比铁塔矮得多了。

  我走近塔前,凝望宝塔,但见塔身镶嵌佛像瓷砖,每块砖都有凹圆形佛龛,龛中有佛像凸起,一砖一佛,佛像表情细腻,姿态生动逼真。围绕繁塔的院墙内外,几株老树尚未绽放新芽,附近是一处已完成动拆迁的空地,不知这片紧邻繁塔的空地是用于房产开发,还是与繁塔连成一片成为保护性的公园?我很希望是后者,但我在附近看到一处房产广告,其中有“紧邻繁塔”的字样,如此则很可能是前者,如果真如此,繁塔就淹没在一片楼宇间,见不到春天了。

  繁塔很是寂寞,只有我一个游客。夕阳的余晖洒在繁塔上,塔体泛着金色的光芒,渐渐地光芒褪去,繁塔消失在暮色里。

  别了繁塔,别了黄河边的古城开封。千百年间黄河孕育了开封的繁华,也淹没了开封的辉煌,一次次黄河泛滥,河水夹带着泥沙将开封历史上六座古城池“城摞城”上下叠压,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今天开封地面上还能残存的古迹已是凤毛麟角。

  珍惜和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古迹文物罢,愿开封的繁、铁二塔和相国寺、山陕甘会馆、古城墙们好运。

9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