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政工论文> 中学时代政治论文(2)

中学时代政治论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中学时代政治论文

  中学时代政治论文篇二

  网络时代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传播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和时空的约束,中学生网民的数量逐渐增加,2011年已经接近全国网民总数的1/3,中学生选择和接受信息的空间变得更加多元化,良莠不齐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网络化的趋势对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中学德育工作变得更加艰巨和复杂。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中学 德育工作 网络化

  根据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达到4.2亿,其中10~19岁的网民占到29.9%。这意味着我国中学生网民几乎占到了网民总数的1/3。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应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网络环境的德育工作正成为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交流直接、预警及时等优势,大大提高德育教育的涵盖面和时效性;另一方面,网络的信息混乱,理性缺乏、管理困难也为各种负面、不良信息的生存提供了便利。如何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辨别教育、自我防范教育、信息伦理、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是摆在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1.网络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双重影响

  在分析和探讨网络德育的作用以及对策的同时,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看到网络带给中学生的影响。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并不全部是糟粕,如毒瘤一样毒害着青少年的成长。其作为时代文明的产物,对青少年认知世界、接受新事物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尽管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和整合,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但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需要老师在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问题,而后从管理角度加以分析,组织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这就要求中学德育老师能够准确把握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去其弊,取其利。

  正面影响:网络可以满足中学生现有心理成长阶段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网络资源涵盖极其广泛和丰富,可以帮助中学生开阔眼界。形成创新思维,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是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负面影响:网络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网络打破了校园传统教育的围墙,带给中学生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在庞大信息涌入的同时。一些暴力、低俗、违反社会道德的信息也在其中鱼目混珠。如果学生长期面对电脑在虚拟中活动,将会出现情感冷漠、性格孤僻等不健康心理。尤其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往往无法摆脱虚拟世界的血腥与暴力,不利于良好品德和介性的形成。

  2.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途径

  无论阻碍有多大,机遇有多好,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清楚认识到,将网络德育工作纳入中学德育工作体系,将其作为重要一环深入开展、探索新知已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如何排除阻碍,抓住机遇,更好地开展中学网络德育工作。本文将提出以下建议:

  2.1 注重塑造中学生健康的个性。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探索人生价值、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做人的重要阶段,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宣泄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自由地抒发自己对待人处事的理解和自己的理想,毫无拘束地参与聊天,浏览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其中也不乏因现实生活中的无助、无奈而在网络点击中寻求心灵的释放与寄托。只要网络与网络空间是现实存在的,就无法避免中学生在以多元化为特征的网络世界寻求实现他们多元化的愿望与需求,无法避免网络对中学生思想、情感、品质、心理的影响。德育工作是立足于引导中学生思想、品质、情感与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网络的出现,使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只有真正重视了对中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才是抓住了德育的根本,才会使每个中学生在网络面前不迷失,不会因沉迷网络而形成利已自私和自由放纵的不良品性。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下,我们习惯于希望中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或中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品德,也习惯于让中学生去学习各种被认为是优秀的品质和模仿值得学习的榜样,然而中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却缺乏主体性。现在不是仅仅要思考网络会不会和会怎样影响德育有效性的问题,而是需要重新审视这一现状。

  2.2 加强引导中学生学会选择。

  网络与传统教育载体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主体选择。我们以往所说的“占领阵地”,在网络这一无限膨胀的世界里几乎是与风车作战。面对一些不良信息,如何教育和引导中学生学会选择,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中学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积极引导中学生自我教育,其目的之一在于将培养目标依据个人具体情况内化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跟上,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家庭社会都要支持配合思想教育工作介入网络,致力于网上道德建设,以教育、宣传、监督、规劝、舆论压力等他律形式,促成中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使中学生具有高度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针对中学生沉迷电脑、网络的现象,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教育他们学会选择。首先要懂得选择什么,使“选择什么”的问题转化为把握“度”的能力。二是知道如何选择。人在网络,有时会身不由己地受网络虚拟世界的规则、情感支配,而不能做出清醒的判断。人总要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所谓“有利有害”都应当以社会实践为标准。所以,与网络的虚拟世界保持一定距离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必要条件。基于这一思路,管理的着力点应当是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及当今中学生学习、生活特点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纪律,使中学生认识到,在电脑、网络面前必须自行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即使有个别中学生因把握不住“度”而影响学业,该淘汰就得淘汰,因为把握事物的“度”,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才是我们要培养的满足社会需要、经得住市场竞争考验的合格人才。

  2.3 促进学生民主和法制意识的提高。

  网络社会不分对象,只要真实合理,就会得到承认和接受。如果虚假伪饰,就会受到摒弃和批判。这就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一再强调的民主精神。信息的多向传播不是单一的灌输,而是将真善美、假恶丑一同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他们自己去判断、甄别。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使社会参与率和认同指数大大提高,政治民主的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成为可能,中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也将在其中得到培养和锻炼。道德法制意识的发育和健全与个体社会交往的形式、范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决定了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冲突必然频繁发生,为了避免引起冲突,能够在网络空间中继续存活下去,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和中学生共享多元化信息世界的乐趣的同时,应当注重提高中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只有把握好了中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密切互动,增强时代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趋利避害,稳扎稳打,方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邓雪南,范字刚.浅析网络社会发展对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推进作用.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9,(1).

  [2] 程化军.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德育问题浅议.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4).

  [3] 师道.广东教育杂志社.2010.

  [4] 广东教育.广东教育杂志社.2010.

  
看了“中学时代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大学2500字政治论文

2.低头族政治论文(2)

3.有关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论文(2)

4.中学生心理健康浅谈论文

5.大学毛概相关论文2000字

26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