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小学英语教师学术论文
2017年小学英语教师学术论文
小学英语教师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职业,能够照亮学生前进,努力的方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2017年小学英语教师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2017年小学英语教师学术论文篇一
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内部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存在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不清楚应学习哪些知识,提高哪些修养;教师培训工作目标不够明确、内容安排不合理等问题。文章从语言能力、语言学基础理论、二语习得与语言教学法、跨文化交际常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以及师德修养等六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能力构成中,语言能力是基础,师德修养是灵魂。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师发展;基本素养
引言
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提高作为未来公民的学习者的综合素质,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行动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可以说,赢得教师,才能赢得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才能赢得21世纪的教育。
我们常说“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器”又是指什么呢?成为一个称职的中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哪些方面的积累和准备呢?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和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尤其令人担忧。仅从表层来看,教师的学历就普遍不能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当然,学历教育不是短时间就能突击解决的,学历也不一定能直接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发展就越发显出其重要价值。然而,纵观课改以来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其中存在目标不够明确、内容和顺序安排不很合理等问题,某些重要方面经常被忽视而导致效果不够理想。许多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还不是很清楚应该学习哪些知识,提高哪些方面的修养。因此,讨论基本修养的问题对中小学英语的自身发展,对于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都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从语言能力、语言学基础理论、二语习得与语言教学法、跨文化交际常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以及师德修养等方面谈一谈这个问题。虽然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小学英语教师需要的素质还不止这些,这里谈到的几点可以看作是一些最基本的前提。
一、英汉语语言技能修养
首先是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毕业生的要求是至少达到二级,那么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语言水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比这个二级要求再低。也许有人会觉得强调这一点有些多余:小学英语教师怎么可能达不到小学英语毕业要求的水平呢?可是,如果真的拿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逐项考核目前在岗的英语教师,也许结果不一定如想象得那么乐观。从课改以来笔者参加过的一些小学教师培训情况看,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构成中,转岗和兼课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无论从学历水平还是语言能力,恐怕离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语言要求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许多教师的语音很成问题,说和写的能力也普遍需要加强。对于刚刚开始学外语的小学生来说,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尤其是语音语调和对一种外语的基本认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能做好。现在很多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上不去,可能不是“不会教”的问题,而是自身的知识积累就很欠缺,是“没啥可教”的问题。用大家熟悉的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教师的“桶里水不够”,而不是“不会倒”。因此,在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时,对教师进行课标理念、教学法、教学技术等培训的同时,非常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小学英语教师把英语语言水平提高到起码的底线。语言素养非一日之功,教师也应该利用一切机会,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汉语修养也不可忽视。虽然英语教师教的是英语,即使有能力全英语授课,良好的汉语的表达能力也应该是英语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况且,从目前情况看,要求小学英语全英语授课,在多数地区还不现实。
二、普通语言学理论修养
这是更进一步的要求。语言学基本理论的修养可以帮助教师在更大的背景上理解和认识英语语言,增强教学中的自觉性。使教师教学中不但知道该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那么做。当然,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师全面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理论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但至少应该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和对教学有直接帮助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常识。比如语言的本质和属性,语言的发展与变化,世界语言的简单类型分类和亲属分类,语言结构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语言的对比,语言的精确与模糊,语言和言语,语境对言语意义的影响,语用学常识,以及语言的内部结构(包括语音学知识,词汇学知识,语义学知识,句法学知识和语篇结构知识)等。虽然这些知识不属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对这些问题是不是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英语语言和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因此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然而,眼下适合中小学英语教师自修语言学的文献资料很不容易找到,如果能组织编写一些内容通俗、形式简明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读本,对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效果应该会有帮助。
三、跨文化交际知识与文化修养
语言从来就不可能离开文化,离开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往往既不能深入又没效率。教英语当然离不开英语文化。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单靠语音、词汇、语法、句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了解语言形式之外的更丰富的文化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语用意识、文化敏感性是英语教学由“死”到“活”的桥梁。我们知道,任何两种语言中看似对等的东西实际上很少有完全对等的。举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词什么意思,一句话什么时候能说什么时候不能说,对谁能说对谁不能说,这里面都大有讲究。不是英语的brother就是汉语的“弟弟”,英语的Good morning!就是汉语的“早上好!”。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并且在教学中时时向学生渗透这种意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语课堂教学更有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也需要特别指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不仅包括英美文化,更应该包括中国的文化, 无论从教师的自身修养,还是从英语教学的需要来说,基本的中国文化修养都是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必修课。
四、二语习得与教学法修养
如果说前面的三点主要是帮助中小学英语教师把握英语教学“教什么”的问题,那么第二语言习得知识和教学法修养则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怎么教更好”的问题。要成为一个比较合格的英语教师,除了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之外,教师还需要了解熟悉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了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些外语教学法流派,包括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句法结构教学的常用方法以及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常用技巧。要了解这些教学流派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当时特定的语言教学需要,这样便于理解把握各种语言教学流派的长处和局限性。在吸收借鉴的时候也更有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再结合教学实践,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形成一些有效的教学技巧。有了这些理论指导,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时就会有更多的根据,安排教学步骤设计教学活动时也会更灵活多样。
需要注意的是,二语习得理论和目前常提到的教学法如听说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法等,多数都是从西方引介到国内英语教学中来的,这就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和本土化的问题。实际上,根本不会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法”或者什么“外语教学的最优模式”。无论什么教学法都会有它的适用环境和对象,也都会有其局限性。对于教学法理论,特别是国外的理论,要学习要引进,更要思考要辨别。谈到教学法的改进,人们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赶时髦”的怪圈,比如认为新的教学法就是先进的,就是好的;认为传统的就是过时的,就是落后的。这是一种很不理性的认识。理性的态度应该是在了解熟悉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当地的教学实际,包括教师本身的条件、教学环境、课时、教材、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求等,对各种方法进行筛选和合理吸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不断调整,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和风格。
五、教育学与心理学修养
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一厢情愿地安排和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要达成教学目标,教师的努力最终还必须通过学生来实现,只有学生“爱学”又“会学”,教师的“教”才有效。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等于掌握了一种与学生沟通的有效工具。比如要让学生“爱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多个侧面入手,让学生喜欢英语老师、激发动机和内驱力、引起注意、培养和保持兴趣、正确运用批评与表扬、保护学生自尊心、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等等。再如,要解决让学生“会学”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合理分配注意、利用遗忘规律安排复习、形象思维的运用、多感官的刺激等等。这些都依赖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语言心理学的知识。比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包括记忆、注意、兴趣、爱好、动机水平、意志品质、创新能力、伙伴关系、个性特征与家长的关系等。这些又是指导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重要根据。比如小学语音教学中教不教音标,什么时候以怎么样的方式教,什么时候开始要求写,语法讲不讲,讲到什么程度等等具体问题,都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依据。
教育学心理学素养不仅在微观的技术层面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支持,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有深层的影响。它实际上是上面所谈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理论基础,帮助解决“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另外,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书之外同样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修养,恐怕很难胜任这一工作。而且,这一修养也有利于教师更客观地了解自己,提高反思能力,有利于“教学相长”和教师自身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六、人格魅力与师德修养
以上谈了教师的“能教”和“会教”的问题,最后谈“德”的问题。“德者,才之帅也”,没有师德,教师的“能教”和“会教”之“才”便没有了“帅”,教师的其他修养也就因此失去了灵魂。教师劳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对被教育者施加的任何影响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某种情感因素,师生的交流是灵魂与灵魂的交流,“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教师的劳动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自然的,不易察觉的。教师的品德和智慧、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师德修养是所有修养的第一前提,在各个层次的教师培训中都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目前的教师培训重视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多,对师德修养似乎有所忽视。对此也曾有人疾呼:教师培训所注重的不应该是一招一式,不应该是教学的技能、教学的模式,而主要应该是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信念、教育的境界、教育的追求,是不断地去唤醒、激活和弘扬存在与每个教师心中的“教育智慧”。
师德修养的内涵丰富而深远,难以简单地言说,这里只举其一二。(1)高尚的品德。没有崇高的品德就不可能有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即使专业知识和能力很高,也不足成为优秀教师。健康的身心,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师品德的基础。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各种心理问题的比例之大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1]。这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对教师和教育事业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自觉地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2)永恒的爱心。“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关爱每个学生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是,实际教学实践中,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遵循这一原则并不容易。“赏识教育”和“理解教育”引起的巨大反响,正能说明社会对爱的教育的企盼。(3)严谨与敬业。学生对教师不是“听其言而信其道”而是“观其行而亲其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严谨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只有敬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学生。(4)开放的心态与创新的意识。知识和信息时代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发展。脑筋僵化、知识陈旧的教师不可能抓住学生的心。“教学相长”不是教师被学生的需要逼着学习,而是教师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每个教师的要求。
六个方面虽然是分开来陈说的,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阶段性地学习和训练。但实际上它们在教学实践中起作用的时候是综合在一起的,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六个方面都很重要,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而师德是其他所有修养的灵魂。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与语文数学教师相比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更急需提高,诸如英语师范教育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培养模式的优化,在岗英语教师培训的内容形式和保障机制,简洁而针对性强的教师培训资源的开发等等问题,还需要更细致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在岗教师积极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就可能成为及时的补偿。
注释:
[1] 以华东师大对上海市教师职业道德调查为例,在对待自己的工作上,“只求过得去”的人大约占35.77%;“懒散马虎、敷衍塞责”的人约占10.34%;约有21.83%的教师以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利益来看待领导的工作安排;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10.25%的教师勇敢地承认自己“歧视学生,冷落学生”;含糊些的“不冷落但是不给予特别帮助的”占到49.81%;另有24.26%的教师承认自己“对学生生活漠不关心”(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建设与一流城市相配的一流教育战略研究”子课题研究报告)。又如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的心理检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比例高达50%!而一般人群中心理障碍的比率只有的20%左右(李小伟:老师您哪来这么大的“火”,《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21日)
参考文献:
[1] 梁中贤. 美国外语教师发展的新趋势[J].外语界,2004,(6).
[2] 彭静. 着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国外应用语言学者论外语教师的发展及其启示[J]. 中国教育学刊,2004,(4).
[3] 贾爱武. 外语教师的专业地位及其专业发展内涵[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4).
[4] 韩刚. 英语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目标[J]. 教师教育研究,2005,(3).
[5] 解学花. 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构成与发展[J]. 教育与职业,2006,(14).
[6] 马立. 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J]. 中小学英语教育,2006,(1).
[7] 袁昌寰. 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适应英语课程改革[J].中小学英语教育,2006,(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2017年小学英语教师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