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政工论文>

2017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逐渐加强,对国际政治形势的进行探索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2017当前国际政治形势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2017当前国际政治形势论文篇一:《浅析国际法与国际政治的相互构建》

  摘要国际政治和国际法有着复合依赖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国际政治从根本上影响国际法,而国际法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是相对被动的。国际法从理论发展上影响着国际政治,而国际政治的历史发展导致国际法形成、发展。国际法规范国家行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国际政治秩序。本文指出通过国际法解决我国政治问题是很有效力的。

  关键词国际法 国际政治 复合依赖 国际秩序

  国际政治基本上是列强主导的政治,国际规则主要由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制定。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进入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国际法制约国际政治的发展,是国际政治运行所遵循的原则,随着国际法的发展,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有了新发展,同时也面临新挑战,2001年9·11事件,同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到2008年南奥塞梯冲突,国际法显现出很多不足。国际政治的发展是国际法产生的主要原因。国际政治与国际法互相建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在互动中不断发展。

  一、国际法理论发展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基础。《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基本法,主权国家行为的基本法则,同时也是保证世界和平发展的根本大法,为国际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格劳秀斯、康德、凯尔森使国际法逐步发展起来,三位大师的理论深刻影响着《联合国宪章》。

  受格劳秀斯的国际法理论影响而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模式的国际秩序以民族国家对外主权的独立性(主权之上无管辖)、平等性(主权之间无等级)为特征。这种主权被称为“威斯特伐利亚主权”。尽管近十多年来“威斯特伐利亚主权”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民族国家主权至上无管辖、主权之间无等级仍然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康德是国际政治组织的始祖,康德的国际法理论及国际组织法影响着《联合国宪章》的形成和发展。凯尔森的国际法理论对于战后国际秩序朝着通过国际司法程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向迈进起着深远的作用。《联合国宪章》与凯尔森的国际法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国际政治对国际法的影响和制约

  汉斯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是追逐权力的斗争。“他偏执的提出,‘国际政治的铁的法则是,法律义务必须让位于国家利益’,完全否定国际法的制约作用就有替强权主张之嫌,因而招致学界的猛烈批判。”但是从国际政治秩序和格局改变的视角看,国际法依赖国际政治是毋庸置疑的。国际法发源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国际法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开创了通过国际社会的行动制定一般国际法规范的先例。”同时,该和约也是近代通过国际法大范围确认政治现状的开始,其所创立的三大原则:国家主权概念、国际法原理、实力均衡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随着一系列重大国际政治事件的发生,国际关系格局改变,国际法随之发生变化。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战争与和平发》的国际法理论对国际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赛尔登的《海上禁锢论》创立到后来被推翻推行的开放海洋说,20世纪末《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证明国际政治对国际法的重大影响,决定了国际法的产生、实施和遵循。

  三、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利益

  权力界定的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的国际行为准则,在国际关系中主权国家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但国际法是各国的行为准则,《联合国宪章》是各国行为的指导方针。国际法和国际政治有着复合依赖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以和平发展为世界主题,虽然不推行殖民政策,但是通过其他途径侵犯弱势国家利益。国际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约束国家行为,保护弱势国家利益。国际法约束国家行为,主权国家应该坚决遵守国际法,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利用国际法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打着人权的幌子,大大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威胁中国的国家稳定和谐。在国际法上,保护人权已成为多数国家共同认定的原则。虽然对人权问题的理解存在着中西方历史的现实的差距,但基本状况是相同的,我国应该运用国际法,坚决反对别国对中国人权问题的质疑,维护国家利益。

  注释:

  王逸舟.霸权·秩序·规则.美国研究.1995(2).

  JohnH·Jackson,SoverEignty,theWTOandChangingFundamentalsofInternationalLaw,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6.13-15.

  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乃根.论国际法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北方法学.2010(3).

  李杰豪.试析国际政治与国际法的复合依赖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0).

  Leo Gross.The Peace ofWestphalia 1648 – 1948.in Charlotte Kuand Paul F. Diehl, eds.International Law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2ing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1998.60.

  [日]山本宣吉主编.王志安译.国际政治理论.三联书店. 1993年版.第14页.

  参考文献:

  [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17当前国际政治形势论文篇二:《国际政治学与政治学中的国家权力》

  摘 要:国际政治学学者从两个方面理解国家权力概念:第一,社会学意义上的权力概念;第二,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概念。运用类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国际社会中的国家权力特性,而场域差异是国际社会中国家权力特性的来源。

  关键词:国家权力概念;国际权力;比较视角;国际政治学;政治学

  一、问题的提出

  1.社会学意义上的权力概念

  社会学意义上的权力是一种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支配力、影响力,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社会关系。马克思·韦伯认为权力是“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1]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权力概念,现实主义者认为,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标和手段,认为“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2]这是从社会学意义上的权力具有工具性、时效性来解释权力的。法国学者雷蒙·阿隆认为:权力是某一个政治单位在国际关系中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政治单位的能力。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认为,在冲突中一国对另外一国取得优势和在国际关系中克服障碍的能力。这是从社会学意义上的权力具有控制力来理解权力的。摩根索认为,权力是通过始于自己意志来改变对方意志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约瑟夫·奈的软权力一说,强调了权力概念中的影响力内涵。沃尔兹·华尔兹和米尔斯海默,为提高权力概念的科学性和解释力,将权力精确解释为能力(例如,军事能力、经济能力等)。这是从社会学意义上权力是权力主体对于一定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支配力来理解权力的。以上这些概念都是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理解的。国际政治理论各流派根据自己理论的需要,移用社会学意义上的权力概念的某个方面,虽抓住了权力的普遍性特征,但并没有挖掘出国际政治学科中权力的特殊性。

  2.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概念

  国际政治学学者类比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中的权力现象,将政治学中的政治权力概念移用到了国际政治学中。某些学者意识到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中权力的概念与内涵存在差异,但并未对其深入讨论。例如,汉斯·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写道。

  政治权力的概念构成了政治学中最困难,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政治学中所使用的任何一种概念的价值,都取决于它解释通常被认为是属于政治活动领域中的大量现象的能力。因此,若要使政治权力概念的内涵在理解国际政治方面有所裨益,那它就必须比适用于国内政治领域中权力概念的内涵广泛。国内政治中使用的政治手段与国际政治中使用的政治手段相比,所受的限制要严格得多[2]。

  摩根索注意到了国际政治学中的权力概念内涵更广泛以及行使手段受到较小的限制。实际上,由于国际体系与国内社会是两个不同的场域,因此国际政治学中的权力概念不同于政治学中的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概念。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从普遍性中挖掘特殊性是深层次认识特定事物的基本要求,因而,认识国际政治中权力的特殊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权力概念的一般性分析

  英语文的power,法文的lepouroir通常用作能力、技巧、禀赋的同义语,侧重指影响、支配、操纵他人的能力与力量。西方学者对权力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四种学说。第一种是“影响力说”,认为“权力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造成他们所希望和预定影响的能力”[3]。第二种是“强制力说”,认为权力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具有强加于他人的一种强制力”[4]。第三种是“变更行为说”,认为权力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或者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第四种是“法律支配力说”,认为权力“是一种组织性之支配力……是制定法律、执行法律与运用法律之力”[5]。

  虽然在权力的具体概念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关于权力的内涵或特征已经取得共识:一是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具体表现为主体对相对人的作用力。权力可以看做是在影响力与物质力这两个端点之间的一种作用力,它兼有这两个端点的特征又与两个端点边界模糊。二是权力以迫使权力对象服从为目标,具体表现为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控制。三是权力产生于权力主体对于特定资源的支配地位。国际政治学中的国家

  权力概念除具有以上权力的普遍内涵或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属性以区别于政治学中所使用的国家权力概念。

  三、国际权力的特性

  国际政治学中所使用的国家权力概念存在于国家的对外交往之中,不同于国内社会中通过公民让渡所确立的国家权力。这里笔者将国家对外行为中所运用的权力称之为国际权力。

  首先,国际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物质性权力。权力可以看做是在影响力与物质力这两个端点之间的一种作用力,它兼有这两个端点的特征又与两个端点边界模糊。国际权力更加接近于物质力而非影响力的一段。例如,英国治下的和平如何得来,美国治下的和平如何得来。尽管“软实力”概念提出后,国际权力中的影响力因素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由于各国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存在较大多样性,加之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间总会存在分歧,因而,一国的政策目标在不同程度上需要以物质性权力(如军事实力)为后盾。由于权力客体对于权力主体的权力认同度较低,因此权力客体对权力的屈从色彩较浓,因而国际权力更加接近于物质力的一段,具有强权的色彩。

  其次,国际权力是一种权力使用者与所有者合一的私人性权力。民主政治中,政治权力是一种使用者与所有者相分离的公权力。政治权力归公民所有,公民让渡部分自然权利,产生国家机关,以之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作为民主政治中公共权力在公民政治权利这一形态之外的另一形态,国家权力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于本国人民的利益要求。与之相反的是国际权力,国家是国际权力行使者与归属者相统一的私权力。由于国家间不存在权利让渡问题,所以一国国际权力的行使总是围绕该国的特定利益或政策目标展开,并不以其他国家的福祉为依归。

  再次,国际权力是一种受到较小限制的国家权力。国内社会中的国家权力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制约。其一,以法律制度为内容的静态制约。其二,以分权制衡机制和公民政治权利为内容的动态制约。反观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现状制约了国际社会中法制的发展,这是由于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权力意志既是立法的实施力量,又是立法的直接规范对象。具体表现为:其一,大国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迫使国际社会接受其观点,为其国际权力提供合法性基础。以《联合国宪章》为例,《宪章》所确立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员以及“大国一致”原则,集中体现了大国对国际事务的绝对主导权和控制权。其二,国际法受制于大国的国际权力。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以“先发制人的积极防卫”为名,干涉他国内政、侵略别国领土,其行为并未受到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制约。由此可见,国际法对大国国际权力的制约作用远远弱于国内立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最后,国际权力是一种旨在上升为亚政治权力的私人性权力。社会生活由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构成。同理,国际社会也是由存在于单元层次上的经济贸易、文化交往与人员流动等为内容的私人领域和存在于体系层次的全球气候问题、恐怖主义以及能源危机等为内容的公共领域所构成。因而,权力可以被划分为作用于私人领域的私权力与作用于公共领域的公权力。囿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国际社会存在公共问题却缺少公共权力。当公共领域借助于大国的私权力进行管理时,大国的私权力则代行公共权力的职能,成为亚政治权力。而亚政治权力对于特定资源配置产生的作用刺激了他国将本国的私权力上升为亚政治权力的动机。

  四、国际权力特性的来源

  国家的国际权力与国内权力存在如下差异(见表1)。国际权力与国内权力的比较是以权力关系存在的场域、主客体、权力来源、目的、性质 、权力制约程度和权力行使方式为标准进行的。场域差异作为自变量在两个层面上影响国家权力的性质与内涵:其一,物质结构的差异。国内 社会中,国家与公民之间存在权利让渡关系,国家垄断了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力。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其使用要受到公民的监督,而公民将国家强制力视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工具。作为一种公权力,国家权力通过建立与维持国内社会秩序,以达到为公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目的。因而,国家与公民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国际社会中不存在世界政府,各国之间也不存在权利让渡的关系。国家视综合国力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手段,通过权力关系实现对外政策目标以及确保本国安全。因而,国家的国际权力具有了私权力的性质。其二,国际法制的脆弱性。国内社会中,法律权威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支撑,因而其有效性得到增强。国际社会缺少具有合法垄断武力使用权的世界政府,国际规则只能以大国实力为后盾,导致了国际法制弱于国内立法。没有最高权威对利益进行合理分配的现实,增强了国家行为体破坏和曲解国际法制的动机,因而国际社会中国家权力所受到的制约较弱。

  五、结语

  从普遍性中挖掘特殊性是深层次认识事物的基本要求。虽然国际 政治学中的权力概念与政治学中的国家权力概念存在共性,但若要更为准确地认识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现象就要给予国际权力的特性足够重视。鉴于国际体系中国家权力的特性,为了在学术上将这一问题澄清,笔者建议不妨将国家对外行使的权力命名为国家的国际权力,以强调国家权力所具有的双重性,即:对内行使时是一种公权力,而对外行使时是一种私权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国际政治学在学科 发展过程中难免要吸收其他学科的概念、方法论或理论体系。国际政治学学者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移植过来的概念、方法论或理论体系进行消化与阐述,才能更准确地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论 经济和社会规律:英文版[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54:323.

  [2][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5.

  [3][法]莫里斯·迪维尔热.政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5.

  [4][法]里昂·狄骥.宪法论[G]//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631.

  [5]谢瑞智.宪法辞典[M].台北:台湾文笙书局,1979:61.

  2017当前国际政治形势论文篇三:《当前国际政治与大国关系》

  【摘要】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东西方对峙的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国际政治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当代的“政治”内涵,世界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以及这一时期国际的主要国家政治关系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政治 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关系

  一、政治的内涵和性质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作为上层建筑,要有一定经济基础作为经济条件,并且都有一个特定的经济内容;经济问题聚集到一定程度或者到了一定高度,这将不可避免地转化成政治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是被动决定的主体。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政治有巨大的作用,作用于经济,作用于社会,政治一定历史条件下甚至可以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速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生产为出发点,立足对社会生产和社会政治关系的研究,研究政治关系在整个社会的重要角色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提供了政治经济中的“政治”,研究生产和生产力以及和上层建筑的的辩证运动关系,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政治的本质。

  (二)当代的“政治”新内涵。

  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对政治的本质以及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揭示,为我们理解“政治”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当代经济全球化下的“政治”指的是什么?它是一个狭义的政治,是国家权力的主导思想和对经济活动的管理的权力的运行机制。武汉大学的刘德厚教授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的内涵,以及结合国内的社会,不同的全球性的人类关系,协调和控制不同性质的人的利益和全球性关系的方式或手段不同,把政治分为“强权形式的政治”,“经济形式的政治”和“文化形式的政治”。湖北大学刘建平教授抽象概括国际政治的理论有两种形式,“国际权力政治”和“国际经济政治”:前者主要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协调和控制该国的政治关系,形成“国家权力政治,即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寻求实施的控制行为和意志的政治权力,从而获得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政治利益。各国对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与控制,形成“国际经济政治”,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对外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外交,寻求自己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格局,以适应当代社会历史的发展,丰富了当代政治内涵。

  二、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一)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

  随着苏联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政治局势进入新的时期,国家将趋向多极化结构发展。首先,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既不能创造一个单极的世界,也不能长期保持这种“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其次,国际政治势力风起云涌。不仅是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国际事务中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区域化和集团也显现越来越明显的发展趋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以欧盟为楷模进行各种尝试,极大地促进了多样化。

  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中国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一个“极点”,因为这是中国民族以世界各国为立场,中国正在建立一个新的使政治和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世界,也确保中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和平、发展、合作的大趋势。

  和平、发展、合作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当今世界变化就是从旧世界演变过来的,旧世界是一种战争革命的时代,其特点是冷战、对抗、暴力和冲突,这个时代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今天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以和平、发展与合作为主题的时代,潮流中会有新旧的东西在较量,在斗争,新生的正确的有生命力事物必将代替旧的暴力的错误的落后的事物,这是国际关系中最大的特征,和平发展合作的潮流占主导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大趋势。

  国家世界中,首先是西方国家崛起,它们崛起的时候国家人数很少,几千万人,能有几亿人就很了不起了,他们掌握了世界的趋势也拥有了全世界的资源,虽然当时他们的崛起是发展的是可持续的。但是现在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他们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这是世界的主力军和力量。现在的国际力量主力军在亚洲,因此,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这个当前政治非常明显的大趋势。

  三、中国的当前国际政治关系

  (一)中美关系。

  中美概括来说就是中美关系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中美建交以来,中美之间就存在很大的矛盾和分歧。我们两个国家政治制度不一样,历史文化传统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这就决定两个国家之间必然有很多的矛盾分歧和意见不一致的地方。中美建交到现在,中美关系有了大发展。以前在美国的市场的商品是没有中国的商品,但是现在中国制造大量走进美国市场,双方之间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由于中美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这么多年来中美关系才有了巨大的发展。

  中美之间有共同利益,也有分歧,但是我们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这是中美双方很重要的论断。比如台湾问题售武的问题,西藏的问题,贸易摩擦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当长时间都存在的,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影响或者使两国关系停顿甚至完全倒退,这就说明双方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都考虑了大局。

  从宏观来看,保持和发展中美关系,使得两国关系能够继续向前推进,这符合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双方的关系好不仅有利于双方,而且有利于世界。

  (二)中日关系。

  中日概括来说就是中日关系和则两利损则俱损。把中日关系放在世界大变化的背景下来看,在今天中国的外交棋盘上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提升了。国际关系的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说明了亚洲在崛起。亚洲崛起是经过五个大浪潮:战后第一个崛起的大陆是亚洲,在亚洲第一个崛起的浪潮是日本,日本人发明了出口导向型模式;第二个浪潮是台湾、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个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如印度、马来西亚、泰国一些国家;第四次就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印度实行改革。在世界大变化的情况下,亚洲崛起的大趋势会改变世界的面貌,国家关系的重心在向太平洋亚太东移,在这个东移的过程中,中日关系好会使这个势头更好,中日关系坏会使这个势头受到影响。所以

  中日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

  日本的政策符合世界变化的大趋势,世界在变化,日本如此重视亚洲是一个新的现象,在今天世界大变化的时候,我们要提升日本在外交当中的作用,这样做对中日两国有好处,也能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三)中俄关系。

  中国不能失去俄罗斯这一重要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也长期需要中国,“两国关系紧张对俄罗斯来说简直就是战略灾难”。中俄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有效率的合作机制将把两国关系继续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理念已渐入两国民心。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成为各自主流社会的强烈愿望。中国视俄为全方位战略协作伙伴,俄也将中国作为最亲密的伙伴相待。两国睦邻友好、深化各领域合作是双方共同的战略选择,也是两国历届领导人的高度共识,更是两国的民意所在。2011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两国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同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增强政治互信和战略协作、优化贸易结构、规范贸易秩序、推动经济技术合作和大项目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各领域合作推向更高水平,造福于两国人民、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

  [2]张延.试析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4.

  [3]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猜你喜欢:

1.2017年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2.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

3.2017国际热点有哪些

4.2017年当前国际政治热点问题

5.关于2016-2017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279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