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政工论文>

关于难民的时事政治论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关于难民的时事政治论文篇二

  青海“三江源”环境难民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与延伸,生态环境不断地被破坏,人类也不得不因失去生存的自然环境而离开家园。青海三江源地区因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及人类的破坏性开发和利用而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居民也被迫迁移至其他地区,沦为环境难民。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从环境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解决三江源难民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环境难民;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48?02

  “环境难民”(也称“生态难民”)的概念最早由Timberlake 于1984年提出,之后埃萨姆·埃尔·欣那威(Essam·Er-hinnawi)在联合国环保署文献中为“环境难民”作了定义:由于显著的环境破坏(含天灾与人祸)有碍其生存并(或)严重影响生活品质,人民被迫暂时或永远的搬离其原来居处。”可见,环境难民本质上是因为环境破坏,被迫离开居住地的人。环境退化、自然灾害或开发项目都有可能迫使无法生活的难民离开家乡,迁移至其他地区,并面临着贫困、疾病、饥荒及人口压力等社会问题。三江源地区因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地理区位,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已经启动并实施,当地居民也被迫迁移至其他地区,成为典型的环境难民。

  1 青海“三江源”环境难民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原始环境恶化是环境难民形成的主导因素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导致环境难民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人类过度破坏环境、掠夺环境资源所带来的后果,主要表现在土壤退化、气候变暖、水源干枯、干旱等方面。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三江源”地区气候出现了异常的干旱化趋势。江源区特有的高原气候、地理区位及植被生态系统具有先天性脆弱性、易损性和难复性等特征,生态链比较复杂、脆弱和敏感,相当容易遭到破坏。根据青海省气候局对近40年来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其气候变化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的干旱化趋势。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草场退化与沙化极其严重。据调查,三江源保护区50-60%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黑土滩”面积已达11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7%,占青海全省“黑土滩”面积的80%。而沙化面积也已达253万公顷,每年仍以5200公顷的速度在扩大。(2)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三江源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754万公顷,多年平均输沙量达8814万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321万公顷,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303万吨;澜沧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也达240万公顷。(3)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近年来源区来水量逐年减少,黄河流域的形势更为严峻。水文观测资料表明:黄河上游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2.7%。年降水量在以每2.81mm/10年的速率减少,而年蒸发量却以5.8mm/10年的速率增加。(4)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三江源区部分生物及其种群数量呈现锐减状态,生物多样性已经遭到并将持续面临巨大的破坏与威胁。

  1.2 自然灾害加速了原始生态链的断裂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三江源地区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变得四季分明,正改变着当地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三江源地区经常出现频繁降雪和极端低温天气,不仅给畜牧业带来了重大损失,而且给野生保护动物也带来了灾难。在雪灾发生初期,极端低值气温使野生动物被冻死现象比较严重,长期不化的大雪覆盖草原后,大量的草食性野生动物因觅食困难,又被饿死。此外,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三江源地区夏天持续升温,高温干旱使农作物大面积受灾,草场放牧也受到影响,野生动物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鼠害被认为是三江源区与雪灾、旱灾并列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也是这一地区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鼠害对玉树草场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啃食牧草;二是掘洞翻土,造成大面积寸草不生的黑土滩,草场退化。高寒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草场土壤结构被破坏后难以恢复,生态环境长期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草原上肆无忌惮的老鼠随处可见,老鼠不仅吃掉草根,鼠洞更是密密麻麻,每平方米甚至达七八个之多,堆积的大量土丘覆盖地面植被,成为草场退化、草皮沙化的诱因,大面积裸露的“黑土滩”让人触目惊心。据调查,在鼠害最为猖獗的时期,三江源地区发生鼠害面积达9666万亩,占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17%,50%以上的黑土滩都是老鼠所致。

  1.3 人类掠夺性开发和利用活动是环境难民形成的重要原因

  自然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速度较慢且不易显现,且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修复和调节的功能,因此人为因素对三江源地区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明显,且挽回不利影响的代价高、进度慢、难度大。由于人口数量的剧增以及传统的消费模式严重的加剧了人类与三江源地区草场资源之间的供求矛盾。在青海三江源地区,传统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发展缓慢,同时伴随着牧场地区的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畸形发展,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效益,从而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外,在发展畜牧业和资源新消耗性产业的同时没有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使得导致环境破坏的企业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却让当地的民众承受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

  2 解决“三江源”环境难民问题的路径分析

  三江源地区的难民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律法规的完善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社会问题,需从法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等学科角度研究,并制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战略。

  2.1 坚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切实地保护生态环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该会议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人类应与自然和谐一致,可持续地发展并为后代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人类应珍惜共有的资源环境,有偿地向大自然索取……。人类为此应变革现有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与自然重修旧好,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之间和平共处。   人类的需求是世代延续、无限上升的,而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却是稀缺而有限的。可持续发展观成为截至目前为止人类所共同接受的最高境界的发展观,它使人类由只会向自然索取转变为关注、保护自然,有意识地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在现代产业发展条件下,既要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安全;又要开发区域优势资源,促进区内商品经济发展。围绕源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打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格局,构建新型的适宜区域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入手,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建立起生态保护区。当地政府也必须吸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确保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的力度,并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2.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青海三江源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由于过度放牧、乱耕滥垦、无序采挖、大肆开发等等原因,导致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循环经济是一种通过循环利用和减量化技术节约资源、减轻污染负荷的经济发展 模式,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强调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三江源地区政府在寻求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途径的同时,要积极地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类生存之间的良性运行,使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地恢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建立环境维权制度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规定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保有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社会公众在资源、环保问题上最为利益攸关,理应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公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维权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国有必要在现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化,将环境管理政策落到实处,促使政府和公众积极地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对于破坏环境的企业,必须给予法律的制裁和经济的赔偿。同时,公民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主体,必须逐渐地培养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各种媒介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公民清晰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以及后代的利益密切相关。参考文献

  [1]高丽娟,霍文冕,窦立宝.环境难民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4).

  [2]汪青春,张海玲等.长江黄河源地气候变化诊断分析[J].青海环境,1998,(2).

  [3]陈文玲.三江源生态恢复保护和建设应上升为国家战略——三江源生态问题调查研究报告[R].中国经济时报,2008,(6):13?16.

  [4]林兵.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借鉴与反思[J].江海学刊,2008,(2).

  [5]UN,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M]. Agenda 21, U.N. Doc. A/CONF.151/26 (vol. 1), 1992.

  [6]谢富胜.在可持续发展中追求代际和谐[J].当代经济研究,2007,(1).

  [7]王晓梅.“三江源”环境难民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8]汪延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6,(2).

  [9]王雅,王焕.我国公民环境权法律保护现状及其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3).

  
看了“关于难民的时事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浅论难民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2.浅论难民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3.最近时事政治热点

4.欧洲难民潮对欧盟一体化的冲击探讨论文

5.2015年国际国内时事政治

250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