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术论文(2)
社会学术论文
社会学术论文篇二
现代社会文化的两重维度探讨
摘 要:现代社会文化有两重维度,一是对竞争的渴望,二是对逍遥的期盼,而这两个维度都发生了异化,使得个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逐渐缩小,泯灭于社会洪流之中。
关键词: 竞争;逍遥;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7-0225-02
现代社会是极其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我们的生活每天面对的种种疑难问题,更隐含在支配社会的一些框架里面。现代社会的市民,可以说是一群深思熟虑的被蒙蔽者,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圆熟老道的社会应变能力,但他们是否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否能撇开社会层面的种种帷幕和障壁看到自己的处境呢?我们身处的境况同十九、二十世纪远远不同,这种不同并不是反差意义上的对抗,而是发展了的意义上的纵深。在我们的脑中,纠缠着作为统治力量的大众文化以及作为传统信念的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无处不在,令人痛心的随着时代往前走。我们这个社会有着两个基本信条,也许这不是很久远的事,恰恰是当今所理所应当坚守的阵地,似乎是生存的双重慰藉。我们默默地认为:一,人有自己的自由,可以通过一种逍遥寻求自己的快乐以暂时逃避社会压力;二,竞争与淘汰是当今社会每一人的核心存在方式,我们应该仰慕成功者,追随他们成功的步伐,而同时作为一群有良心的人必须给予失败者以同情和安慰。
以上的两个基本信条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构成基础,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表述: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两种大众文化,一者宣扬竞争,一者必须照顾作为社会大多数人——未取得成功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和非竞争状态下的个人需求。这两个信条表面看起来无疑是极其合理并且充斥着历史的进步感和人类的关怀感。但是,我们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历史博物馆中封藏的两个永恒珍品,可以让我们赏心悦目,品味赏玩。相反的,它们却是变质的奶酪,被当今社会甜美地品尝着,忘却了其中隐含着的毒素。
睿智的读者自然从两种基本的宣泄方式看出相应的选择人群,但是潜在的威胁告诉我们,我们迷茫在竞争中的心灵已经看不到真正的逍遥与安慰。首先,逍遥已经变异了。作为逍遥的典范,无疑首推魏晋玄士,但如竹林七贤。他们面对现实的黑暗与挫折,在玄学之中抒发己志,通过注疏《老子》、《庄子》、《周易》等书表达一种摆脱名教的自我逍遥,把自我志向寄托于老庄思想从而获得超越现实的追求。这种逍遥首先表现为万物与我平等,体会到万物之间的自生自为关系,不僭越不妄为,守份内之事而达到共生的和谐状态。在消解了个人的欲利之心以后,真正体会到为人的本质与地位。现代人在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下被迫下转向自然的怀抱,只不过是在一种消除现象的意义上利用自然,好比闭上双眼就可以忘掉眼前烦恼一样,恰恰所有的困扰在离开自然的那一分钟又接踵而来。这样一来,无论多美丽的自然都会越发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它从未在一种真正的积极的意义上被我们感受过,而只是作为“不见泰山的一片障目之叶”。一个哲学家说过,在街边听汽车鸣笛和在剧院听音乐会的根本差别乃是在于,声音不是作为一种表现汽车奔驰过来的工具,而是表达它自身的旋律。所以如果我们像阅读办公桌上的文件一样阅读风景,任它像幻灯片一样刷刷跳过,或者在照片里面张张切换,那么我们就会像忘却生活琐屑一样遗忘风景,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的旅游如此之繁盛,而又如此之同质化。旅游的一般模式就是车上睡觉,下车拍照,最后购买纪念品。无论多么美丽的风景,在很多人看来关键是要用相机或摄影机去把它们占有,在它们的面前刻上自己的伟岸或窈窕身影。通过这种形式的占有似乎我们已经完成了旅游,已经到了天涯海角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作为消除我们内心紧张与忧虑的手段,自然作为一种可见的现象无疑褪色很多,可被亲眼看到的与从相片视频中感受到的并没有太大区别,而就解放的意义来看,我们最多只是在镜子面前观察着穿着不同衣服的我们,幻想着与平时不同的衣着色彩,而并没有在心中获得丰富的色彩,从而通过生活表现出来自己的丰富。
也许我们一直都在关心的是我们与那些在某时某刻呈现的风景有什么样的关系,却没有思考过那些作为整体且拥有自己历史的风景到底希望在和我们的邂逅中给予什么样的东西。现代的我们相信眼见为实,相信摆在眼前实实在在的东西,而这样一种想法的最大危险就是我们只能看到作为一个整体东西的一面,而看不到整体之中贯穿着的那种精神与特质,就很容易失去或误解那纷繁刹那所意欲表达的东西。我们与自然的交往,并不能理解为去看到某一个风景如画的画面,而是要把人生与自然之道相结合。人与自然本来就是共存在这个世界中,古人会通过自然现象讲述人生道理,会通过山水画传达人生意境,也会借助河山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情感。一句话概括之,我们与自然的联系关键在于:自然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活在自然之内,而使得这种相互理解得以可能就是“自然”之精神。自然之为自然,乃在于万物懂得守在其位,不僭越不妄为,这样就能与它者保持和谐。自然的规定性并不来自于外界,而是自己,是自己充分表达自己、完善自己,不侵扰它者,而可以顺本性而为的境界。我们经常消极的谈论“自然”与“逍遥”,乃是由于它们完全外在于我们,我们心中并没有去契合、体悟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却又是一个人真正发现自己、展现自己的必要。也许你觉得自己成功,但自己的心情不轻松;也许你觉得你辛苦,并且辛苦得不值得;也许你觉得你努力成为的那种人并不是自己敬佩与喜欢的人。一切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恢复身旁的这位挚友——自然的角色。所以且让我们从这一刻,打开自己的心境,把自己的眼光望回自己,而不是紧盯社会为自己谋划的一个个事业里程碑与角色定位牌。当然我们并不是要远离社会生活,从而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而是在社会生活之外,一旦回到自己的空间之中,也要有一种方法描绘真实的自己,享受自己真实的空间,而这种自我定位与自我品味,需要“自然”之精神作为保障,否则我们只用竞争的态度,只用社会的评判尺度,丝毫感受不到自己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欣赏的东西。
第二个信条以一种大众文化方式广泛的出现在社会中。人们坚信不移竞争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更热衷于这种竞争作为一种娱乐供人赏玩。选秀节目就是这种将血泪的辛酸当做娱乐笑料的最好写照,更进一步的,在那里已经没有艰苦的竞争,只有娱乐。在商业运作下,眼泪似乎只是博取安慰的手段,安慰又更显得是和眼泪在唱双簧。整个社会懂得必须让这种竞争看起来不是那么残酷又能引人发笑,失败者更懂得必须让眼泪处在不是那么虚假却又能显示自己徘徊在大度与嫉妒之间。一唱一和,人们已经误把残酷的竞争还原为娱乐的莞尔与哭泣,更忘却了一种情感被操控下的悲哀。收视率成为一切指标,合理性已经不算什么。在第一个信条中人们已
经错误的绘画出自己的希望,而在第二个信条中社会又为个人构架了一个真实的谎言集。看上去我们仿佛刚刚有那么一点逼近悬崖,但事实上我们已经毫无警惕的陷入深渊。我们甚至连找一个真实的自己都不能找到,因为社会没有一种让我们找到自己或者表达自己的空间与工具,在这两个信条中我们被蒙蔽,被迷惑,渴望着出路却走错了道路。
也许还能说的更多,但也许上面所说的并不能有任何触动。当马克思曾经为报纸审查条令奋笔疾书时,我们又何尝不能再度呐喊,“社会赞美鲜花的芬芳,赞美美酒的醇香,赞美少女的婀娜多姿,但是为什么偏偏在他们的赞美下,只允许太阳发出一种色彩,那就是集体的色彩”?
一个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间,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在一个人的时候保持一些距离,只有距离才能产生角度,只有角度才能产生批判,而批判使得自我与他人能真正有意义地区分开来。作为个人的空间,与作为社会人的空间,在生活中是应该有区别的可能的,而这种区别也许凭借社会倡导的各种方法都不能给予,只有自己亲手才能创造,只有自己用心才能开辟,也许我们应该时常回想克尔凯郭尔墓志铭上的话,“我,一个个人”。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古代哲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余源陪,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看了“社会学术论文”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