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工程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工程创新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改善人们生活,不断建构理想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篇1
浅析建筑地基施工技术方法
在所有建筑中,良好的地基能够确保建筑物安全稳定。地基主要是指直接承受建筑构造物荷载影响的部分,处于建筑物的最底层。通过基础建设使土层与建筑物融合为一体,是直接接触土层的部分,同时还承受着房屋墙、柱传来的巨大荷载,通过地基自重把压力传导到土层。在技术层面,地基有多种类型,按施工情况分,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种,对那些不需改变地基工程性质就能完全实现标准的地基叫做天然地基,对已进行加固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改善支承建筑物的地基,这类地基承载能力或抗渗能力较强,需要一定的工程技术才能实现改善效果,这类地基分为基础工程措施和岩土加固措施两类。一些地基工程只是一般性建设工程,并不改变地基工程性质,而只采取基础工程方式进行建设。在进行建设时,要根据工程结构、性质、效果合理选定适当基础形式,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1 地基设计施工要求
地基质量关系着建筑物的整体安全,只有通过合理的设计,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起到稳定建筑物的作用,在地基设计施工时,一定要按照化要求,合理组织工程设计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避免出现工程事故,如果出现事故,则事后补救就会出现困难,影响了工程进度,增加了成本投入。
1.1 地基设计要求
地基设计要牢牢把握好几个主要原则,要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做好地质、环境调研,力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满足当地环保要求,使能源利用更加充分、资源使用不增加浪费;施工现场岩土情况,需要通过大量的测验形成工程勘察综合参考资料,用科学精确的数据指导设计,设计时,需要全面的考虑建筑结构类型、材料选择与施工条件等因素各类因素影响,通过全面精心的设计,实现技术与工艺的有机融合,设计方案可操作性,形成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方案。通过实践总结,进行地基设计时,需要严格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底面单位面积压力一定要小于地基允许承载力,这样才能保证最大承载力,使建筑更加稳固;二是建筑物沉降值一定要小于允许变形值,这样在地进行地面部分建设时,才能确保坚固;三是地基无滑动危险,实现与地层的牢固接触。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地面部分建筑物的大小,这样就能够科学合理的计算出地基承载强弱参数,所以说,地基设计时,一定要从这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不能只顾一方面,而不重视其他方面,对不符合设计理念的,要进行整改,直到达到建筑物对地基设计的要求为止。
1.2 地基施工要求
施工环节相当重要,在通过设计阶段后,就进入了整体施工阶段,为了确保建筑物安全、正常使用,则需要严格按照文字设计要求,强化施工管理与过程控制,保证地基荷载力符合标准规范,地基建设中,要全面做好质量控制,避免出现破坏、收缩、压缩、冻胀、湿陷等问题,使地基结构稳定可靠,不出现变形。
2 地基施工方法
地基施工中,按不同使用途径可以把埋深不大、只需挖槽、简单排水等普通施工叫做浅基础,通过这类工程建设,能够保证建筑物与地基的接触面积扩大,强化地基力量,同时保证上部荷载能够得到扩散,形成稳定的基础。在各类浅基础施工中,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用途,一般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三种类型,不同的起到不同的作用。深基础主要是在浅层土质不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情况下,需要把基础进行深埋,达到巩固的目的,深基础包括桩基础、墩基础、沉井或沉箱基础、地下连续墙等,通过深基础建设,进一步分散上部荷载,使上部巨大的压力通过转移传递到周围地层或下面较坚硬地层上。深基础是当前非常多见的地基形态,不同的基础有不同的施工方法,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2.1 桩基础
这是当前较为普遍使用的基础,是非常传统的地基处理方式。可以分别使用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方法施工,形成不同的地基状态。预制桩施工主要是指将事先在工厂或施工现场制成的桩,通过长距离运输,运送到施工现场,然后再使用沉桩的方式进行沉入,确保地基稳定;灌注桩主要是在现场进行施工,在现场做好直接桩位开孔作业,通过向孔内浇灌混凝土的方式完成作业,达到稳定的目的。
2.2 沉井和沉箱基础
沉井也叫做开口沉箱,主要是通过事前预制,把上下开敞井筒进行沉入,下到地基里面,以此形成建筑物基础地基部分的建设。而沉井刚度好、强度大、抗震强,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可做为承重基础和防渗结构使用。沉箱也叫做气压沉箱,整个结构、功能、开关等和沉井相类似,唯一不同之处是在井筒下部分开一个密闭的工作室,工作室保持干燥,便于施工人员进入工作室内操作施工,保证了工程质量与进度。
2.3 地下连续墙
这类地基主要是使用专门机具在地基中进行造孔、泥浆固壁、灌注混凝土等施工,形成坚固耐用的承重或防渗结构物,保证地面建筑承载能力。这类地基主要用在水工建筑物施工中,同时也能在土木建筑挡土墙、地下工程侧墙等施工中,得到良好应用,一般情况下,要求厚40~130cm,才能达到防渗效果。
2.4 土基加固
这是一种改善施工,通过对土基施工改善地基的工程性质。从操作方式上看,土基加固方法分为换土法、碾压法、强夯法、爆炸压密、砂井、预压砂井、振冲法、灌浆、高压喷射灌浆等,不同的方法呈现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现场环境、地质结构等做好方法选择,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达到使用目的。
2.5 岩基加固
这类基础是需要对一些软层进行加固,对少裂隙、坚硬岩、强度高、渗透性低的就可以做自然地基使用,不需要进行处理,这是天然地基。对那些因长期风化的软岩、节理裂隙多的岩石,一定要做好地基加固施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岩基加固包括开挖置换、设置断层、锚固、灌浆等方法,不同的方法产生不同的施工效果,其目的也不同,要根据建筑规模与功能进行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物安全,只有在地基施工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利用可操作的方法做好设计与施工,才能满足地面建筑物刚性需求,保证建筑物结构安全。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篇2
浅议智能建筑设备系统集成技术应用
智能建筑是建筑工程的组成部分,其中关联性、不确定性以及高维数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特征。所谓智能建筑就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在建筑中,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同时要加强对建筑的监控。保护建筑的使用者信息,提高建筑管理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将建筑、资源与管理有机结合。最终满足建筑的的需求以及居住者的需求,提高建筑的灵活性和舒适度。
1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对于系统集成来说,主要是对设备和信息两个方面的集成。设备集成,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相关的技术来对设备进行优化,减少设备的投入。这样就会降低施工流程的复杂化,也会减少后期的维护工作。可以将线路的布置和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通过一个平台来完成。信息集成主要是为了满足建筑智能系统之间对于信息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以供相关的负责人对信息进行判断,进而准确地做出决策。
对于控制系统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三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是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央操作站以及现场显示触摸屏,其中计算机控制系统也被称为下位机,其他两个部分为上位机。上位机和下位机所采用的操作系统存在着差异,其中,下位机主要用数字控制器,而上位机则运用Win-dows 2000Pro操作系统。整个控制系统包含多个子系统,都是智能建筑较为常见的基础设施。接下来,笔者对这些系统进行逐一介绍,希望能够给人提供参考。
1.1 就地计算机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主要是实现对现场设备的控制,进行数据的采集,然后传送给上位机,包括设备的运行状态或者是其他的重要数据。另一方面,如果设备出现了故障现象,直接数字控制器就会发出一定的报警信息,可以将报警的对象、时间等因素直接上报给上位机。在整个控制系统中,只有就地计算机系统完成了对设备的直接监控。提高了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集成。
1.2 中央操作器。这项操作系统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要与计算机系统相互配合,形成集散控制系统。因其本身具有对数字的处理能力,因此可以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系统的统计。进而形成对数据的有效整理。在实现建筑设备集成的过程中,中央操作站还要体现出一定的管理功能。作为一个总的管理者,要实现上位机对下位机的远程参数、设备的整定以及对控制功能的选择。在智能建筑设备集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中央操作站进行具体的分析时,可以将其优点进行清晰地展现,进一步增强其高速性以及可靠性等特点。
1.3 实现对数据的交换。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中央操作器的主要任务就是发送指令,要和现场控制器进行配合,现场控制器处于一定的从属位置。要实现数据的传送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其中数据要满足8位的要求,一次所传输的数据要在255之内,若过多就需要进行分解。传送的顺序主要是由低到高。然而对于不同的符号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另外对于传输的起始,都有一定的标志。为了满足通讯的需求,进一步提高通讯的可靠性,需要用到校验和,如果没有达到校验的标准就要进行数据的舍弃。
1.4 通信方式。事实上,数据在传送的过程中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的。根据数据的传输状态不同可以将通信方式分为很多中,其中单工通信、半双工以及全双工等通信方式是较为常见的三种。在现如今的通信线路中,对于半双工方式的运用较为普遍。其中数据的传输速率是保证数据传输效率的重要指标,也能够对信息的传输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要注意调制速率这一因素,是指脉冲信号经过一定的调试之后所显示的传输速率。信号在调制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调制信号波形变化次数,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能调制的调制次数,其单位是波特(Baud)。调制速率和数据信号速率在传输的调制信号是二态串行传输时,两者的速率在数值上是相同的,否则就不一样。
2 系统集成中决策支持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集成后的系统往往很庞大,这个庞大的系统的复杂性并不是其组成的各个子系统的复杂程度的简单代数和,往往是各个子系统复杂程度之和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而我们常常面临着这样的大系统中的组织管理、协调、规划、预测和控制等重大决策问题。这些问题的特点表现在层次结构上越来越复杂,空间活动的规模上越来越大,时间尺度上越来越快,后果和影响上越来越广泛和深远。系统的复杂性和因素的模糊性,给系统带来了新的问题。
2.1 知识获取的不完全性
由于受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认识水平的制约,此时人们获得的数据往往是不精确的,即有所了解,但不全面;有所掌握,但不肯定;有所估计,但不确切。
2.2 推理规则的过于经验化
此时,决策所需的规则往往是经验式的。规则的前件或后件所包含的概念外延不清晰。用精确数学模型已经不能较好的描述这些大量存在的模糊概念了。
2.3 约束指标的不确定性
决策约束指标可能不是定量的指标,往往是类似如较大、很高、非常快等自然描述语言。
3 国际系统集成技术发展
根据欧洲智能建筑集团(EIBG)的分析报告,国际上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技术发展阶段。1985年前为专用单一功能系统技术发展阶段,形成了七个子系统1986年-1995年为多个功能系统技术向多系统集成技术发展阶段,将上述七个子系统集成为三个系统进行运转,这三个系统为:BMS楼宇管理系统(把BAS、FAS、SMS集成在一起)、OAS办公自动化系统、CNS通信与网络系统。
4 我国系统集成技术发展
我国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发展较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即将建成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它采用了一体化的IBMS集成模式,主要包括楼宇自控系统、综合安防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等,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近几年我国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开发、规范、标准化,就成为了我国发展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的核心关键,我国在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发展研究刚刚起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结束语
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应用实例,该系统构建了综合局域网络及现场控制总线网络,通过智能建筑专用软件平台,良好的实现了各相关功能子系统的互连、信息交换及资源共享,并为日常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智能化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