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与政治论文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周期的长波态势逐渐明显,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逐步减弱。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我国对经济与政治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我国对经济与政治论文篇一
浅析我国经济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0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043-01
摘 要 中国经济正走向市场化,尽管选择经济市场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我们在实现经济市场化的路途中仍会遇到诸多困难,只有把经济制度市场化,才会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率,进而加快经济市场化的步伐。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市场化 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 主体创造性
一、市场化的概念
在经济学中,对市场化的认识普遍存在两种观点:有些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化是和所有制联系在一起的,也有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化是同经济自由化联系在一起的。第一种观点:把市场经济同所有制联系起来。认为市场经济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同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存在市场经济的。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譬如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和瑞典经济学家克拉斯•爱克隆德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也可以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联系在一起的。二是忽略所有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把经济自由和竞争作为考察市场经济存在的两个主要方面。最早见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更好的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之后,市场化和国家调控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而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二、我国选择经济市场化的必然性
中国长久以来它能够在本国内部进行生产和交换就足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尽管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中国也曾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但很快就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扼杀在摇篮中了。西方是因为三次工业革命而走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道路;而中国近代的革命尽管取得了成功,却没有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因此缺少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采取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和其他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上仍然处于落后国家的行列,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经济特区成功建立,大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方面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从农业开始。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颁布的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时以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标志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与此同时,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陆续展开。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开辟,上海浦东新区开发与开放,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崭新局面。我国进行的这一切的改革都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好了准备。在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统称“南巡讲话”。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改革推向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可以说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中国开始正式走向市场经济。
三、我国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
对于经济市场化,不能把它看作是简单的经济现象或是经济问题,它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元素一起互相作用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雎国余、许秋起在《解读经济市场化的三个维度――兼论中国市场秩序完善的内在机理与基本思路》(2007)中就认为经济市场化本质上是经济、法律与社会三种秩序维度相互依赖、整体互动、协同演进的过程。即建立市场经济也需要一些前提。第一,必须承认每一个人的经济利益。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的积极性,防止有意地不积极工作,降低工作效率的情形和心理产生厌倦的情绪的出现。第二,必须实现人人在市场中的平等。不能在市场中实行强买和强卖亦或是凭借特权获取优势,这样一来就容易使公平竞争的机制和价格均衡机制遭到破坏,进而使市场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会导致行政垄断的发生。行政垄断会让市场的作用不能够充分得到实现或是只能实现很小的作用,最终市场将失去其自身的活力。因此,只有消灭了特权,才可能实现人人在市场中的平等。第三,鼓励发挥主体的创造性。也就是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市场制度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第四,制定法律、法规,以法治理。法律、法规的制定不会朝令夕改,使得人人都要遵守既定的规则,能够履行自己诺言而获取他人的信任。
尽管目前的中国的经济依旧是政府主导的经济,但在经济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如何使制度市场化。不能政府先制定制度,然后按此制度进行生产,然后再根据政府的要求进行分配,这就会产生许多只是根据政府需求而不是市场需求的大量无用之产品。所以符合中国的国情的经济制度应该让在市场中的参与者来创造和选择,政府只需对符合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好的经济制度进行认可即可,这样简单、可行,也会发挥市场的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一些社会影响也随之产生。一些人会在市场中变得富有,另一些人就会失去立足之地。因为市场经济的缺点就是,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悬殊导致贫富差距。所以市场经济会使富裕和贫困共存。因此,消除贫富差距的办法就是要发展生产,但是不能限制市场经济而是发展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雎国余,许秋起.解读经济市场化的三个维度――兼论中国市场秩序完善的内在机理与基本思路.经济学家.2007(6).
[2][北欧]伊萨克森,汉米尔顿和吉尔法松.理解市场经济.英国牛津大学.1992.
[3][波兰]兰格.论社会主义理论.1936.
[4]陈宗胜,吴浙,谢思全.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我国对经济与政治论文篇二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大幅增加农业和农用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进行了大批农业和支农工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尽管如此,这种增加仍然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相对其他产业的投入,农业投入还是较为薄弱。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得到一定的增加,但农业的比较利益相对偏低,农户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这将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
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就提出了“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十五大报告确立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理念。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比现在和以前,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目标已经有过去的“解决温饱”转向现在的“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很多的支农政策和惠农政策,保证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并且呈多元化格局,他们利用勤劳的双手在各个行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农民收入已经由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单一模式向现在的多元化转变。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2006年取消农业税,这些都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减轻,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国家在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同时,也在紧抓农业发展,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制定了许多政策,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将农民从单一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的心也宽了,热情也高了。
近些年,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在逐渐普及,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还兴起了很多农业科技园区,出现了农业产业化、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经营。粮食的产量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喜人的局面,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了。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落后。
虽然在一些农村以及出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但是还有相当多的农村地区是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传统农业,农业生产一般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第二、第三产业都不发达。资源开发、利用率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资源浪费,资源优势无法变成经济优势。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地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绝大部分的乡镇企业都纯在规模小、融资难、经营模式落后的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对外开放度低。技术人才和外部资金难以进入,农村市场也不能与外部市场很好的对接。
(二)农业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农业投入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占比重波动较大且有下降趋势。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农业投入的总量有增加,但是这种增加仍然不能很好的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其他产业的投入相比就会显得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滞后。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只有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才会吸引人才和投资。
(三)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危机凸显,
由于我国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口数量多,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我国农业发展走过多地消耗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环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地矛盾也不断呈现出来。同时我国还存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在很多地区水资源污染严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低。占全世界的3%,人均森林资源只有全世界世界平均水平的15%左右。由于森林的覆盖率低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因素,对我国我国农业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城乡二元结构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
城乡二元结构,从生产力、技术、就业等各个方面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很难一下子扭转过来,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对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与农产品深加工。
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支持,增加成品、半成品的供给。例如果酱和罐头等类型加工型食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扶持乡镇企业建设。建立新型产业体系。同时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三农”的第三产业。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业,发展发展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发展农村经济。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有效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国家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生产要素投入。这些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还要加大对农村财政方面的支持,加大资金要素的投入,引导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好了,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发展自然就提高了速度。
(三)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
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节约利用资源,提倡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清洁化和产业间协调发展。同时要加强水利农田基本建设,解决洪涝、干旱和水污染的问题,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逐步推进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教育制度。积极调整城乡关系,打破城乡界限,取消就业上的一些不公平的限制,消除政策上的歧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村劳动力就业更加顺畅。建立城乡统一的培训体系,把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失业人员按照统一标准培训,逐步推进城乡社保一体化。
我们相信,在新时代里,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有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一定越来越好,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看了我国对经济与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经济与政治论文
3.关于经济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