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术论文范文
外科是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表现,小编整理了外科学术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外科学术论文范文篇一
肠瘘外科治疗
【摘要】肠瘘是指肠与其他器官,或肠与腹腔、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目的 讨论肠瘘外科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发生瘘以后尤其是高流量的瘘,病人可以迅速出现内稳态失衡,应根据肠液的流失量及时从静脉补给适量的液体与电解质,必要时采用腔静脉置管输液。给予生长抑素可明显地减少消化液分泌,有助于维持内稳态平衡。当发现有肠瘘时,即应设法引流外溢的肠液,简单的方法是扩大腹壁瘘口放置有效的引流,必要时需剖腹冲洗吸尽腹腔内肠液、放置有效的引流。
【关键词】肠瘘 外科 治疗
肠瘘是指肠与其他器官,或肠与腹腔、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肠瘘有外瘘和内瘘之分。肠瘘穿破腹壁与外界相通者称为外瘘,如小肠瘘、结肠瘘;与其他空腔脏器相通,肠内容物不流出腹壁外者称内瘘,如胆囊十二指肠瘘、胃结肠瘘、肠膀胱瘘等。内瘘的症状与治疗根据所穿通的不同空腔脏器而异。肠外瘘主要是手术后并发症,也可继发于创伤、炎症、感染等。肠瘘一旦发生后,将会产生一系列与原发疾病无直接联系的病理生理改变,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并发症使机体遭受的损害远较原有疾病为重,所以病情更为复杂,治疗更为困难。
临床表现
肠外瘘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壁有1个或多个瘘口,有肠液、胆汁、气体或食物排出。手术后肠外瘘可于术后3~5天出现症状,先有腹痛、腹胀及体温升高,继而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征象或腹内脓肿。术后1周左右,脓肿向切口或引流口穿破,创口内即可见脓液、消化液和气体溢出。较小的肠外瘘可仅表现为经久不愈的感染性窦道。严重的肠外瘘可直接在创面观察到破裂的肠管和外翻的肠黏膜,即唇状瘘;或虽不能直接见到肠管,但有大量肠内容物流出,称管状瘘。由于瘘口流出液对组织的消化和腐蚀,再加上感染的存在,可引起瘘口部位皮肤糜烂或出血。
肠外瘘发生后,由于大量消化液的丢失,病人可出现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代谢失衡。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解代谢加强,可出现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严重且病程长者,由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及大量含氮物质从瘘口丢失,病人可表现为体重明显下降、皮下脂肪消失、骨骼肌萎缩。
在肠外瘘 发展期,可出现肠袢间脓肿、膈下脓肿或瘘口周围脓肿,由于这些感染常较隐蔽,且其发热、血象升高、腹部胀痛等常被原发病或手术的创伤所掩盖,因此,很难在早期作出诊断及有效的引流。严重者可表现为脓毒血症,若病情得不到控制,就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 有肠液从引流物或创口中流出时,肠瘘的诊断即可确立。但是,当瘘口较小时,临床表现为创口持久不愈,或是愈后又破溃,或是出现感染症状,而创口仅有肉芽组织不健康与脓性分泌物增多,此时需进行辅助检查。
2.口服染料或炭末检查 口服美蓝或炭末后,定时观察创口,记录美蓝或炭末的排出量及排出时间。根据排出量的多少,可初步估计瘘口大小;根据排出时间,可粗略判断瘘的部位。此检查适用于肠瘘形成初期。
3.瘘管造影 将稀释后的造影剂通过插入瘘口的导管或直接用注射器注入瘘道内,摄片显示有关结构。此检查适用于瘘道已经形成的病例,有助于明确瘘的部位、大小、瘘管的长短、走行及脓腔范围,同时还可了解与肠瘘相关的部分肠袢情况。
4.胃肠道钡剂造影 依不同的病情选用全消化道钡剂造影、钡灌肠或同时结合瘘管造影,以了解全消化道的情况,判断瘘所在的位置,特别是瘘远端肠袢有无梗阻。
5.腹部CT、B超检查 可帮助发现深部脓肿、积液或占位,对持续高热、疑有腹内脓肿者可行此检查。 治疗方案及原则
1.纠正内稳态失衡 发生瘘以后尤其是高流量的瘘,病人可以迅速出现内稳态失衡,应根据肠液的流失量及时从静脉补给适量的液体与电解质,必要时采用腔静脉置管输液。给予生长抑素可明显地减少消化液分泌,有助于维持内稳态平衡。
2.控制感染 目前感染已成为肠瘘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肠瘘病人感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肠液溢漏至腹腔,在早期未能得到有效的引流,以至有些病人肠瘘本身造成的机体损害并不严重,而腹腔感染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却十分显著,感染与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当发现有肠瘘时,即应设法引流外溢的肠液,简单的方法是扩大腹壁瘘口放置有效的引流,必要时需剖腹冲洗吸尽腹腔内肠液、放置有效的引流。由于肠瘘病人的腹腔引流液中含有多量纤维素和组织碎屑,可堵塞引流管腔,在双套管旁附加注水管持续滴入灌洗液,即构成了三腔管引流,可较长期有效地保持引流作用,减轻肠液对瘘和周围组织的腐蚀作用,使感染炎症迅速消退,促进瘘口自愈。
3.营养支持 20世纪70年代以前,营养不良是肠瘘病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70年以后,营养支持方法有了很大的 发展,肠瘘病人的营养支持基本得到了解决。肠瘘病人营养消耗量大。多数病人需肠外与肠内营养分阶段应用,或是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同时应用。高流量、复杂的肠瘘通常经过肠外营养→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的支持过程,也就是在早期应用肠外营养,待瘘被控制以后设法改用肠内营养,在施行确定性手术前、后再给予肠外营养。在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进一步减少肠瘘流量,促进瘘口自愈,缩短住院日,已成为肠瘘治疗的新方法而引起重视。
4.手术治疗 肠瘘的手术可分为辅助性手术与确定性手术。剖腹探查、引流、肠造口等辅助性治疗手术,可根据病情需要随时施行。为消除肠瘘而施行的修补、切除吻合等确定性手术,一般在瘘发生后3~6个月施行,手术时机取决于腹腔感染的控制与病人营养状况的改善。常用的手术有:
(1)肠瘘局部肠袢切除吻合;
(2)肠管部分切除吻合;
(3)带蒂肠浆肌层片覆盖修补。
肠瘘手术中常需作广泛的肠袢剥离,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性极大,肠排列固定的方法可预防术后肠梗阻的发生。肠管外系膜缝合排列固定的方法不很适合,肠管转折处易形成锐角而发生梗阻,从阑尾残端或盲肠造口逆行插入排列管作内排列固定的效果较好。此外,肠瘘病人曾有过感染的腹腔在手术时常有污染,术后感染可能复发蔓延。因此,手术结束时应以大量等渗盐水清洗腹腔,术后加强腹腔引流,这也是保证肠瘘确定性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黄洁夫.腹部外 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85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外科学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