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的政治论文(2)
珍爱生命的政治论文篇二
珍爱生命,守望和平
摘 要: 壶井荣是日本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二十四只眼睛》是壶井荣的一部著名代表作,该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严厉抨击了战争的罪恶。本文从对小说《二十四只眼睛》分析入手,探讨壶井荣的作品特点与人格魅力。
关键词: 壶井荣 《二十四只眼睛》 母爱 正义 和平
1.引言
2010年是日本女作家壶井荣女士诞生110周年。或许在中国她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日本,“壶井荣”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为她的一些作品被收入到了国文教科书中,很多日本人在孩提时代就读过她的小说。
壶井荣的作品富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格调朴素、轻快,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的很多作品均以二战为背景,在这些作品中,壶井荣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反战思想。因此在壶井荣洋溢着温情、母性情感的作品中还充满了一份正义感。
《二十四只眼睛》是壶井荣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可以说小说本身超出了单纯的儿童文学范畴,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个性、热爱和平”的心声,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壶井荣本人的独特人格魅力。
2.来自香川
壶井荣一九○○年(明治三十三年)八月五日出生于香川县小豆岛坂手村(现在的内海町)。家中有身为箍桶匠的父亲、母亲、祖母及壶井荣兄弟姊妹十人,另外还有被其父母收养作为徒弟的两名孤儿。壶井荣就成长在这么一个虽然清贫但不失温馨的大家庭里。家庭生活对壶井荣的性格塑成与今后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教师的长兄壶井弥三郎的引导下,壶井荣自幼爱好文学。然而就在壶井荣尚未小学毕业之时,家中发生了不幸。由于其父亲经营的箍桶作坊破产,家中生计一下子变得艰难了。于是壶井荣开始通过替人家带孩子、跟着父亲出海劳作、在村子里的邮局干活等补贴家用。虽然非常辛苦,但正是这些生活经历为她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十五岁那年,壶井荣来到东京,与同乡出身的诗人壶井繁治结为夫妻,从此壶井荣便定居东京,开始了新的生活。壶井夫妇居住在东京世田谷区太子堂附近,当时那里居住着很多文学家、作家,是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地方,然而此时的壶井荣还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名作家。
3.步入文坛
推动壶井荣握笔走上文坛的是当时的另一名日本著名女作家佐多稻子。“只要把你平时所言所想写下来就好了嘛。”佐多稻子这样对壶井荣说。受到佐多的鼓励,壶井荣于一九三八年九月在杂志《文坛》上发表了她的处女作《萝卜的叶子》,从此壶井荣正式踏上写作之路,创作了很多中长篇小说。
4.《二十四只眼睛》的诞生
一九五二年,壶井荣的小说《二十四只眼睛》在杂志New ege上作为连载发表。一开始连载的小说并未受到多大的关注,而之后由光文社发行的单行本却使该小说一跃成名。一九五四年该小说被搬上荧幕,反响空前,据说当时的日本文部大臣看了电影后都感动地热泪盈眶。该电影的拍摄地被保留下来建成了《二十四只眼睛》电影村,至今仍每年接待来自日本国内外的众多游客。
作为一名作家,壶井荣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也未曾受过系统的训练,那么她所创作的《二十四只眼睛》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又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4.1真情沐浴人生
《二十四只眼睛》的故事发生在日本濑户内海边的小豆岛上。师范学院毕业的大石久子天生丽质,聪慧善良,刚走出校园的她被分配到了小豆岛上的一处偏僻乡村当小学教员,在那里她遇到了十二名局促腼腆的一年级孩子。大石老师亲自带领孩子们走入教室,从此开始了她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大石老师的身上随处可见母性般闪耀的光芒。她教孩子们识字、算术、唱歌,同孩子们一起玩耍游戏,她关心着孩子们的点滴成长。在这份自然亲切的关爱下,孩子们深深地依恋上了大石老师。
《二十四只眼睛》的故事跨越二战前后,这是一个黑暗痛苦的年代。但小说中始终洋溢着一种温馨。这种温馨来自大石老师对孩子们的无私关爱;来自孩子们对大石老师的无限爱戴。
师生第一次上课,细心的大石老师就了解了十二个孩子的小名并大致知道了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在以后相处的日子里,师生们一同学习、唱歌;十二个孩子瞒着大人徒步探望崴了脚的大石老师;大石老师前去看望安慰失去母亲的川本松江;竹下竹一、冈田�吉结伴去向大石老师辞行;战后师生重逢、抚今思昔……在由一个个时光片段串连起来的岁月中,大石老师和孩子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超越普通师生的关系,师生间结下了一生“师生、母子”般的情缘。
时代的浪潮不可抵挡地左右着人们的命运,在小说的最后,十二个孩子迎来了各自不同的悲喜人生。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大石久子一直在一旁默默地关注、关心着每个孩子。二十四只眼睛如二十四盏明灯,一直亮于老师的心头。
4.2正义感动心灵
如果小说仅仅是停留在师生间的美好情谊的话,那它可能就仅仅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了,然而在这部小说中还蕴含着更深的含义。
《二十四只眼睛》中的故事发端于1928年。当十二个孩子们小学毕业时,日本发动了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从此被改变命运的不仅是受侵略国家的人民,同时还包括日本本国的国民。在战争中,十二个孩子里有三个男孩死在了战场上,一个男孩回到日本时已双目失明。女孩子们也大多饱尝了各自多舛的人生酸苦。
作为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中国人,我们永远也不能原谅日本侵略军曾经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长期以来,抱有“日本军就是魔鬼,所以说日本人就是魔鬼”这个固有观念的人不在少数。然而,如果你读一读《二十四只眼睛》,相信那种固执的想法会有所松动。为什么?因为通过小说我们发现,有些当年的日本军,他们也曾经天真烂漫;他们也有血有肉、富有爱心;他们参军甚至只是为了能喝上一碗红豆汤;他们也怕死,就在踏上远离故土的战舰时他们也心系家人――因此可以说,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不仅仅是受侵略国家的人民,还包括日本国内无知善良的普通民众。
亲身经历过二战的壶井荣是一名坚定的反战主义者。在其很多作品里都对这一思想有着明确的表达,而在《二十四只眼睛》这部小说中,这一反战思想无疑表露得更为淋漓尽致。
如果没有中日战争,那么出生、成长于濑户内海滨小豆岛上的十二个孩子应该会有另一种人生。这些孩子们会带着与生俱来的勤劳、乐观、耿直、善良成为出色的渔夫、米店老板、船夫――就像他们的祖祖辈辈那样,在岛上过着虽然清贫但却和乐的生活。而美丽聪慧、富有爱心的大石久子则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一名优秀的母亲。然而,战争来了,无论孩子还是教师皆因战争而命运急转。男孩子们中有些人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花样年华的岁月,女孩子们也大多因为大环境的黑暗混乱而命运坎坷,大石老师在战争中失去了母亲、丈夫、幼女。
战争让普通民众们陷入了饥饿、匮乏。军国主义将战争笼上了一层玫瑰色的迷雾,陷于贫困、急于寻求出路的年轻人透过这层迷雾隐约看到了晋升、腾达的希望。军国主义通过舆论政策等对普通民众进行思想上的层层钳制,无知的老百姓,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们嚼着菜根、咽着麦米饭,憧憬着军国政府许诺的种种美好却又虚幻的将来。
天真的幼童、气盛的青年、无知的百姓,这些都是易受感染、易受鼓惑的人群。历史上,在很多国家民族,当一个阴谋需要推行的时候,首先被说服参与的总是这三种人群。当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发动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战争时,最先被欺骗、被鼓动的也是这些人群。有没有清醒的人?有。小说中的稻川老师就是一位宣传无产阶级进步思想的反战人士,包括借其他教员之口侧面介绍的小林多喜二更是一位真实存在的日本无产阶级反战人士,大石老师、大石老师的丈夫、车站上的老爷爷等亦是痛恨战争但无力反抗的民众的代表。
在壶井荣的这部小说中,“普通选举法生成”、“满洲事变”、“上海事变”、“日本战败”等事件均隐于故事叙述的背后,并没有被直接描述。小说通过在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主人公们命运的变迁折射出战争的残酷、罪恶。在此过程中,承受最大痛苦的就是无辜的普通老百姓,因为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鲜血去陪葬了一场充满十足罪恶、倍受唾弃的侵略行径。壶井荣也不止一次地在作品中说:“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惟有不幸。”
《二十四只眼睛》无疑是壶井荣最出色的一部小说。但也不得不说,正是小说中正义反战的主题打动了所有日本及世界其他国家的读者。这部小说让经历战争的一代反思醒悟,更让未曾经历战争的一代代从此知晓战争的本质、知晓和平的珍贵。
5.结语
母爱、正义、和平,这种情感思想将跨越国界激起所有国家、民族人民的共鸣。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与国之间的摩擦磨合不可避免,读罢壶井荣的《二十四只眼睛》,我们应该坚信中日两国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又一代将会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参考文献:
[1]鸟越信.《二十四只眼睛》解说.旺文社,1965.
看了“珍爱生命的政治论文”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