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相关的政治论文范文3000字(2)
大学政治3000字论文篇三:《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调研报告》
大学生是关系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群体,其政治态度、政治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政治价值判断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我们党高度重视大学生工作,尤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的态度,本课题组高度重视本次调研,在全国9个省区发放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700余份,同时深入基层和一线,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座谈活动,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问卷分析和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当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治态度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他们拥护党的领导,赞成党的基本路线,支持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高度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环境的变革,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处于不断变化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健康向上的基本政治态度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系统分析和多角度、多侧面的深入座谈,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调研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表示拥护党的领导,认同党和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对我们党高度认同。在调研中课题组切实感受到,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对我们党是热爱的、支持的,他们拥护党的领导。
对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能较好说明这一点。例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性质的认识”问题上,38.4%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6.9%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4.4%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9.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1.3%的人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全体人民的党;仅1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持“说不清楚”的观点。这说明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在大学生的心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在“是否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上,73.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18.3%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7.8%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加入。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期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如何评价党的领袖能深刻体现大学生对党的感情和态度。在“如何看待毛泽东这一标志性人物的历史地位”问题上,50.0%的被调查者认为毛泽东是我们党、军队和国家的缔造者和伟大领袖,应坚决维护;38.5%的被调查者认为毛泽东是伟人,但犯了很多错误甚至罪过;3.5%的被调查者认为毛泽东是独裁者,还有7.9%的被调查者说不清楚。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持正面、积极的观点,认同毛泽东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拥护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上,64.7%的被调查者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5.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马列主义;仅4.4%的被调查者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说不清楚。总体而言,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有较好的理解和认同,只是认识的程度存在差别。
(三)支持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在“如何看待国家基本政治制度”问题上,调研对象和访谈对象都表现出较强的支持态度。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向着瑞典等民主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这一说法,58.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赞同;32.4%的被调查者表示说不清楚;仅有9.4%的被调查者表示赞同。这一结果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独一无二的,是立足于我国历史、国情的发展道路,并非国外某种发展道路的延续。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对于这一观点,61.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赞同,15.2%的被调查者表示赞成。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性质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问题,74.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9.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西方政治体制结合儒家治国理念;8.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推进党内民主;3.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实行西方的宪政体制;4.4%的被调查者表示说不清楚。以上数据充分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的说来,大学生主流的基本政治态度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这同我们党对大学生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是分不开的。
二、新自由主义等三种错误思潮在部分学生中存在影响
在充分肯定当代大学生主流的政治态度是健康向上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在新的复杂社会条件下,尤其是在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在思维上具有求新、求异的特点,这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很难看清当前形形色色学术思潮背后的政治本质,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综合最近几年理论界、学术界的基本情况,调研组发现,主要有三种错误思潮在大学生中或多或少地具有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自由主义逐渐被我国学术界所关注,其本质上是一种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思潮。在中国,个别学者极力推崇并宣扬从英美那里照抄照搬来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和政策主张,宣扬绝对自由化、完全市场化和全面私有化,主张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在部分青年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人文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思潮。在政治领域,它以虚无主义态度贬低革命历史、党的历史,以客观评价为名,美化反动统治者、侵略者和汉奸;以历史解释学为名,任意涂抹史料,对历史恣意割裂歪曲。历史虚无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对历史的所谓“反思”,用真实的历史细节歪曲、篡改和伪造历史,通过否定历史、否定现实,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
(三)文化保守主义。如果说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显示出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强烈膜拜,那么,文化保守主义在政治问题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刻意拔高儒学或国学对当代道德建设、社会发展乃至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意义。少数人借谈文化之名,把矛头直指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试图将儒学意识形态化,主张儒化共产党,以儒教代替马克思主义。
三、一个“不足”和两个“不相适应”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出现一些需要重视的倾向性问题,一方面源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具有客观必然性;另一方面也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不足”和两个“不相适应”有关。
(一)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不足。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尽管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但当前对大学生政治态度作用最大的依然是学校教育。这极大凸显了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大学辅导员来源不一,水平参差不齐,队伍尚不够专业化。课题组发现,目前在大学担任辅导员职务的,既有学校委任的“两课”教师,也有刚刚入职、正在培养的青年教师,还有在读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第二,在目前的大学环境中,一些高校和部门对辅导员重视不够,一些辅导员反映自己感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第三,大学辅导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大多是凭着自己的理解和热情去做工作,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能力与新兴媒体影响急剧扩张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如何有效应对新媒体影响和“信息爆炸”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还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完善的解决之道。下面几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
第一,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首要媒介。在问卷调查中,对于“获取新闻最重要的途径”这一问题,选择网络途径的占被调查总体的57%;选择电视途径的占被调查总体的20.2%;选择报纸和广播的,分别占11.3%和9.4%;仅有2.1%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途径。这提醒我们必须高度关注互联网对大学生获取政治资讯和形成政治态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谁占领了互联网,谁就占领了当代大学生的头脑。
第二,网络明星、网络红人以及所谓“意见领袖”的网上言论,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尤为突出。一名大二学生对课题组表示:“大学生大多数关注人人网等社交网站,或微博,或电子杂志、电子报刊,这些都会对我们的思想造成影响,特别是微博上有VIP认证的一些人士,他们有的是著名作家,有的是著名评论员。这些评论会影响到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民主制度不完善,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比不上美国,为什么西方很多时候比我们优越、比我们更合理。”这提醒我们,对于在网络上喧嚣热闹的倾向性人物和倾向性言论,甚至许多“意见领袖”的议论,应视具体情况采取对策。要努力培养我们自己的网络名人、“意见领袖”,以更加巧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第三,主流媒体的话语系统和学生话语不对接。新媒体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互动性强,而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和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相比还有不小距离。上海财经大学一位教师说:“学生们可能对国内主流媒体缺乏信任。问题出在话语系统不对接。主流媒体的话语系统大多是文件式、教条式的,而大学生们更愿意接受的是一种轻松的、直白的、一针见血的语言。如何调整我们的话语系统,更好地重视大学生的话语选择权,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三)教育内容、方法的革新与大学生个性突出、独立思考能力增强的新要求不相适应。调研中,超过60%的大学生对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表示关切。大学生个性突出、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信息来源多样,这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方面,大学生们认为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偏重说教,形式主义气息较重,内容过于陈旧。学生们希望了解和讨论的是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热点问题。还有的学生反映:“现在的学校教育注重形式,开的一些课程不免有‘洗脑’的嫌疑。这会引发大学生的反感情绪,效果适得其反。”他们希望“在学校里开展一些可以自由发言的交流活动,自由研讨”,甚至开展一些有引导的集体讨论,“也许会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造成一些大学生对政治缺乏了解和兴趣,出现政治冷漠,而政治冷漠“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以及大学生自身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深远”。
四、对策与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增强艺术性和针对性,注重实效性。课题组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首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认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以中共党史、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重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专业实际,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针对性强的教育。其次,建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工程”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党史、国史教材和普及读物的编写。要根据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编写不同的教材和读物。切忌讲空话、套话,要联系实际、生动活泼,使学生愿意读,读得懂,读了能信、能用。再次,要强化高校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要支持学者将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学术前沿及时客观地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也要严肃课堂教学的政治纪律,坚持研究无禁区、教学有纪律。对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包括其学术成果,应该让学生了解,但必须如实地指出其学术局限,特别是要指出隐藏在其学术背后的政治本质,决不允许将我们的高校课堂变成错误思潮宣传的场所。
(二)将高校政治辅导员变成大学生的心理顾问和政治导师。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有计划地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
让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顾问、政治导师,而不是简单的管理者。
首先,由中央有关部门牵头,拟定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制定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目的、任务、工作方式等;其次,定期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就辅导员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及时部署,抓好落实;第三,各高校应进一步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领导,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技能,同时采取措施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解决辅导员晋级、晋职等实际困难;第四,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在面临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时,应迅速组织、协调辅导员队伍,使其成为稳定校园秩序和学生队伍的重要抓手。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致化程度。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平等相待,解疑释惑,以情动人。
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学习、生活全过程,落实而不是落空;其次,强调化盐于水,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心树人,尽量避免强制灌输和说教,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求真与求美的统一;第三,加大研究力度,组织力量认真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有效的施教措施和思想资源,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引人入胜。
(四)巧妙利用新兴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要高度重视网络等新媒体在大学生成长中的独特作用,善于因势利导,用新的传媒手段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尽快建立适应大学生群体需要的全国性网站,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和语言,服务大学生,覆盖青少年;其次,面临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有关部门应及时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猜测,加强引导;再次,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密切关注校园动态,及时回应大学生对学校重大事件和重要新闻的关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丰富信息发布形式,提升网站时效性,增强网站的宣传效果;第四,注重对网络名人和意见领袖言论的规范与引导,鼓励观点正确的著名专家学者加入到网络教育中,积极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五)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增强他们对党的向心力。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思想多元、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们一方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享受着比前辈更加优越、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也具有更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面临的学业压力更大,就业竞争更激烈,困惑也更多。课题组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高校应更加积极回应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好大学生最关心的学业、就业、生活困难等现实问题,帮助他们理顺思想情绪,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服务,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把党的关怀与温暖落到实处。
(六)设立大学生社会调研基金,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课题组建议有关部门成立全国专门的大学生社会调研基金,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名义申报社会调研课题,在专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提交调研报告,经审核通过后,即算完成调研任务。将社会调研作为大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程,用制度化的途径鼓励学生丰富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使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生动、更加完整的中国,增强其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大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培养其科学的政治态度,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