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的学术论文(2)
化学教学的学术论文篇二
认真研读化学课标 整合化学教学内容
要较好地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认真研读课标,深刻理解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作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研究领会各模块的功能
要研究领会各模块的功能,如设置的两个必修课程模块,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的六个选修课程模块,则更好地实现了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二、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
教师应充分研究课标的“内容标准”,注意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研究好必修和选修的衔接,在必修阶段控制好教学深广度的同时,研究好必修和选修的相关衔接点,这样有利于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1. 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要提高衔接意识,找出初高中知识点、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衔接点。如当讲到离子和酸碱部分时,学生表现出茫然和困惑的表情,为此,我马上联系了初中同事,才得知初中新教材中酸、碱分别定义为“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和“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而不再介绍离子。因此,我就着手调节教学安排,加强离子概念的衔接和相应的练习,再引出酸碱的高中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以及“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并为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学习打下基础,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新教材的体系和内容。高中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学安排中做相应调整。如初中的复分解反应条件为:要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而到了高中,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改为:要有气体、沉淀和弱电解质生成。但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无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为什么能进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最终可以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反应朝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 研究课标中必修和选修的“内容要求”,进行必修和选修的衔接。认清必修和选修的内容体系,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课标中对化学反应速率在必修2的内容要求是只需要“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而我们一贯认为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需要重点讲解的“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一般规律”是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这就确定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只需要认识化学反应速率,通过实验和事例来认识温度、固体的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溶液的浓度和催化剂等都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整合课堂教学,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必修与选修的衔接问题是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三、把握化学以实验为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准确把握“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学科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已学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探索、创新以及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同时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在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所蕴涵的价值,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如上述必修2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对如何“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在课标“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指出的“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是符合学生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的,课堂上用“镁条与不同浓度盐酸的反应”来探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选用镁条和不同浓度的盐酸间的反应速率差别为探究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直观”。但作为一个探究性实验,所限定的因素必须严格确定,只着眼于盐酸浓度是不够的,最好能够在镁条消耗完毕之前,保持盐酸浓度基本不变和温度基本恒定。所以,前者可以通过加大盐酸的用量来达到,后者可以用水浴,而且要尽量少用些镁。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才可以使得结论的不确定性更少些,积累设计实验的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落到实处。
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还很多,如学生差异、学生学习状态的调节和师生互动的心理调节等,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只要在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中做有心人,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看了“化学教学的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化学教学学术论文
2.中学化学学术论文
3.化学专业学术论文
4.化学学术论文范文
5.化学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