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普陀山旅游攻略
浙江普陀山旅游攻略
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系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浙江普陀山的旅游攻略,供大家参考!
浙江普陀山气候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湿润,季风明显,雨量流沛,光照充足。
气温:据1970—1990年实测,年平均气温16.1℃。最热为8月份,月平均最高气温27℃,最冷为1月份,月平均最低气温5.5℃。
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900~1300毫米间。春夏两季占全年降水量60~65%,秋冬两季占全年降水量35~40%,降水一秀集中在3—4月份春雨期和5—6月份梅雨期,8—9月份因台风影响降水亦较多。
风:季风明显,4月份由偏北风向偏南风转换,5—8月份多东到东南风,9月由偏南风向偏北风转换,10月至次年平3月多北到西北风。
日照:1961—1986年平均日照2096.5小时,1963年日照最多,2471.4小时;1987年最少,1786.3小时。全年日照以8月份最多,平均279.8小时,2月份最少,平均120.7小时,平均阳光照射时间为可照时间的54.7%.
雾:据1961—1986年实测,雾日各月皆有,全年占雾日15—55天。平均36.8天,其中3—6月份为雾季,雾日占全年总雾日70%以上,8—11月份为少雾季,雾日占全年总雾日3%。其余月份占总雾日的27%。
霜:据1961—1986年资料,初霜最早日为11月1日,终霜最迟日为次年4月4日,年平均有霜期110.8天,有霜日14.8天,最多1985—1986年31天,最少1973—1974年6天。
雪:1961—1986年年平均雪日4.8天,发生在12月至次年4月,其中2月较多。1963—1964年雪日最多,共9天,1974—1975年最少,无雪日。
浙江普陀山民风民俗
观音文化节:
观音文化节是普陀山最盛大的旅游节庆,始创于2003年,每年举办一届,迄今已经成功举办7届;它是经国家宗教局批准,在国家旅游局、中国佛教协会、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及舟山市人民政府的直接指导下,由普陀山管委会和普陀山佛教协会主办、相关单位和企业协办的,以海天佛国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弘扬观音文化、提升名山文化品位为目标的佛教旅游盛会。节庆紧紧围绕观音文化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弘法讲经,祁福朝拜、放生法会、佛教音乐会、传灯法会、莲花灯会、佛教论坛、佛教摄影大赛、佛教用品展等一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融文化、经济、旅游为一体,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观音弟子、佛教信徒、香游客聚缘海天佛国,共享文化盛宴。
普陀山之春旅游节:
“普陀山之春”是融群众娱乐、游客参与为一体的互动性大型旅游娱乐文化活动。于1990年首创,每年举办一届。其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声乐、舞蹈、戏剧、书画、摄影、灯谜、幸运抽奖、佛国茶道、旅游义工活动等,是普陀山继观音文化节、香会节之后的又一旅游盛会。 它已成为普陀山人员之间的相聚与交流创建平台,将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激发普陀山文化旅游的活力,将进一步拉近驻山人员与游客间距离,成为构建和谐普陀山的重要载体。
观音香会节:
“普陀山三大香会期”,分别在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是中国民间普遍信仰的对象,受到善男信女的虔诚礼拜。据说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生日,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出家日(一般说是涅槃日),这三天已是中国佛教的传统节日。每逢香会期普陀最为盛况,国内外信徒纷纷上山,十八日三大寺例行庄重的祝诞普佛和观音法会,通常有上千僧众和信徒参加。晚上数千人在圆通殿内外坐香,齐诵大悲观世音名号。翌晨,从普济寺的中门大开到佛顶山,香客如涌;从法雨寺的九龙殿到千级石阶的香云山径,信徒礼膜参拜,一步一跪拾级而上,虔诚之至,令人感悟。十十九日中午,各寺庵上大供,由住持带班顶礼祝福,设斋供众,晚卜举行随课普佛。此时,大众齐声唱念顶礼诸佛菩萨名号,拜愿此起彼落,庄严肃穆。同时,普门、地藏、普贤、文殊诸殿诵拜各类经忏,寺内灯烛辉煌,通宵达旦。
习俗清明节:
各家持糍粑、菜肴等到祖坟祭祀,祀毕,于坟顶加土插竹,挂纸铜钿、撒米饭、狮螺等物,谓上坟。如有孩子围观,须分糍粑或钱币,谓分麻糍铜钿,以嘱孩子保护祖坟。旧时,同宗还行族祭,合族男子同吃“清明羹饭”,食后还分糍粑。族祭费用皆从族中祀田收入支付,祭祀仪式多由族长主持。此俗解放后已止。清明前几日,各家还要设祭祀祖,饭后往屋顶上抛狮螺,以驱虫虐。清明日,家家户户插柳条于门壁,妇女插柳条、菜花、青蒿等于发际,以求来世亲人齐全。有“清明戴花,来世有妈;清明戴枝青,来世有亲人;清明插杨柳,来世有娘舅”等语。
习俗端午:
端午时,家家户户插菖蒲,蕲艾(俗称“蒲剑”、“艾旗”)等于门檐,并用菖蒲作人形,佩于孩子身上;制香囊放于箱笼或挂于孩子胸前;在蛋壳上画孩子跨虎图(谓“蛋壳老虎”),挂于床沿,并贴自画端午老虎于大门、房门以祛邪。配制雄黄酒饮服及喷洒屋内外,驱邪消毒;烧白芷、苍术以祛害虫;用彩线扎成圆形辫子,系于小孩腕上(男左女右),叫缠手绳、长寿绳、端午笼,一直带到七巧夕。用雄黄在婴儿头上写个“王”字,以“劈祟”等。端午节还要裹粽子、做乌馒头、团子等祭祖并馈送亲友邻里。
民俗中秋节:
普陀山民于八月十六过中秋。传说其来历有二:一说宋代宰相史弥远,回家过节途中耽误一日;二说方国珍忙于守城,忘了过节日。史、方的家人等待到第二天才过中秋,后旁人沿习至今。中秋前,家家备购月饼,并馈赠亲友及师长。中秋傍晚,陈月饼、酒肴祀祖后,饮酒赏月吃月饼,谓“合家团园”。
习俗元宵:
正月十五。旧时多自制灯笼,或悬挂屋檐,或提灯外出游玩。是夜,乡间灯会进城,居民晚餐后皆上街看灯会,并多食糯米汤圆(也叫“元宵”),意谓团团圆圆。解放扣,灯会不兴,但居民还要在这晚个出,名曰看灯会,实在散步或走访。近几来年,镇政府举办元宵节活动推行猜灯谜等活动,灯会也逐步恢复。
习俗春节:
凌晨设香案、陈果品“祭天”,并放爆竹,谓“开门迎财神”。人人穿戴一新,小孩要问长辈拜岁,去亲戚朋友师傅家拜岁的,多携带荔枝、桂圆、红(黑)枣等礼品,谓“挈拜岁包头”。也有人家去祖坟祭拜,谓“拜坟头岁”。有的先去宗庙礼拜,谓“拜菩萨岁”。初二始走访亲友,出门见人,忌讲不吉利话,不吵嘴;要互道问候、祝福。早上与人交谈,禁忌“早”字,一为防生蚤,二为避遭灾。现多不讳。早餐兴吃糖年糕,多与酒酿混煮,以讨“生活年年高”之兆。初一不汲水、不洒扫、不花钱购物、不动剪刀,食物都有除夕预先切好。妇女不去井边洗衣、洗菜。上述习俗现虽存在,但不一定严格遵循。
民俗重阳:
九月初九日。乡间有做团子、裹粽子祭祖并馈送亲友之风。婿家要给丈姆娘挑重阳重担,现多为馈赠一般性礼品,如酒、糕等。近年,居民多有登高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