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工程师论文发表
高级工程师论文发表
工程师是工程实践活动中的技术主体,不仅要求其具有精湛的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而且要有自觉认识工程活动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影响的意识,能够承担其相应的伦理责任。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级工程师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级工程师论文发表篇1
论建筑施工中地下室底板施工技术应用
一、工程案例
某建筑工程为一层地下室,建筑面积为21568平方米,该地下室主要用于停车库。鉴于整个地下室平面长度已超过规范归定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但根据建筑功能分布情况,不设缝,在适当位置采取设置后浇带方式,后浇带间距设为30~40米。地下室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室顶板采用主次梁梁板式楼盖。
二、原材料的选择
水泥:混凝土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并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
细骨料:宜采用II区中砂,因为使用中砂比用细砂,可减少水及水泥的用量。
粗骨料:选用粒径5一40连续级配碎石,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
含泥量: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粗细骨料的含泥量是要害问题,若骨料中含泥量偏多,不仅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又严重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对抗裂的危害性很大。因此骨料必须现场取样实测,石子的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砂的含泥量控制在2%以内。
掺合料:应用添加粉煤灰技术。在混凝土中掺用的粉煤灰不仅能够节约水泥,降低水化热,增加混凝土和易性,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后期强度,并且混凝土的28d强度基本能接近混凝土标准强度值。在工程中一般采用60d龄期的混凝土强度来代替28d龄期强度,控制温升速率,推移温升峰值出现时间。
外加剂:一般选用TW缓凝减水剂。
三、建筑施工中的地下室底板施工技术的应用
1、采用结晶防水涂料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的施工质量和防渗性能,可以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做好地下室底板基层处理,及时清理底板基层的污水、垃圾和杂物,保持底板基层的平整干净,在地下室底板的施工缝和裂缝位置,采用水泥砂浆搅拌物和专用浓缩机搓毛和抹平,在施工之前将混凝土面浇水湿润,地下室底板施工过程中,制浆材料质量必须过关,严禁使用出现受潮、结块和过期等情况的材料。在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施工过程中,将结晶防水涂料涂刷两遍,涂料厚度要控制在1.2mm,在涂刷时要按照建筑工程地下室的施工要求进行操作,使用软毛刷涂刷锚杆根底部,将地下室底板凹凸位置涂满,厚度要均匀,在涂刷完成后,要做好挡风遮光措施,减少混凝土水分流失,根据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现场的湿度和温度,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混凝土质量本身的好坏取决于原材料的选择及其配合比的确定。为此,我们对原材料进行优选,根据各材料间的适应性优化配合比。根据规定的坍落度允许偏差,确保混凝土的初凝时间≥8h,终凝时间≤12h。经严格的设计计算和试验验证,确定主楼筏板混凝土配合比。
2、底板模板施工
底板、承台部分模板均采用砖模形式,底板高低台阶分界处及外墙止水带处吊模采用木模。地下室底板外围,地梁、承台外模均采用MU7.5砖,M5砂浆砌筑成型。砖模上需做防水层及其保护层。止水带吊模施工,在外墙水平施工缝留在距底析面150处,设一条3×400钢板止水带,支模方法:底部定位钢筋安装,定位钢筋需满足托住模板、防止胀模、防止模板内移的要求。托住模板、防止胀采用Φ12钢筋弯曲成L形焊在剪方墙竖向钢筋上伸出175mm,间距@1000,并用木楔楔紧。
为了防止模板向内陷,特别是板与板的交接处无法穿螺杆,则当用铁钉连接竖椤和模板时,会因为由外向内用力而使搭接处模板内隐而出现错台,所以模板与竖椤的连接必须用铁钉由内向外钉牢。竖楞排列间距@300。横檩采用Φ48钢管,钢管搭接使用一字扣件,搭接头设在两根木竖楞间隔的,上下排钢管搭接位置要错开,同时采用钢丝绳将上下排钢管绑扎在一起。
3、底板砼浇筑施工技术
在分层进行砼浇筑施工时,在下面一层砼初凝之后再进行上层砼浇筑,在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砼浇筑施工之前,要注意将底板基层上的杂物清理干净,用水湿润砖侧模和底板基层,但是要严禁出现积水现象。为了避免砼浇筑施工出现冷缝,可以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添加适当的减水剂,通常情况下,砼初凝的时间大约为4个小时。在振捣砼时,振捣棒和侧模之间的距离压要大于0.4m,移动间距保持在0.5m,分层振捣时,要使振捣棒进入砼的3~8cm位置,使上下两层的砼进行充分密实和结合,消除砼浇筑施工缝隙[3]。为了避免砼表面产生冷缝,结合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二次收浆,在砼浇筑15小时之后,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对地下室底板保温和蓄水养护18天。地下室底板止水带细部施工要在浇筑完底板砼之后并且砼坍落度在5~6cm时,利用泵车快速将砼浇筑到模板中,等待一个小时后,再进行侧墙砼振捣,振捣棒要插入底板砼10cm的位置进行均匀、密实的振捣,同时合理控制振捣时间,防止砼中的泥浆溢出,要注意防止在底板施工过程中止水带发生偏位,一旦发生偏位,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和弥补。
4、底板钢筋绑扎施工技术
结合建筑工程地下室地梁和基础底板的受力特点,上层钢筋和下层钢筋的接头位置要满足施工设计要求。在进行地下室底板钢筋绑扎施工时,由于地下室底板的面积比较大,钢筋数量比较多,并且穿插绑扎非常复杂,因此在施工时要结合实践经验,合理安排绑扎刚筋的顺序,在施工之前,仔细检查钢筋位置线,保证钢筋绑扎的准确性。在钢筋绑扎施工时,要先绑扎地梁和承台位置的钢筋,同时将钢筋的箍筋向不同方向错开,完成地梁和承台的钢筋绑扎后,按照地下室底板标出的钢筋位置线,先在底板下面铺设一层钢筋,结合底板的受力情况,确定钢筋的摆放方向,合理设置钢筋的保护层,满足底板钢筋受力要求。在钢筋绑扎施工时,两行钢筋的交点位置进行梅花型的绑扎,对双向受力的钢筋进行满绑,用砼垫块将底排的钢筋垫起,垫块之间的间距约为800cm,采用梅花状进行布置,下层钢筋绑扎完成后,要将钢筋马登摆放好,将下层和底部的钢筋交点焊接牢固,在马登上固定横向或者纵向的上层钢筋,最后进行绑扎。
5、表面裂缝防治措施
一是大体积混凝土浇注、振捣后,表面的水泥浆比较厚,这样就非常容易产生表面裂缝。因此,在表面混凝土在振捣时,必须严格控制振捣的时间,表层浮浆层不能太厚。
二是除了水泥水化作用影响,外界气温也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与内部产生温差,气温的骤降也会增加混凝土表层与内部温度差的梯度。在混凝土浇捣后,需要及时用2m长括尺刮除掉浮浆层,根据施工人员测定的标高控制点,将混凝土表面拍平整。对于凹进去的部位,需要采用混凝土来填平,在混凝土表面收浆就要初凝的时候,混凝土表面需要进行二次抹光处理,在混凝土收浆凝固期间,除了工作人员外,其他人不能在未干硬的混凝土表面随意走动,收浆面的工作完成后,需要及时对表面进行覆盖养护处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浇筑是施工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做好质量控制极为重要,其中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控制措施、抗渗混凝土施工控制措施及后浇带混凝土施工注意措施等,本文通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总结了地下室底板施工技术相关事项,为同类工程所参考。
高级工程师论文发表篇2
浅议高层建筑转换结构施工技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高层建筑发展开始加速,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发展使得转换层结构朝着形式多样化、方法多样化、结构受力更有力的方向发展。转换层结构已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之一。结构转换层设计实现了建筑从小开间的住宅到中等开间的写字间,再到大空间的商城的变化成为可能。梁式转换层结构作为高层建筑中实现垂直转换的常用结构形式。因建筑物功能的需要,上部需要小开间的轴线布置,需要较多的墙体;下部则希望有尽可能大的空间,柱网要大,墙体要尽量少。因而,上部部分竖向杆件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而通过水平转换结构与下部竖向杆件连接,这样构成的高层建筑称为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
一、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应用
1、钢骨混凝土转换层的应用
钢骨混凝土梁不仅承载力高,刚度好,可大大减小截面尺寸,且塑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优于钢筋混凝土梁。此外, 钢骨混凝土梁在施工阶段其自身刚度好,定位准确,可减少支模,加快施工速度。目前, 国内采用钢骨混凝土转换构件的实际工程还不多,但国外采用较多。
2、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的应用
采用预应力技术可带来许多结构和施工上的优点,如减小截面尺寸、控制裂缝和挠度, 控制施工阶段的裂缝及减轻支撑负担等等。因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非常适合于建造承重荷载的大跨度转换层,且有自重轻,节省钢材和混凝土等优点。
由多个单层析架空腹桁架、混合空腹析架等叠合组成的结构形成“叠层析架结构”,由多根截面尺寸较大的弦杆梁共同承担上部竖向荷载的工作机制,设置斜腹杆改变了竖向荷载的传力方向和位置,起卸载作用,类似于拱传力。
二、高程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1、高大深梁叠合法施工
采用叠合法施工的优势在于降低排架及楼板的负荷,从而可以有效控制施工安全和降低施工成本。
(1)施工工序
第1次浇筑:搭设支撑排架→铺设楼层平台板→钉梁底模板→绑扎梁钢筋→封高为1.2m的梁侧模板→浇筑混凝土并养护;
第2次浇筑:结合面凿毛处理→钢筋绑扎→封剩余高为1.2m的梁侧模板→浇筑混凝土并养护。
(2)结合面处理措施
采用叠合法施工高大深梁,关键在于水平施工缝的处理,以保证新旧混凝土能有效结合,及上下层梁体协同受力。具体操作方法为:在第1层混凝土浇筑至预定标高后,进行拉毛处理,并覆盖薄膜蓄湿养护;养护2d后撤除薄膜进行钢筋作业,但每日定时派专人清理混凝土面上积落的碎屑,并进行洒水作业使其保持湿润;在钢筋绑扎完毕,混凝土浇筑之前再次用水枪进行冲刷,以保证结合面的洁净。
2、 深梁高排架支撑体系设计
(1)排架设计
排架荷载主要考虑混凝土自重、施工荷载及堆载,设计控制指标主要有立杆轴力、单杆及整体稳定、扣件抗滑移、底部楼板局部抗冲切等内容。
在结合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并根据轴线尺寸要求,将支撑体系的设计如下:①1.7m×2.4m梁底每排设4根承重立杆,立杆横向间距425mm,纵向间距700mm,脚手架步距h=1.8mm。②0.9m×2.3m梁底每排设2根承重立杆,立杆横向间距600mm,纵向间距700mm,梁底支撑小横杆间距0.7m,脚手架步距h=1.8mm。
(2)稳定构造
在支撑排架四边与中间每隔4排支架立杆设置1道纵向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且每道剪刀撑不小于4跨,且不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约为50°。同时,还在支撑排架的顶部和底部之间设置了水平加强剪刀撑,与立杆连接,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1道水平剪刀撑(剪刀撑搭接长度不小于1m,采用双扣件连接)。由于1.8m×1.8m框支柱已先行施工,故排架体系可与框支柱对拉螺杆焊接,以增强水平抗侧移刚度。另外,在立杆底部设通长10#的槽钢,并设置了扫地杆(扫地杆距离地面200mm~250mm)。
3、梁柱核心区钢筋的优化
(1)框支柱箍筋的优化
在框支柱KZZ1内钢柱与钢梁连接处,原设计的柱箍筋在核心区内根本无法套入就位。经优化后,在柱端增设加劲肋板,原核心区内φ16mm@200mm柱箍改为U形箍与新增加劲板焊接,焊接长度10d;同时,增加了四角小箍,以提高核心区钢筋整体性。
(2)框支梁箍筋的优化
由于GKL1大梁从外至内3组环箍,其梁高度宽度过大,操作工人根本无法就位钢筋,经结构设计优化与施工方法改进后,将最内侧箍筋修改为拉筋形式。
三、高层建筑转换结构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前,针对现场的地形、地物、地貌进行勘测、记录,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并依据实地记录。按照记录设计规程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在现场建立安全警示设施,从软件到硬件都要做到细致、全面。施工中,搭建各种基础设施要遵循“按设计”的原则。充分了解、掌握设计要求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保证各项安全防护及支撑系统的按设计正确搭建并正常工作,特别是井字架、脚手架、各类支撑等。此外,卸料平台等经常性活荷载受力的部位,要按照安全设计好的模式进行搭建,充分保证施工过程中辅助设施的安全。
2、选用机械振捣的方式振捣转换梁混凝土,并加以人工辅助。选用快插慢拨的方式将振动器插入施工位置,如产生泛浆情况则可以停止振捣。如钢筋在梁柱节点位置过于密集,无法插入振动棒,可以选用钢扦插,并运用橡皮锤在梁柱侧模位置进行敲打作业,并辅助人工振捣作业。选用平板振动器在其他位置按照垂直浇筑的方式进行振捣作业,应成排施工,确保相邻两排之间进行搭接,避免漏振情况出现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以此达到施工密度要求。除在柱墙筋外注有标高标志外,还应加设用钢筋制作而成的移动式高度控制件,用于控制板厚,以保证板厚,满足设计要求。
四、结束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的层数在不断增多,功能也在不断完善,高度同样是在增加,这些变化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提出了极其重要的要求。同时,在转换层施工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应先对施工设计进行充分的论证与分析,然后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加强各相关单位间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不仅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还能提高转换层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