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政工论文 > 关于青春的政治论文

关于青春的政治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关于青春的政治论文

  “青春”是每个人生命的必经阶段。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春的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青春的政治论文篇一

  逃逸的青春

  摘 要:莫迪亚诺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法国文坛“最年轻、最具特色、最有才华”的作家。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神秘”的年轻人,有着引人猜想的身世和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在小说《多拉・布吕苔》和《青春咖啡馆》中,主人公都有在少女时代屡次“出走”的经历,而主人公“逃离”的轨迹构建出了莫迪亚诺心目中的巴黎。

  关键词:莫迪亚诺 青春 逃离 巴黎

  一、引言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被称作是一位“神秘”的作家,他的“神秘”在于他不仅年纪轻轻就在20世纪法国文坛崭露头角,被誉为当代最具特色、最具才华的作家;他的“神秘”还在于他小说中神秘的主人公及他们神秘的人生轨迹。在读莫迪亚诺作品的过程中,读者都会对主人公产生同样的疑问:他是谁?他经历过怎样的生活?他有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在逃避什么?

  在莫迪亚诺的小说《多拉・布吕苔》(Dora Bruder,1997)和《青春咖啡馆》(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2007)中,小说主人公都经历过在少女时代屡次出走的经历,本文的中心便是通过这两部小说探讨莫迪亚诺小说中“逃离”的主题。

  二、神秘的主人公

  莫迪亚诺是一位钟情于“神秘”的作家,他在一次访谈中曾提到:“事情必须保持神秘性,需要搜寻。有许多的社会新闻都是谜一般不可捉摸的。”①如他所言,他在小说《多拉・布吕苔》和《青春咖啡馆》中继续制造神秘气氛,两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分别围绕对多拉・布吕苔和露姬这两名神秘年轻女子的找寻展开。

  对多拉・布吕苔的找寻是由一则登在老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引发的:“寻一小女孩,姓名多拉・布吕苔,15岁,身高1米55,椭圆脸,灰栗色眼睛,身穿灰色运动外套、紫红色羊毛套衫、海蓝色裙子,头戴海蓝色帽子,脚穿栗色运动鞋。如有线索请联系布吕苔夫妇,巴黎奥尔纳诺大街41号。”②看到这则启事后,小说叙述者如私家侦探一般开始了一项调查,试图挖掘出关于多拉的所有资料,重访她的足迹以解释其出走的原因。

  《青春咖啡馆》在开始就提及一名经常出现在巴黎奥黛翁街区的孔岱咖啡馆的被人称作“露姬”的神秘女子。故事围绕着这名22岁年轻女子的失踪展开。四个叙述者悉数登场(巴黎矿业学校的大学生、私人侦探盖世里、露姬本人及露姬的恋人罗兰),他们均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将露姬的短暂人生向读者娓娓道来。而露姬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呢?她是一位优雅美丽的电影明星、富家小姐?抑或只是20世纪60年代巴黎塞纳河畔某咖啡馆里“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的众多漂流者中的一员?作家试图通过四位叙述者为读者拨开层层迷雾。

  莫迪亚诺在小说中对细节的把握是令人称道的,一份旧报纸,一张旧照片,一份旧档案,一张城市交通图都暗示着些许线索――这与他特别崇拜比利时侦探小说家西默农不无关系。莫迪亚诺说过:“我很骄傲自己有一半和西默农是同国人,我觉得自己和他那么相近,像他一样,我喜欢搜集旧报纸、旧档案、城市交通图,这都是为了创作。如同一个演员,我要了解确切的细节,以便进入角色。环境比情节更使我感兴趣,我不喜欢勉强结束一次调查。”③

  如同莫迪亚诺的其他作品一样,《多拉・布吕苔》和《青春咖啡馆》这两部小说一如既往地充满了调查与追踪、回忆与求证,谜一样的主人公将读者的心牢牢抓住,疑云重重使读者急于找出答案。被问及为何一直坚持这样的写作特点,他回答道:“总得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感觉流逝了的时光促使我写作的……与其重新寻找到实物的本身,倒不如重新寻找到这些事情的痕迹。”④正是在寻找这些事情的痕迹的过程中,一个逝去的年代呈现在读者眼前。

  三、逃逸的青春

  在《青春咖啡馆》正文前,莫迪亚诺引用了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的一句话:“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青春本是美好的,但在莫迪亚诺的笔下却和诸如流浪、逃跑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这样的青春无疑会生出绵长的愁绪和伤感。

  多拉为何出走呢?她才15岁,正是二八年华,风华正茂的时候。她失踪的日期大概是1941年12月末,大约四个月后被找回。从第一次出走到被送回家,这期间的四个月发生了什么?她是怎样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夜?她是如何逃避紧张可怕的针对犹太人的大搜捕的呢?

  我仍不知道她是靠什么度日的,她躲在哪里,第一次离家出走的冬天的那几个月和谁在一起……这是她的秘密。⑤

  在多拉・布吕苔的故事中,有很多未解的谜,唯独清晰可见的是故事的时代背景。看到寻人启事后,作者对有关多拉的材料进行层层挖掘,对启事中的奥尔纳诺街展开了调查:39号金狮旅馆,43号奥纳诺电影院入口,不远处Clignancourt酒店附近的一间咖啡馆……到处都印着多拉的影子。在重访多拉足迹的过程中,莫迪亚诺将镜头打回到已消逝的那段岁月――占领时期法国犹太人的命运跃然纸上:不停挣扎、逃避追捕和关押。在多拉的足迹中,莫迪亚诺还找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同样有着犹太血统的父亲也遭受着颠沛流离、担惊受怕、流落他乡的命运。字里行间,父亲和多拉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多拉的出走可以视为人们抵抗命运、追求自由的举动。

  如果多拉・布吕苔的出走是迫于一个特殊的年代,那么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22岁的“露姬”又是为何在15岁时就在警局的档案里被贴上“未成年出走”的标签呢?小说第一位叙述者――一名巴黎矿业学校的大学生说到对露姬的最初印象:“她来孔岱这里,是来避难的,仿佛她想逃避什么东西,想从一个危险中逃脱。”⑥露姬呆在咖啡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宁愿做“无名的哑角,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在照片的说明文字会这么标注‘名字不详’,或者简明扼要地写上‘某某’两个字”。⑦那么,在别人给她起名“露姬”之前,她是谁?她在哪里?她有怎样的身世和经历呢?   第二个叙述者――受露姬丈夫舒罗之托调查失踪的露姬的私人侦探盖世,提到了雅克琳娜・德朗克(露姬的真名)15岁时两次离家出走的经历,值得注意的是多拉第一次出走也是在15岁。露姬在自述中说道:“生活就在我的前面向我招手,我怎么能蜷缩起来把自己隐藏在四面墙壁之间呢?我害怕什么呢?我要去见人。只需要随便进一家咖啡馆就行了。”⑧对露姬来说,孔岱咖啡馆就像是个避难所,可以让她躲过她想要逃避的那种暗无天日的孤独的生活,在那里她可以耐心等待,等待一切好起来。“我把希望寄托在我即将认识的那些人身上,认识他们之后我的孤独将会结束。这个女孩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人,也许她会帮助我远走高飞。”⑨为何要逃走,为何要远走高飞?不是正处锦瑟华年吗?第四个叙述者――露姬的情人罗兰似乎给出了答案。

  她只想逃走,逃到更远的地方。然后,一想到被你抛在身后的那帮家伙会找到你,要跟你算账,你就会时不时地感到惶惶不安。必须隐藏起来,才能躲开那些讹诈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彻底摆脱他们。去那里,去山上的顶峰,或者外海,呼吸自由的空气。⑩

  为了自由,为了摆脱孤独,露姬选择了出走,但并未因此而摆脱孤独。她又重新回归“坚硬线”,选择了结婚,但爱情仍未战胜孤独。于是,她选择了情人,重新出走,却依然孤独,最终她选择了放弃生命。她不断地尝试,但“在每一个地方,露姬都不敢放下她的灵魂,这才是她要不断出走、她永远也找不到自己家、永远也建构不了自己家的原因。”⑾

  四、破碎的青春

  与以往的主人公不同,《多拉・布吕苔》的主人公不再是一个想象中的人物,而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有着犹太血统的女孩。她在15岁时出走,经历了被找回然后再出走,最后在集中营被害。莫迪亚诺在旧报纸上看到了寻找多拉的启事后,联想到自己曾在年少时出走――这促使他在众多犹太人名字中选择了多拉・布吕苔。调查多拉使作者回到父亲的时代,使他重走了一遍父亲当年可能走过的路,重新体验了占领时期法国犹太人的悲惨生活。

  在孔岱咖啡馆,露姬总是带着居伊・德・威尔推荐给她的《消失的地平线》,书中的的世外桃源“shangri-la”――香格里拉或许和露姬所向往的自由之地有相似之处,露姬甚至不需要去那么远,对她来说,夜游就足够了,蒙马特就足够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循规蹈矩,随波逐流。打破“坚硬线”,选择“逃逸线”,追求不一样的人生,需要极大的勇气。选择逃逸的路上或许充满危险,却要勇往直前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对露姬而言,“她唯一抵抗‘坚硬线’的方式就是逃跑,而她唯一抵挡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手中的青春。”⑿青春因为孤独而逃逸,因为逃逸而愈加孤独。露姬在自述说道:

  我感到一阵恐惧,这种恐惧常常在夜里把我攫住,比害怕的感觉要强烈得多――我感觉从今往后要独自一人面对人生,无依无靠,没有人来帮我。无论是我母亲,还是其他人。我真希望他一整个晚上都站在大楼前,为我站岗放哨,不只是这天晚上,还有今后的每一天晚上,就像一个哨兵一样,更确切地说,像个照看我的守护天使。⒀

  15岁开始未成年流浪,15岁就萌发浪迹天涯的念头,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主人公有着大致相似的经历。多拉和露姬的青春是与众不同的,为了自由,她们选择了“逃逸线”,明明知道这是一条充满坎坷的路。莫迪亚诺说:“每个人物都在寻找出口,都想找到最终的一个安定点,就像我们身处在一个不稳定和令人逃避的现实中,时刻感到威胁的存在,这种威胁感是在物的现实和人的现实中交替产生的;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安全出口是不可能存在的。”经历了逃逸的青春,最终多拉和露姬的青春破碎了――多拉和父亲一起被遣送往奥斯威辛集中营,露姬跳窗自杀身亡。在一家烟店,露姬在一张明信片上写道:“再耐心一点,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⒁但事实证明,在残酷的现实中,足够的耐心是远远不够的。多拉和露姬,或被动或主动,都没有耐心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五、结语

  在寻访多拉足迹的过程中,莫迪亚诺找到了很多父亲和自己的影子。多拉对于莫迪亚诺是特别的,她的父亲和作者父亲一样,都有着犹太血统,而她的出走也使作者想到了1960年1月自己在青春期时的一次出走。露姬身世也很特别,出生在二战期间,父亲不详,由母亲抚养。因为母亲在红磨坊做服务员,晚上上班,就一个人待在家里,忍受着孤独和恐惧,这似乎在影射着莫迪亚诺的童年――父亲身份神秘,母亲忙于工作,弟弟不幸早逝,父母关爱的缺失使莫迪亚诺的童年与孤独为伴,一度离家出走,试图切断和周围一切事物的联系。他曾说过:“我12岁到15岁之间,由于父母关系不好,我就经常从家里出逃,放任自流地在巴黎闲荡,我去了许多危险的、我那种年龄的孩子不该去的地方,有些街区一直让我感到恐惧,那种冲击非常强烈,我在这本书中就表达了这种冲击。”⒂

  然而,逃离到底是为了什么?在露姬经常光顾的一家文具书店里,书店老板问过她一句话:“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这无疑是个简单却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不禁自问:“我们找到幸福了吗?”这或许是莫迪亚诺为读者准备的一个开放性命题。对露姬而言,幸福在哪里呢?“咖啡馆?书籍?大街上的游荡?婚姻中?逃跑?她全都试过了,包括毒品和神秘学,可她像其他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最终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⒃而多拉在经历了数次出走之后,最终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在1942年9月18日星期五,她和父亲被遣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走向了一个特殊时代带来的悲剧。

  莫迪亚诺钟情于巴黎,而多拉・布吕苔和露姬逃离的轨迹构建出他心中的巴黎。在两部小说中,巴黎的一条街道、一个咖啡馆、一家旅馆、一间书店、一个地铁站名将现在与回忆连通,我们跟着主人公漫游在这个古老又充满故事的城市。莫迪亚诺说过:“我笔下的巴黎不是一个怀旧的巴黎,而是一个梦中的城市。”(Mon Paris n’est pas un Paris de nostalgie mais un Paris rêvé.)对读者而言,一度青春,往事如烟,青春何尝不是一场梦一样的旅程呢?而每次回忆青春,都是一次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   注释

  ① 洛朗斯・利邦.莫迪亚诺访谈录[J].李照女,译.当代外国文学,2004(04).

  ② 引文为作者译自:Patrick Modiano.Dora Bruder[M]. Paris:Gallimard,1997:7.

  ③ 小禾.“神秘的年轻人”――法国当代作家莫迪亚诺[J].读书,1986(2).

  ④ 洛朗斯・利邦.莫迪亚诺访谈录[J].李照女,译.当代外国文学,2004(04).

  ⑤ 引文为作者译自:Patrick Modiano.Dora Bruder[M]. Paris:Gallimard,1997:144.

  ⑥ 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M].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3.

  ⑦ 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M].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4

  ⑧ 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M].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66.

  ⑨ 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M].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70.

  ⑩ 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M].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04.

  ⑾ 《青春咖啡馆》:逃逸线与柔软线间的青春[N].东方网:文汇报,2010-07-27.

  ⑿ 《青春咖啡馆》:逃逸线与柔软线间的青春[N].东方网:文汇报,2010-07-27.

  ⒀ 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M].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65.

  ⒁ 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M].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76

  ⒂ 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M].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43.

  ⒃ 出自贝尔纳・皮沃(龚古尔奖评委)的评论.

  参考文献

  [1] 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M].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 Patrick Modiano.Dora Bruder[M].Paris:Gallimard,1997.

  [3] 洛朗斯・利邦.莫迪亚诺访谈录[J].李照女,译.当代外国文学,2004(04).

  [4] 小禾.“神秘的年轻人”――法国当代作家莫迪亚诺[J].读书,1986(2).

  [5] 《青春咖啡馆》:逃逸线与柔软线间的青春[N].东方网:文汇报,2010-07-27.

  [6] Timo Obergoker. Ecritures du non-lieu, Topographies d’une impossible quête identitaire:Romain Gary,Patrick Modiano et Georges Perec.Paris et Vienne:Peter Lang,2004.

  [7] Annelise Schulte Norobolt,Perec.Modiano,Raczymow:la génération d’après et la mémoire de la Shoah,Edition Rodopi B.V.,Amsterdam-New York.

  [8] Leclère,Marie-Fran?oise.Il a vingt-deux ans et il méritait le Goncourt.Elle,1969-12-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

  关于青春的政治论文篇二

  青春是一场迷梦

  【摘 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日本青春影像大师岩井俊二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围绕一群青少年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求索,谱写了一曲特殊情境下的青春残酷物语。带有实验性质的视听体验,为影片青春迷茫的主题提供了镜语支撑,作者别具风格。

  【关键词】改编;青春;印象派;莉莉周;以太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20-02

  岩井俊二无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新生代导演中最具先锋性的导演之一,除拍摄电影外,音乐、绘画,文学皆为其所擅长,加上多年从事音乐MV创作的影响,其作品常流露出浪漫主义、唯美、印象主义等特征,并附着意识流、文学化的倾向。尽管岩井俊二在创作中总会有带有先锋实验性质,但其作品细腻的情感表现,唯美的影像体验,依然深受观众喜欢,其中《情书》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岩井热”,足以体现岩井俊二的独特出众。以2004年为分界线,以往作品包括《情书》在内,岩井俊二的创作中不乏有《燕尾蝶》、《花与爱丽丝》、《四月物语》等一系列优秀影片,且大部分影片皆表现青春影像,故岩井俊二在广大年轻群体中倍受推崇,更是成为“文艺青春”的标志。而2001年推出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尽管晦涩难懂,并未达到如《情书》那样的大众认可程度,但却是岩井俊二影片中极具作者风格的一部,也是一次大胆地实验尝试。

  一、文学改编电影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在拍摄前,岩井俊二在自建的网络BBS征集留言对话,通过筛选后收入文学小说《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全书整篇都是论坛式的留言对话形式,他将虚拟的网络世界物理化,将人物身份、时间空间模糊,以菲利亚和青猫网络名称身份作为小说两位主体,通过散乱无逻辑性的对话,交代出现实中的事件,构建出“人物”与“人物”之间微妙的关联与人物特性。《莉》实际上消解了传统叙事中具体时空、事件三位一体的必然要求,以BBS文字的形式,将有效信息自然掩埋在无限盲目的网络语言中,呈现出一种零叙事的假象。将这样一部散乱无章实际却精确细腻地小说搬上荧幕,无疑只有岩井俊二自己能做到。

  影片《莉》讲述在田园城镇背景下,一位压抑迷茫放弃现实的少年学生,寄身与虚拟网络论坛,将信仰寄托在虚幻的音乐当中以寻求慰藉,并在这个精神凌乱的虚拟空间里相互麻痹与陷落,最终却被现实捉弄,以极端的方式终结了一切。

  电影基本承袭了原著文学小说无叙事的风格,保留了部分BBS论坛留言对话的形式,代替部分对话或旁白,交代信息线索,或者用做一种特殊影像体验,映衬影片基调,通过快闪的剪辑并加入键盘声响,产生奇特的视听感受,传递出一种冰冷的现代气息与一闪而逝的印象。影片虽然构建了具体的物理环境,具体的人物身份,但正如上文所说,影片的整个环境正是虚拟世界的视觉化,一个看似开放实际却异常封闭的环境,摒弃了生活气息、社会的存在感,甚至家庭也只是个体的栖居地,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青少年个体的漂流,对存在的质疑,以及精神上的异化。尽管影片在表现形式上与原著文学小说相去甚远,但影片的深层表达却与原著契合。

  二、本体:叙事、影像、音乐

  影片的特殊性还表现在电影语言多重风格的叠加:意识流的叙事,唯美印象主义影像、MV式剪辑,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等等。

  从剧作的角度看,影片表达了青春的残酷与单纯美的统一,但故事却是破碎、随机的,没有故事主线,亦没有情节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更不用说人物的核心欲求。不同于生活流的日常叙事,影片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非生活”,“非常态”的,作者独立创造出一个类似虚幻死寂的青春世界,虽然主体聚焦于几名初中生,但人物的行为思想却与其身份极度不符,完全表现同学之间的欺压、援助交际、偷摸抢砸、暴力恐吓等等骇人事件。其实影片更着重的是通过一系列非正常的事件观察青少年脆弱的心理状态与转变,是一种基于内在逻辑性的变化,比如星野在去过海边旅行之后,见识了生死无常,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之后却性情大变,对曾经的伙伴以近乎残忍的方式任意折磨这一段落。这其中没有激励事件的必然逻辑联系,但若与人物内在本身就深深存在着的虽与现实生活混乱无助的心理相联系,则这样的转变遵循着内在逻辑。

  影片的整体风格带着印象主义的烙印,强调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契合,追求表现人物心理的视觉表现。岩井俊二极其擅长逆光拍摄,通过提高曝光度而使人物面容清晰,使背景过曝,整个人物存在于一片光晕之中,画面极度唯美、干净,造成一种非现实的迷幻,符合青春时期的单纯明净,这是岩井俊二影片的最大特点。电影正是反映了真实的岩井俊二自身的存在,他将自己的青春梦幻投入到电影创作中。[1]在片中多次出现绿麦田和钢琴教室的逆光拍摄,则是特定场景下运用,绿色麦田是雄一幻想中的以太,能感受到精神上的安抚与澄净。大幅度的晃动缭目镜头,除了表现人物迷乱的精神状态和所处不安定的环境之外,在节奏上也与固定静态镜头形成对照。影片的色调同样时暖时冷,表现青春的双面性,残酷与天真。

  作者特意使用印象派音乐巨匠德彪西的音乐贯穿整部影片,不仅与唯美转瞬即逝的印象画面相辅相成,更有意识地将不同的钢琴曲对应不同情境和不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人物性格,德彪西印象派的音乐正符合青春的朦胧美和纯净感。与印象主义影像结合,使影片的视听更为和谐。音乐的功能在此已经不是简单的配合画面来打动观众,在画面被幻化、弱化的时候,音乐甚至站在了画面的前面,为观众塑造出极端单纯敏感却残酷的青春本质,[2]强化了电影本身传达的内在意义―迷梦青春。

  三、青少年个体异化的死亡漂泊

  影片中雄一和星野代表着青少年个体异化的两种极端,在面对无序的现实方面,极度压抑的雄一与极度暴戾的星野形成鲜明对比,但导致其自身异化的原因却来自同一个压抑的现实。而片中津田的自杀与久野的坚强忍耐则代表着女孩在极端环境下寻找出路这两种不同却同样令人心塞难过的方式。在影片中,青少年们毫无目的、不知所措地漂泊在他们所在的世界里,却无人能给予援手,家庭被解构成丧失父权权威的异状,而并未完全转变传统社会身份的母亲依然处于对孩子无法干预的境地,软弱的女教师没勇气踏入青少年的世界中,少年们如同被隔绝在一块封闭的小世界,无法与外界沟通,相互之间也会因年少而缺乏信用,以至于堕落到自己也无法与自己沟通的境况,少年们只能探索自己的方式在这个压抑的世界里寻求一丝解脱,于是就有了片中雄一选择了隐忍,星野寄托于暴力中寻找社会生存的法则,津田选择了“追求自由”而自杀,久野则迈着沉重的步伐继续走下去,却不知道前方到底有无出路。无论是雄一、星野、津田还是久野都曾在精神世界中寻找到同一个寄托,即莉莉周的以太,但这种寄托无法帮助他们寻找到出路,甚至可能是一种精神麻痹与毒药,雄一刺死星野是最好的例证,久野也早早放弃对以太的幻想。

  四、莉莉周与以太

  莉莉周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元素,在影片中是以一种虚无、迷幻、神秘的方式存在,歌声、CD、海报等等,实体却从未出现,在影片中是一种信仰的象征,被认为是最了解以太的人,影片中主要人物都是喜欢听莉莉周的歌的人。而以太,本是现代社会互联网络的名称,在剧中用来代表一种虚幻的概念――光的传播媒介,情感的催化剂。

  影片中,莉莉周和以太被包括主要角色在内的广泛群众所信仰,盲目到每个人都自信地以为听懂。但事实上以太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因过度崇拜而将其神圣化的精神幻觉。在片中的作用便是突出主角们对现实的自我怀疑与绝望,只得将自己沉浸在虚幻中寻求安全感。而影片的最后,却是莉莉周和以太造成了星野和津田的死亡悲剧,而雄一在看见星野便是青猫的时候,这种虚幻的信仰便瞬间崩塌,颇具讽刺意味是,雄一大喊着莉莉周的名字引起现场骚乱,从而趁乱将匕首刺向星野结束了过去的一切。缺失信仰的雄一陷入更深的迷茫,结局雄一在家中及理发的一系列镜头都表明他内心的绝望和想要自杀的不稳定心理状态,但久野的坚强却是使雄一活下去的动因,最终影片以雄一站在从窗外穿透进教室柔美的光束下看着久野弹奏《阿拉格风格曲》结束,以一种反讽上扬的结局,来表达青春之光与希望的传播媒介不是以太而是坚强的内心。“以太”本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交流主要的工具之一,在影片中作为一种被赋予神话的虚无,无疑是一种讽刺,网络会造就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孤立,表面上方便的沟通造成的是实际关系的陌生与无法沟通,也表达出个体化进程所造成的集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信仰的缺失,精神的空洞和无法与现实沟通的孤独感,在自我怀疑与无助中,盲目地寻求精神寄托,不断地沦陷与沉溺的状况。

  参考文献:

  [1]王一波.逆光下的生活:岩井俊二电影的美学特征[J].宁夏大学学报,2010,(1):32

  [2]郭瑾,李玮.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听德彪西音乐[J].电影文学,2010,(15):134

  作者简介:

  陈 鑫(1991-),男,湖北省荆门人,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看了关于青春的政治论文的人还看了:

1.关于青春励志的议论文

2.关于高中生政治小论文

3.青春励志议论文

4.关于青春励志的议论文

5.青春励志大学论文

6.青春励志议论文

215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