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珍珠港的思想政治论文
电影《珍珠港》的故事取材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真实事件,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 珍珠港 的思想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电影珍珠港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一
浅析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原因
摘要: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在于日本领导者认为其实力已经达到巅峰,却也清晰地知道其实力是短暂的。只有在最巅峰的时候发动战争,才能达到其目的。
关键词: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突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最终把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日本在二战中实力达到了它的巅峰,日本的领导者认识到它的实力只是暂时的,只有采取相应的行动,才能阻止它快速的衰落。本文认为,珍珠港事件是该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珍珠港时间前美日军事力量对比
1853年,来自美国的佩里用“黑船”舰队敲开了日本的大门。这让日本政府认识到日本与外国海军发展的巨大差距,日本开始发展近代海军。到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拥有松岛,岩岛,桥立,吉野等军舰28艘,是一支进攻型的舰队。甲午海战争中,日本海军让清政府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在此后长达10年左右的时间里,日本海军进行转型:建立了新型作战舰队,海军炮弹和战术理论给进行了革新。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在对马海战中大败俄国舰队,充分显示了日本海军转型的成功。
1910-1911这两年中,美国飞行员伊利驾驶飞机在巡洋舰上起飞和降落,为航空母舰的诞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到1914年4月,美国海军拥有12架水上飞机。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建设引起了日本的关注,日本在1913年将商船“茗宫”号进行了改装,成为可搭载2架水上飞机的母舰。航空母舰发展的初期已经有了成就,掌握了从飞机上投掷炸弹的技术,进行了在飞机和军舰之间实现无线电通信的实验等等。一战中,航空母舰初露锋芒。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虽然有伊利,但是它没有即使巩固这方面的领先地位。主要是在一战中,美国处于和平状态。所以,一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海军加紧航空母舰的发展。日本则大力发展海军航空兵:1921年,邀请英国海军航空兵军团访日,帮助训练飞行员;向英国购买了200架飞机;聘请国外飞机设计师,协助日本生产了首批国产海军战斗机——三菱10型飞机。同时,日本海军将舰队油船“凤翔号”改建为第一艘航空母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美成为东亚的实际操控者。日美之间的争夺激烈化,两国加紧军备竞赛,希望能够击倒对方,掌握主动权。日美在海军军备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日本海军经费由1917年的8500万美元增至1921年的24500万美元,占日本全部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同时日本海军竭力保持对美国70﹪的比例。美国方面,1919年国会批准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规定最近几年内要建造战列舰十艘,战列巡洋舰六艘。1921年新的三年计划又增造主力舰三艘。按这个计划,已经超过了第一海军强国英国,美国舰队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1921年,美国海军经费由1914年的13600万美元增至43300万美元,美国海军总吨位由1910年的917000多吨增至1274320吨。日美之间的竞争,让太平洋地区处于紧张的态势。
1921华盛顿会议中,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外交手段对日施压,会议上,美英法意日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5:3.5:1.75:1.75,限制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英、美为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为6万吨,条约还限制单阴排水量为2.7万吨。条约生效后,航空母舰的发展基本走上了由战列舰改装为航空母舰和新设计建造两阶段。在改装阶段,日本改装了36500吨位的“赤城”号和29660吨位的“加贺”号。在新设计建造阶段,比较出色的是英国的”皇家方舟”号、美国国的“约克城”号和日本的“苍龙”号。
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和平年代中,各国海军有了一定的发展,拥有了一定量的航空母舰,美国和日本各有六艘。
在日本海军创立之初,它的力量对美国而言不值一提。但是日本海军不断的发展,在一战后与美国的差距减少,追平,在1941年的时候,出现了暂时的对美优势。在美国宣布对日本石油禁运以后,日本派出使团和美国进行谈判,但毫无结果。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这样说:“从现在其,我们将没有用于军事领域的石油。船只将停运。当我想到在太平洋西南部美国防御能力的增强,美国舰队的扩张,在中国为结束的战事等等,我看不到困难的尽头……如果我们任然按兵不动,我担心两三年后我们就将变成一个三等民族。”他的观点反映了日本人普遍的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当局认为,除非日本采取行动,否则会衰退到无助的境地。美国虽然在当时的军事力量稍弱日本一筹,但只是暂时的,只要美国加大海军建设计划,日本的优势会荡然无存。抢先进攻可以在战争的开始就对敌人的舰队实施致命一击。所以,日本决定突袭美国珍珠港。
二、欧洲战场的局势对日本的影响
1939年,纳粹德国突袭波兰,拉开了二战的序幕。英法虽然随后对德宣战,但是却没有采取行动,美国发表《中立宣言》。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几乎横扫了西欧大陆,只剩下英国固守英伦三岛。德国的胜利让日本人坚信德国很快就会胜利,他们应该乘德国还默许日本扩张的时候,抢先巩固日本在大东亚的地位。日本在1940年9月的时候,和德意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它的目的是借助德国在欧洲的胜利优势,称霸东亚。
日本意识到自己如果要称霸东亚,必然和美国有所冲突,为了不使自己腹背受敌,1941年4月,日本和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向苏联发动进攻,苏德战争爆发。国际形势发生了改变,苏联加入了反法西斯的阵营。日本政府认为,苏联忙于对德作战,解除了日本北方的牵制,为南进打开了一道大门,并在7月2日的御前会议上确立了南进为主,北进为附的政策。
欧洲战争是的美国在1941年春季重新部署了它1/4的舰队到大西洋,让自己在太平洋的力量减弱。
三、结束语
以上的一切因素给了日本这样一个信号:现在是他们征服亚洲的最好机会。突袭珍珠港将给美国沉重的一击,阻止美国变的强大,减缓自己衰退的时间,为征服东亚提供时间。
参考文献
[1]黄玉君,张贵洪,关于战争根源的思考——兼评肯尼思·N·华尔兹的《人、国家与战争》,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五期
[2]陈代兴,尚晓昆.论战争起源,军事经济研究,2000-1
[3]吕晓勇,日本近代海防思想与海军近代化,外军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杜小军,长崎传习与日本近代海军的初创,外国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
电影珍珠港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二
珍珠港事件发生原因新探
摘 要:本文从美国、日本、珍珠港这三方面来分析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原因。不但指出美国政府判断失误、情报机构的低效及珍珠港地方当局的松懈为日本发动突袭提供了可能,也指出日本有其突袭珍珠港的必然性及某些重要人士的孤注一掷的赌博心理,更进一步提出了珍珠港自身的战略地位和其在美国军事力量中的分量也是日本突袭珍珠港的重要原因这一新观点。
关键词:珍珠港;美国;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人类的灾难,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灾难中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对战争的进程及结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珍珠港事件无疑就是其中之一。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日本成功地偷袭了美国的太平洋军事基地珍珠港,给驻扎在那里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以毁灭性的打击,美日宣战,太平洋战场全面展开。然而,关于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原因历来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要弄清楚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从那几个方面下手,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有三个重要的方面:美国、日本以及珍珠港,这三方面任何一方面条件不成熟,事件就不会发生。
(一)美国方面
美国政府是认识到了美日战争爆发的可能性的。“从1940年末到1941年上半年,日美双方都已清楚,彼此矛盾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但对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错误的估计,美国政府判断日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美国开战,日本的战略重点在东南亚,即使开战战争首先也是会从东南亚地区开始,因此美国政府对美国在东南亚一带是进行了军事戒备的。“罗斯福继续拖延,以便美国陆、海军有足够的时间加强菲律宾防务,阻止日本南进”。但正是美国政府对局势的认识不够、判断失误为日本敢于突然发动袭击提供了可能性。是想如果美国政府能够建立起严密的防御体系,严阵以待,就算日本有袭击美国的必要性它也不敢轻易地去挑起战争。之所以敢于挑起战争很大原因就是美国的疏忽给他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对战争胜利可能性的认识使他们敢于冒险―试。当然这种判断失误是出于多方面的,有国内孤立主义对领导人的影响,也有美情报机构的原因。美情报来源单一,缺乏印证,虽然大量证据表明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已经破译了日本的情报密码,并大量地截获了日本的重要情报。仅日本外务省与日驻美大使馆之间1941年7月1日到珍珠港事变这一期间的密电被美国破译的就达217份之多。几乎所有重要的电报都搜罗进去了: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馆所发出的军事情报,全被截听和破译。但也正是海量的情报给判断带来了难度。美国缺乏一个高效率的综合情报分析结构,面对大量的情报,真真假假,不能够很快的做出判断。另外美国给日本不断施加的压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陆续地对日实行的禁运,特别是重要战略物资的禁运对日本一个物资缺乏的岛国来说是致命的。1939年12月20日,美国国务院宣布“为了国家利益,目前不再进一步向某些国家提供生产优质航空汽油所必须的实际图、成套设备、制造权和技术资料”。1940年7月2日,罗斯福签署《第2413号公告》,宣布除了有“特别许可证”之外的铝、高强玻璃等46种物品实施禁运,之后罗斯福又签署多个公告,将禁运的物品种类扩大到90多种。再就是珍珠港地方当局也负有很大的责任,在紧张的太平洋局势下竟然麻痹大意,戒备松弛,甚至当日本的飞机飞临头顶了还以为是自己的演习。12月7日,珍珠港内停泊的70多艘各种舰艇只有驱逐舰“海尔蒙“号准各起锭,7点30分,该舰监视兵M・米利干发现大约在五千英尺上空有20至25架飞机,他却误认为是前日参加战斗训练返航的美机。雷达站的荧光屏上发现有飞机时,却误认为是从加利福尼亚主要基地起飞的美国B-17轰炸机而没有发布警告。有证据表明,7日晨一日本潜艇潜入珍珠港被美驱逐舰“瓦尔德”号击沉,但指挥官却没有向上反映。
(二)日本方面
日本方面则是日本过于强调美日战争的必然性,认为美日战争必不可免,美国对日本的禁运对处于战争状态且物资奇缺的日本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在寻求和解的过程中又陷于僵局。另外日本限于当时局势的影响,在放弃侵略所获得的权益和战争之间必须要做一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显然是选择了后者。还有日本的一些重要的领导人起了很大的作用,山本五十六的情况可见一斑。山本曾在美国哈弗大学读书,毕业后被日本政府派驻华盛顿任海军武官,他对美国很熟悉,靖楚地知道日本和美国的差距。正是基于这一点山本曾经极力反对跟美国开战。山本也曾公开预言,与美国开战日本最终将战败。既然日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还要挑起战争呢?主要是日本认为美国的条件是日本无法接受的,美日矛盾无法解决,日美一战在所难免。那么要打就要抢先出击,给美国以沉重打击,尽量大的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来扯平日美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利用美国措手不及的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美国,迫使美国退出战争。这才是在日美军事实力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唯一盼取胜之道。山本阐述道:“在日美战争中,我首先应随行之要领,是在开战之初即对敌主力舰队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这种袭击当达到使美国海军和美国国民一蹶不振的程度,使之志气沮丧。唯有如此,方能占据东亚之要障,立于不败之地,方能建设并维持东亚共荣圈。”
(三)珍珠港
分析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原因则不能不说珍珠港,大多学者在阐述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分析美、分析日,唯独不提珍珠港,那么我认为得出的结论是日美战争爆发的原因,而不是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原因。珍珠港素有“太平洋心脏’l之称,位于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东距美国西海岸2090海里,西距日本3200海里。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战略要地,罗斯福从美国西海岸调美国舰队去珍珠港,而后又使其不再返回美国西海岸而驻留在珍珠港就是为了掣肘日本,使日本在南进的时候有后顾之忧。日本政府制定了南进的战略,那么要南进就必然会同美国发生冲突,战争在所难免,那么日本首先就要解决后顾之忧,避免腹背受敌。另外,日本明白日美的实力差距,那么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至少要先“去掉”这个差距,怎么去掉呢?就是突然袭击,取得完胜。以小的代价来换取大的成果。如果只是以微弱的优势胜利是不符合日本的初衷的。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的军事基地,罗斯福又从美国西海岸调了大量的海军驻扎珍珠港,此时珍珠港的军事力量是非常可观的,正好符合了日本突袭的战略目的。设想如果珍珠港只有美国的少量海军,那么日本断不会花费如此大的功夫去取得微不足道的战果的。
综上所述,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既有美国方面也有日本方面的原因,但珍珠港本身的重要的战略位置和在美国军事力量中的重要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既是美日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但具体来说,其一是荧国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其二是日本在不肯放弃侵略的情况下孤注一掷的做法,其三是珍珠港本身所具备的一些因素使其成为了日本突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绪贻.李存训著.美国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日]实松让.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M].史人译,上海:上海出版社,1980.
[3]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外交文件选译・日本(1931―1941)[M].张伟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