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范文(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篇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思考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就要求我们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这一艰巨的任务,立足国情、党情,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认真对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在的处境是上层化、经院化、少数化、口号化,上层领导(如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学院内(如大学和学院)有少数学者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社会上只有少数人在学习,口号上坚持而实践中却有背离。”[1]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但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必须认真审慎地合理探讨和界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背景下的内涵,弄明白它的实质内容和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三者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在与中国化、时代化的相互联系中谈论才有实质意义,否则只能成为空洞的理论。
从横向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适性,其范围涵盖整个世界,没有地域之分。但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普遍规律却寓于各国各民族的特殊规律之中,只有把这种普遍规律和各国各民族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生搬硬套则只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就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从纵向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停滞不前的,而是动态的,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它充分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具体状况和特征,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使自身与当下面临的具体状况相适应。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和丰富发展自己的理论。就中国而言,面对新情况,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条条框框中,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状况相结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二者同步进行,不能偏废其一。我们面对的大众是当代的中国大众,因此,我们必须以大众的实际需要和具体状况为前提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否则,大众化便脱离了实际,失去了真正的对象,而只能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之基础上,我们可以合理提出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常识化、通俗化的科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和政界的文风和话风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风十分抽象晦涩,一些理论文章故弄玄虚,引经据典地让人不知所云;存在于政界的话风逐渐泛口号化,讲话空洞、枯燥,动不动就摆出一副高姿态,让听讲者感到厌烦。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以通俗化、常识化的表达方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彻底摆脱“过度学术化”和“枯燥口号化”两种现象。[2]在讲话报告中,要坚决避免空洞的口号和连篇的废话,要在分析说理的基础上循循善诱,使听讲者听得进去,听得明白。
(二)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术研究的专业化相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实现其大众化根源于它的实践性。但应当注意,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过程中,绝不能忽视甚至否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造成二者的绝对割裂,甚至对立。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抽象性,在实现它的大众化之过程中,必然需要把它作为一部分人终生的职业和奋斗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由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化来引领,将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专业化不仅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甚至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但我们要掌握彻底而完善的理论,增强其指导实践的有效性,就离不开对其理论进行认真系统的认识和研究。但是,如果仅仅局限在对马克思主义一般的宣传普及上,那就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的极大限制,甚至会在对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上发生严重错误的时候而不知所措。如在这一时期广泛宣传的“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理论就明显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形成一种完善的机制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过程,来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原理宣传普及。对于党员干部,更要开展普遍深入的学习培训活动。“一是制定中长期规划,建立工作责任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持续进行;二是列入各级党委议事日程,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三是设立专项资金,以政策保证和经费激励为手段,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专门研究机构和理论队伍的作用。”[5]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而长远之意义,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自身之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推进,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巩固都起到异常关键的促进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摆脱了被少数人长期垄断的局面
在某些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常常被少数人所垄断,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也常常为少数人所专有,尤其是一些理论家和个别的领袖,他们常常居高临下,凭着自己的意志来解释、证成、 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他人只能一味地被传授、受 教育、被批判。“这种垄断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少数领袖人物脱离实际,权力欲膨胀,乐于被神化或自我神化,导致个人崇拜在各国的 社会主义运动中泛滥。”那些被推上神坛的领袖,靠个人的标准来划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一些领袖人物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犯了“修正主义”的错误,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固有原则和方向,不断地蜕化甚至变质;一些领袖人物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统治的工具,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忙于乱套经典,生搬教条,故弄玄虚,通过所谓的合理论证来宣传领袖人物的领导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彻底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完全有能力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 实践中自觉运用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真正打破了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被少数人垄断的格局。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摆脱了马克思主义以往经院化的倾向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是我们实际 工作中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纵观当下,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却出现了一些经院化的倾向。个别理论家往往热衷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一细节过度解读,做长篇大论,或拘泥于经典文献的研究,不愿意触及现实,不愿意研究当下的实际问题;只是一味咬文嚼字,对某一个问题反复论证研究,于实际毫无意义。我们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要用通俗易懂的 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述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立足实践,以观照现实的精神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中的问题,这必然促使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彻底摆脱经院化倾向。同时,因为马克思主义被少数权威掌握,而理论权威又需要建立在对经典著作掌握、对过去实践 经验的 总结的条件上,因此,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现象在实践中较为普遍。而我们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础,以人民大众理解、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标准,这必然会使人民大众有效地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彻底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前的形势下有巨大的 政治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极大地凝聚了人民大众,有效地统一了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量的基础。如果没有“大众化”这个普遍基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地位是难以巩固的。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如果只有少数人学习、理解、相信、运用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全社会大众化作为基础,那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的地位是无法巩固的。从共产党自身来看,我们有8000多万中共党员,如果只有少数党员来学习、理解、相信、运用马克思主义,而无党内的大众化基础,那么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地位也是难以巩固的,必会造成向心力的缺失,严重影响党内的团结。因此,我们提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地位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径。
看了“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