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自驾游攻略
这里是芳草萋萋、牛羊遍地的草原天堂;是昭君出塞、守护北疆的历史名城。阴山巍峨,黄河铿锵,这里便是呼和浩特。让我们一起感受草原的风吧。
概述
呼和浩特(Хөх_хот)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医疗、教育、交通、物流、金融中心。
呼和浩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体,再加上现代文明的影响,文化历史遗迹无一不体现北方民族特有的朴实、豪放、大气的特征。有专门的蒙古语学校、歌舞艺术表演的乌兰牧旗,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服装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乐器马头琴奏出的悠扬乐曲,伴随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声,使人回味悠长。
呼和浩特是召庙林立、金碧辉煌的美丽城市,素有“召城”之称,其中以大召、小召、席力图召最负盛名。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大召是呼和浩特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召庙。
来到呼和浩特,一定要尝尝这里的特色美食。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血肠、肉肠、羊杂碎、稍麦(烧麦)、焙子、莜面、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奶酪、油香、馓子,牛肉干等,还有地方特色与传统风味完美结合的托县炖鱼、和林炖羊肉等都非常值得一试。
历史
呼和浩特文明起源于大窑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武帝,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在呼和浩特市北)。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1572年(明隆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文化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亦称“青城”。它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南临黄河、北靠阴山,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市内遍布各种历史古迹和宗教寺庙,早在明清之际就因为召庙云集而被雅称为“召城”。呼和浩特的昭君墓广为人知,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衣冠冢,素有“青冢拥黛”的美名。此外,呼和浩特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清真大寺等民族宗教古迹也值得一游。
环境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380.9平方公里,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大。其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变化剧烈;夏季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冬季漫长、严寒、少雪。
民族
呼和浩特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汉族人口为2498647人,占87.16%;蒙古族人口为285969人,占9.9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1999人,占2.86%。
旅游季节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冬季漫长严寒,其中1月最冷,最低气温零下25℃至45℃。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较大。
最佳出游时间
去内蒙古旅游,最好是在7月中旬至9月初前往,这时的草原景致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举行,逛古召、登古塔、观赛马、骑马驰骋草原,欢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