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理智追星的政治论文
有关于理智追星的政治论文
“追星”人员已分布于各行各业,追星现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有关于理智追星的政治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有关于理智追星的政治论文篇一
追星族心理调查
【摘要】近年来“追星族”这个词语越来越多地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加入了追星族的行列。“追星”人员已分布于各行各业,并呈低龄化走势。青少年是新世纪人才的后备力量,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这种以青少年唱主角的追星现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国青少年所崇拜和追捧的“星”集中在文娱界和体育界,当前,我国青少年对在文娱和体育领域取得斐然成就的公众人物的崇拜和追捧,正形成了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人们称之为“追星热”。
【关键词】追星族;心理透视;社会原因
在如今这个充斥着选秀与明星的时代,平民偶像的一夜成名使得偶像崇拜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最有活力、也最具个性的娱乐方式。在此背景下,每个人都拥有了选择自己所崇拜偶像的权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崇拜的偶像,还可以利用大众传媒感受到其崇拜的偶像明星的存在,体验其作为一个明星的光鲜亮丽的生活。可以说,偶像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演化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娱乐盛宴,而在这一盛宴中,出现一股蔚为壮观的力量,言行举止可谓是“创新性”的、是疯狂的、是发人深思的追星族。而“追星女”杨丽娟的事件引发的热议很快将一则娱乐新闻演变为一场关乎教育、社会、心理、媒体伦理的深刻省思。
一、追星族分类及特点
1.超级追星族
这一层次的追星族将自己全身心的激情都倾注在了自己所崇拜的明星身上。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似乎已没有了自己本身的爱好,而是完全以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的爱好为爱好。在吃穿住行上刻意模仿自己崇拜的明星不说,还要以牺牲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为代价,追随和维护心中的偶像。更有甚者,可因明星而自杀。
2.正宗追星族
作为一名合格的追星族成员,不单要有热情,而且还要具备自己所崇拜的“门派”的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大致包括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基本理论、专业历史、专业人物等等。正宗追星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现对明星的忠诚和热情,但是却并不是那种极端狂热型,这一类追星族是追星族中的主体,大多追星族都是属于此类型。
3.准追星族
这一层次的追星族只能说是有一些热情,但缺乏追星的起码热情和条件。这一层次的追星族对各“门派”缺乏起码的专业知识。比如什么是时间差,什么是越位,什么是蒙太奇,全然不知,只凭自己有限的知识进行观看,如在听流行歌曲时注意的仅仅是歌词,有时也能跟着哼上一两句,但是对一首歌曲并不能唱全、唱到位。
二、追星族心理透视
1.表明自我实现的心理欲望
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在激动人心的运动竞技比赛中,被看作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不管这种力量是体力还是脑力,都是一种人类力量的直接体现,是人类发达的肌肉和充沛的精力、高难技巧的一种直接实现。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潜能,也都有要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变为直接的现实力量的欲望。体育明星之所以会引发追星族的追求心理,也许奥妙正在这里。影视明星和歌星除了本身的艺术才能是追星族所追求的目标之外,还与其所饰演的角色和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关系。作为影视剧来说,总是要塑造出一系列英雄形象,或是大众情人的形象,这些英雄形象的一系列英雄事迹和那些大众情人形象的一系列爱情的悲欢离合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演员们成功的表演又使影视迷们把演员和角色等同起来,在影视迷的潜意识中直接把角色和演员合而为一,认为他们就是那些英雄和情人,这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追星族所追求的目标。再加上明星超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竞技场上的拼搏精神,会产生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追星族下意识地把自我实现的愿望化作了对明星们的追求,明星已成为一种成功的象征,似乎明星们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明星的一切就是自己的一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追星族对明星的崇拜实际上是对自我潜能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前程的幻想。由此也可以破译追星族对明星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含了对自己的热情,对明星的支持,也就是对自己的肯定。
2.追求时髦和从众心理
追星族一般是青少年,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认知经验和社会阅历的缺乏,对自己的判断往往还缺乏自信,所以在事物的判断时容易采取跟从群体意见观点的态度,即使有的人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但因不能标新立异,或怕被别人认为自己是不合群的人而被群体所孤立乃至讽刺、揶揄,因而表面上也采取了从众行为。这样,当大众传媒制造出大量的明星让其崇拜时,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的生活方式、习惯就会广为传颂,成为青少年朋友们谈论的热点,倘若有谁不能知道几位明星,就会被认为是“落伍”的人而被大家所不屑,因此,在这种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也就理所当然地对这些明星崇拜起来了。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只是跟着潮流走,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就追什么,哪位歌星走红,他们就追哪一位。
3.猎奇心理
明星之所以是明星,自然有与众不同之处,与众不同的人当然有与众不同的奥妙,或有与众不同的隐私。是什么促成了明星的与众不同?毋庸讳言,社会大众中普遍存在着探究明星奥秘或隐私的心理,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探秘心理的一种。这种心理构成了一股巨大的社会心理动力,驱使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渠道或途径去搜寻明星的奥秘或隐情,于是就形成了大量的追星族。同时,传媒又总是极力夸张明星们的特色,并极力渲染明星们的生活爱好和爱情婚姻,特别是婚变等新闻,这就更增加了追星族的猎奇心理。
4.感情需要
对于青少年追星者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而情感贫瘠的环境里,独生子女的现状,使他们缺少父兄们所有的手足情;紧张、繁忙的现代生活节奏使他们的父母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极需要情感抚慰与思想交流,内心敏感、恍惚,情绪波动极大。他们需要平衡自己,需要诉说内心的种种体验和对青春的种种感觉,诉说自己友情的失落,诉说朦胧的爱情,诉说成长中的种种烦恼以及伴随青春而来的种种苦涩。这时,以优美的歌喉动情地吟唱着温馨的情感、美好的未来、艰辛的人生的歌星们款款而来,歌星们的形象新鲜时髦,歌曲委婉、真诚、直逼心灵。在这歌声中,青少年仿佛听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自言自语、迷惑与憧憬,一时间歌星成了青少年最遥远而又最亲近的朋友。
三、追星族出现的社会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复杂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活跃,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炒股、买彩票等发财致富途径增多,娱乐行业的发展使传统价值取向发生动摇。明星拍戏唱歌,台前尽显风光,台后结交名流,挥霍无度。明星们的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让很多青少年趋之若鹜,人生观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无法正确看待娱乐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在追星过程中出现一些偏激行为。
另外,我国青少年的追星现象始于上世纪80年代,正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改革、转型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大陆、港台甚至国外的明星出现在大众娱乐媒体中,从家庭背景、童年趣事到兴趣爱好、个人隐私等等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光环效应”的渲染下,引发了青少年的“偶像”认同意识,于是追星现象发生了,当追星规模与日俱增,最终被以“族”来描述时,追星就不单是个人行为,而是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于青少年群体间的社会事实,即社会现象。
2.价值观念的利己取向为“追星热”提供了思想基础
我国青少年的“追星热”,是对在文娱和体育领域取得斐然成就的公众人物的崇拜和追捧。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任何因为在文娱和体育领域取得斐然成就而成为公众人物的人,都同时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和财富。这种极高的声誉和财富,在允许并鼓励每一个社会成员放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下,对于憧憬着美好未来而又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来说,无疑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于是,青少年中相当数量的人,或主动或被动、或清醒或茫然地投入到了这种追求声誉和财富的潮流与时尚中,期盼着和渴望着自己也拥有跟“明星”一样的声誉和财富,并且形成了“热”的现象,这正是“社会成员放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表现,因而,青少年的“追星”行为,是市场经济社会中价值观念利己取向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利己性。
3.媒体责任的缺失
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影视、网络、报刊、杂志等信息工具无时不影响着青少年,传媒一边推行造星运动,一边又炒作粉丝现象,双管齐下,把追星行为引入了一个病态阶段。在利益驱动下见什么最吸引眼球就疯狂炒作,集中在演艺文体界,近年从“超级女生”到“星光大道”,一系列的选秀、做秀、模仿秀,拼命发短信、Q币、上网等钱财源源不断地流进主办者的口袋里,让青少年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痴迷。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子女追星的非理智行为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造成不健康心理,稍有挫折便信念尽失。媒体的引导对于青少年追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体责任的缺失会让青少年追星的道路偏离正确的道路。近年来媒体对于影视明星、草根明星的疯狂炒作使得星族们追星愈加狂热。
四、结语
明星是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需要,时代推崇什么样的明星,就会创造什么样的未来。表面上看起来浪漫新鲜的追星热,向人们诉说的不仅仅是它的有趣、它的刺激、它的疯狂、它的荒.唐。本文针对近年来追星族中出现的不健康发展,剖析了追星族出现的原因,进而反映了引导追星的必要性。合理的引导追星族的心理,就应当构建合理的社会文化结构,一种充满生机的文化体系应该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应该是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感性文化与理性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参考文献:
[1]采菱.追踪追星族[J].江西教育,2005(5).
[2]郑挺谊.校园“追星热”现象透视[J].教学与管理,2008(1).
[3]陈永胜.导引人生――心理卫生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肖仲辉.关于我国青少年“追星热”想象的理性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4).
[5]郭秋艳.透过“追星”看青春期心理问题[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3).
[6]祥贵.崇拜心理学[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于理智追星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