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一级职称论文
历史教师一级职称论文
历史课程改革以来,使我们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历史教师一级职称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历史教师一级职称论文篇一
历史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途径
[摘要]教师在教育中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这就要求其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历史教师职业道德建构途径是热爱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遵循教育规律,旨在教书育人;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秉承传统“史德”,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历史教师只有具备这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才能无愧于“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这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职责。
[关键词]历史教师 职业道德 建构 途径
[作者简介]姚国平(1967— ),男,江苏仪征人,江苏省仪征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江苏 仪征 211900)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77—02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道德”一词最先见于古代教育家荀子《劝学篇》中“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①现代意义的道德主要指人们应当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或规范,有时亦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以及风俗、习惯和教育活动等。教师职业道德亦称之“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它具有“以史鉴今”、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教历史的真谛是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教学生学做人,历史教师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做人,做一个敬业爱岗和有道德的人,用自己的师德去铸造学生的灵魂。本文旨在探究历史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途径,以期为历史教师师德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热爱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
“以身立教”,热爱本职工作,历史教师才会有工作动力和教学的兴趣,才有能力打开学科知识的宝库,形成博学多识的专业知识结构,逐步提高文化素养水平,这需要历史教师有吃苦奉献的精神。唐代教育家韩愈就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而“勤”的标准在他看来,即求学问必须做到夜以继日,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就提倡:“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历史教师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追求功名利禄,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正是历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的具体体现,学高才能为名师,有名师才能出高徒。
历史教师也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会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并将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才华,无私奉献给学生。古代教育家孔子从教四十余年,在游历各国被困于蔡陈之际,断粮七日,从学弟子皆病倒不起,但其仍诵讲不辍,这种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献身精神,成为历代教师的楷模。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就提出史家必须具备“才”“学”“识”的标准。在刘知几看来,只有具备“才”“学”“识”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史家。为此,他身体力行,潜心研究,数十年如一日,著《史通》,开创了我国史学评论的先河。历史教师应以他们为楷模,甘为人梯,为祖国的历史教育事业而献身。目前,将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具有献身精神的历史教师甚少,许多历史教师仅把它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相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确立以教为乐、以教为荣的思想和以教安身、以学立命的志向,献身历史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
二、遵循教育规律,旨在教书育人——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文艺复兴时代诗人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不足。”历史教师职业道德则要求其既教书,又育人,将“传道,授业,解惑”统一于历史教育之中。若要教好书育好人,历史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在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把教学与教育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育人”绝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寓情于理,情理统一。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科学共产主义诞生》这节课时,刚写完标题,一位女生就立即表示19世纪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讲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但又不能压制和批评她,必须做到以理服人。教师笑着问她是否读过读马克思的原著,她作了否定回答,教师接着问:“既然你没读过,怎么就知道马克思主义早就过时了呢?”她回答道:“人家都这么说。”教师机智地表示:“我也是‘人家’之一,我也有个人的看法,你愿意听吗?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看法,课后我们还可以讨论,各抒己见。”这位女生表示:“愿意听。”这样,教师消除了她的逆反心理,全班同学也都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他的“个人”看法。这一案例说明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是不能用类似压制批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的,这样只会压而不服。教师只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耐心教育,以理服人才能收到育人的功效。历史知识本身就具有科学性、阶级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相统一的特征,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其学科内容中丰富的育人因素,通过寓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的途径,提高教书育人的有效性。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有着一定的可塑性,这正是历史教师育人的有利因素。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之中,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发生升华,行为得以变化,从而真正使教书育人的目标落在实处,这正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
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构成教育的基础。古代教育家孔子正是出于对学生真挚的爱,才能对其志趣、性格、思维、能力如数家珍,有着深刻的了解,促使他在教学中“诲人不倦”“因材而施教”。为使学生“成人”,孔子还十分强调学生要接受严格的意志锻炼,要做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②。他还提倡学生要有松柏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③即一个人就应像松柏一样能经得冬天严寒的考验。 历史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就要了解、关心、爱护他们,设身处地为其着想。教育家叶圣陶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如果历史教师对学生具体情况心中无数,缺乏了解,就难以构筑心灵情感之间的桥梁,更谈不上从学生个性特征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情感是制约历史教师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之间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学生也就愿意和其交朋友,从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了解和关心学生,是历史教师热爱学生的起点。
热爱学生的途径:一是历史教师要诲人不倦,不求索取,无私奉献。二是历史教师要对学生尊重和信任,公正与民主,这是沟通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尊严和内心世界,信任学生就是信任他们的才华、智慧、理想。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历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严也是一种爱,对他们不迁就、不放任、不溺爱,爱寓于严,而严又应出于爱,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学生,严师才能出高徒。四是历史教师对待学生要细致耐心,循循善诱。耐心是教师职业道德必备的条件,学生的成长因各种因素制约而显示出复杂性和长期性,这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启迪学生的智慧,期待每个学生的成才和成功。
四、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
“身教重于言教”,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所谓师表,就是教师的行为和品质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古代教育著作《学记》曾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④,指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师严”,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教师肃然起敬,感到教师的学识、品格、行为都值得敬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做教师的“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如果教师其身不正,缺乏师德,学识与品格一无所敬之处,就难以为人师表而使尊严尽失。
历史教师只有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才能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学生这种“向师性”的特征,要求历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注重自己的形象,既重“言传”,更重“身教”。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更注重用自己的品格育人。实践证明,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其身亡而教其存”。也只有在学生心中长存、深受学生爱戴、有威信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和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以身作则,是历史教师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和要求,这需要其具有远大的理想、诚实正直的人格、勤奋好学的作风、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遵纪守法的行为、文明礼貌的素养、为国育才的责任感等。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身立教,以自己的理想、信念、情感、人格、学识、风范、行动去影响、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以充分发挥其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效果。
五、秉承传统“史德”,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化
“史德”原指著史者之心术,即史家所应具备的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品德。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可谓秉笔直书的典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⑤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好的史书必须以“实录直书为贵”,做到“善恶必书”“不掩恶,不虚美”,绝不可“饰非文过”或“曲笔诬书”。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其著作《文史通义》中也认为:“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⑥史家若缺乏“史德”,就会在著史时趋炎附势,曲笔诬书,为尊者、亲者讳。鲁迅先生将秉笔直书总结为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由此可见,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家的传统美德。
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待传统“史德”,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突出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客观地揭示历史事实的真实面目;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以更好地发挥“以史为鉴”和“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今天,历史教师只有秉承史德的优良传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严谨治学,善于坚持真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去研究历史、分析历史和讲授历史,才能在教学中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学生,用坚定的信念鼓舞学生,用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用正确的行为引导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样,历史教师只有秉承传统“史德”,才能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勇于修正错误,“择其善而从之”。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对于学生言之有理的意见,甚至对于学生的尖锐批评,都应该善意接纳并给予鼓励,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于自己讲授中的错误,要勇于修正,并认真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免“误人子弟”,这正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注释]
①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8.
②③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95,95.
④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89.
⑤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38.
⑥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4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历史教师一级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