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实践中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篇一:《试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内容、总体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三位一体”;“四位一体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国家开始从全局和顶层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原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这一提法,建国以来,我们重视的不够,但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却由来已久。我国历史上有着内容十分广泛的朴素的社会建设思想,为我们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提供了传统文化的借鉴。例如,儒家的政治理想,是把社会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对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是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科学地阐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其中包括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断。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特别是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生事物,尽管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前进方向,但具体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和现在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走过的弯路,都与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关。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任何事物一样,它有特定的要素构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的结构通常被理解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其实,这样的划分是不全面的,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的观点应该是把整体的社会结构看成是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统一。基于这个认识,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相对独立的“一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四位一体”概念的提出,特别是“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使我们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有人认为,社会建设建设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这显然把社会建设的涵义理解过于狭隘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其涵义和内容要广泛、深刻的多。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样,社会建设也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党不仅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理念,并对它已经作了多方面的阐述,初步回答了社会建设的目标、社会建设的原则、社会建设的理念、社会建设的重点、社会建设的主体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社会建设新理论正在形成之中,随着实践的深入,社会建设理论将逐步完善,也会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理论一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涵以下内容。
在社会建设的原则上,强调科学发展和公平正义。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就是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原则,社会建设的公平正义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公平正义,就业的公平正义,分配的公平正义,保障的公平正义,医疗的公平正义等,坚持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在社会建设目标上,强调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有机结合。近期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六个基本”,即: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要更加充分,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要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要基本形成合理的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要基本健全,远期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社会建设的理念上,强调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图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解决问题,稳步提高社会建设的水平,而不能要求过高过急。社会建设的重点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民生既要统筹兼顾,又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在社会建设的主体上,强调政府的有效主导和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在实践中,要充分考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公益性质,要切实强调政府职责,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不是大包大揽的全能政府。
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均衡发展、“四位”缺
一不可。社会建设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重要保障。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对广大群众迫切要求的积极回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社会建设是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是体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要求。改革攻坚面临深成次的矛盾和问题,都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我们党站在执政兴国的高度,要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就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正如经济建设有投入才有产出一样,社会建设也要有投入。特别是涉及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事业、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空谈不行,必须出实招,而核心就在于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经济、轻社会”的财政支出,建立“民生服务型”财政。
长期以来,之所以产生经济和社会“一腿长”,一条腿短|”、财政支出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发展思路存在的偏颇。所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建设发展观观念是关键中的关键。具体而言,我们要树立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投资于社会建设不影响经济发展,二是解决不公平问题不会降低发展活力。三是给社会力量让出空间不会影响政府权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无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领域,还是在国际政治领域,都越来越成为重大、敏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弄清楚民主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问题。
一、民主的涵义和实质
在历史上,“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民主”(democracy)由demokratia演变而来,由de-mos(民众、人民)和kratos(统治)两部分组成,意思是人民的权力、人民的统治或人民当家作主。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使用这一概念,是用来概括和表述希腊城邦这样一种政治实践,即,城邦事务是由公民所参加的公民大会通过直接讨论和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做出最终决定,这种方式既不同于某一君主的独裁统治,也不同于少数贵族的寡头统治。在这里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二是作为具体组织形式、机构、机制、操作层面的民主,就是通常所说的民主政治的具体组织形式、运行体制、机构、机制和具体运作程序、原则、规则。它是为一定的国家制度、一定的政治、一定的阶级服务的,为什么服务,就从属什么,就具有什么性质。一般说来,它本身没有特定的政治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
三是作为民主价值观、民主思想、民主作风的民主。如对民主的价值追求、价值判断等价值观,关于民主的理论、观点、认识等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多听不同意见的民主作风。这些作为观念形态的民主,是有意识形态性、阶级性的。同样的民主理论,可以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观,也可以是工人阶级的民主观。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是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政治,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从来就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超历史的、永恒的、普世的民主政治。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不存在普世的民主
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表现为一个一个具体的、特殊的过程,没有抽象的、超历史、超时空、超国情、永恒、静止、普世的民主。所谓民主是具体的,就是说民主是一个一个特殊的、具体的客观社会存在,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美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英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没有离开具体民主而单独存在的抽象的、普世的民主。所谓历史的,是说民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主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没有永恒的、固定的、不变的、绝对的民主。民主,为政治制度的民主政治,作为观念形态的民主思想,作为从属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程序和规则,都是一定历史时代、一定特殊国情、一定具体条件的产物,它是历史地形成的,有一个生成、完善的过程,是与某一具体国家、具体政党、具体阶级、具体人群相伴随的。
如果承认了一些人所说的“普世民主”,也就等于承认了存在绝对的、超阶级的民主。列宁曾拿出:“这种错误观念的根源就是从资产阶级那里继承下来的偏见”,“从无产阶级看来,问题全这样提:是不受哪个阶级压迫的白由?是哪一个阶级同哪一个阶级的平等?是私有制基础上的还是废除私有制的斗争基础上的民主?如此等等”。如果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时空环境、发展过程,而把某一历史阶段的民主制度作为适用于一切历史阶段的民主,把某一国家的民主制度作为适用一切国家的民主,是不现实的。
三、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资产阶级虚假民主的批判中,并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提出:“人民是否有权来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呢?”他回答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要建立一种真正表现人民意志的新的国家制度。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民主的”的这个词,在德语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总之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其次,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目的与手段、历史性与继承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应该把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民主制度为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超越历史阶段的 “一般民主”。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这种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法国大革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再次,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与法制、权威是辩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不过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社会的普遍意志,实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力和统治秩序。马克思强调:“使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也就是说,它应该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列宁也强调:“我们应当保障革命所争得的宪法”。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的民主不排除权威,而且是要和权威相结合。
最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终极价值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命题,同样它也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终极价值。马克思把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界定为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以 “每个人自由发展”来界定“人的解放”,而人的“自由发展”则是最为终极的民主价值。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是未来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直至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民主;是适合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民主,是与该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民主;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包括一切爱国的阶级、阶层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是以中国特殊历史形成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本特征的民主;
是对多数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民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既不要一切照抄照搬西方民主政治的做法,又不要脱离现阶段国情而超越时代,不能认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而放弃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努力,不能为今天我们的民主尚待完善而自我否定、自我矮化,更不能把资产阶级民主说成是千年文明而主张全盘接受,实行民主西方化。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