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第28届学术论文(2)
法院第28届学术论文
法院第28届学术论文篇二
法律、道德、文化
【摘要】本文从几个关键词引发的思考出发,分析了文化、道德、法律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指出了当前要引起重视的文化缺失、道德滑坡和执法不严等问题,提出要在社会管理中切实发挥法律、道德、文化三者的功效,实现三弦合璧,共谱和谐曲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文化;道德;法律;社会管理
一、几个关键词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一: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依然喧嚣闹腾,“新鲜事物”亦层出不穷。先是“iPhone”、“iPad”等各种高仿真、精美、时髦的工艺祭品,接着是叫价16888元的纸扎“海上别墅”祭品,而后是哭10分钟要300元、最高报价达两万元的“代客祭祀”的叫卖服务……让人不禁又一次感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只是,还有人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吗?还有人记得清明节承载的内涵和意义吗?
关键词二:车展。两年一度的北京国际车展正在京城如火如荼的举行,热点话题本来毫无疑问应该是汽车,然而,本届车展赚足媒体和网民眼球的却是车展上的美女车模,以至于“国际硅胶展”一夜之间成为网络流行词。4月26日,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以“少数车模衣着过分暴露,并引起个别非参展人员借机在现场以低俗形式进行个人炒作,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为由责令主办方整改。
关键词三:亲情。2005年10-12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率调研组普查全国农村孝道现状。通过对32个省市10401人的调查,结果显示:53%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调查组拟定了老有所养现状调查问卷,涉及10大项55小项。统计结果显示:孝占18%,一般52%,不孝占30%。被调查者自养占78%,儿女供养占22%。调查组总结“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房最小的是老人……家里冰锅冷灶,有电不使,有电视不开,不烧煤……”。这些得不到物质赡养的老人,更难得到精神赡养。调研者感叹:过去孝道写在心上,如今孝道写在纸上。
上述现象引起的思考:以上几个话题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容我们细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企业文化的形成及提升、孝文化在现时代的缺失,以及我们还不足够具有的对生命的爱惜、敬畏、尊重和善待……不仅仅是体现在以上的话题当中,也无不例外的充盈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那么,我们所说的文化到底是什么?要让我们的生活少一点失望多一丝欣慰,文化应承担怎样的角色?怎样定位在社会生活与社会管理中文化与法律、道德的关系?我们要怎样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法治国家?
二、认知社会管理的三根弦
1、本文讨论的文化是什么
“文”,最初的字型是上下重叠的两个“×”,有点像“交”字,应当是在物体上做个记号,以表示某个物件是属于某人生产、使用或者所有。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明代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中有“斑文小鱼”的说法。可见“文”的最初意义应当是“纹”。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原始部落人在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产品上刻制的符号越来越复杂。一方面继续用刻划创造花纹符号来标志明确生产工具、生产资料是属于某人生产、使用或者拥有,以取得他人对其生产、使用或拥有权利的尊重而神圣不受侵犯,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物件、产品上的装饰图纹;另一方面刻制创造的花纹符号就逐渐发展成为文字,如甲骨文。到了秦代 “文”已成为独体字,泛指文字。“化”,古字为“匕(匕首的匕)”,会意字。甲骨文上从二人,像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汉代许慎的《说文》称“匕,变也”。 可见,“化”的最初意义应当是变化。
从上可见,“文”与“化”结合成为“文化”一词,应当是指人类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文明成果的过程。一个原始形状的物体,经过“文”之后,则变成了权属明确、形状性质改变的物体。人们“文”一个物体,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有计划、有步骤、有预想目的地进行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们“文”了一个物体之后,又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由此一步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人的头脑中积累越来越多,并相互传授学习,代代相传。人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就会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对自然、社会和对自己生存发展的主观看法,这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类这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观念性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文化。正是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的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人的头脑中越来越多地积累,所以,人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这一角度,我们将文化区分为广义与狭义之说: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狭义的文化,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本文中从其狭义角度入手,探讨其与法律、道德在社会管理中各自的角色定位。
2、三弦定音
孔子在《论语・为政第二》篇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非常直白的表明了法律、道德、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社会管理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以继承和批判的眼光、站在现代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在今天,这一观点依然有其值得称道之处:
(1)法律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明示作用:主要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哪些行为合法,哪些行为非法,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明辨是非,即在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校正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机械的校正社会行为中出现的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
但是,如果社会管理仅在这一层面止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必然的局面,最终会反过来危害到法律的有效实施。
(2)道德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其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道德作用的发挥取决于道德功能的实施。归纳起来,道德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调节功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趋于完善与和谐。
教育功能: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评价功能: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平衡功能: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3)文化在社会管理中应该发挥的功效。社会管理的进步依赖文化的发展,依靠先进文化来加强社会管理,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功能和作用:
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
维持秩序的功能: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
传续功能: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三、三弦合璧,共谱和谐曲
一把琴要弹奏出美妙的旋律,无外乎两个条件:乐器本身――音色要准,或者说琴弦定音要精确;另一个就是弹奏之人――精通音律及擅弹。我们已经试着探讨了法律、道德和文化三者在社会管理中各自的定位和应该发挥的功效。那么,接着要做的就是把三根琴弦拨弄起来,在弹奏的同时,不断的寻找技术上的缺陷并加以修正,最终达到“三弦合璧,共谱和谐曲”的目标。
眼下的社会生活中,由于法律、道德、文化三者功效发挥缺位,对社会管理的合奏效应更是无从谈起,不尽如人意之处似乎俯仰皆是,应切实引起重视。
1、经济发展与文化缺失
我们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们有嫦娥、天宫、航母,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我们也有百名亿万富豪榜上有名。然而,空巢老人的孤独与寂寥,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楚,薄养厚葬的大量存在;为了象牙、虎鞭、鱼翅、犀牛角等等带来的利益,肆意捕杀珍稀动物,视生命如草芥;以及类似于北京车展之类的商业运作还在延续着“一脱成名”的乱象……还有多少人能明白:当我们缺失了文化的精、气、神,没有了灵魂的存在,经济这个实体还能走多远?或者,还能走下去吗?还有多少人熟悉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承载,似乎那已逐渐成为不同食物的享受日和疲累的人们假以休息的契机吧!
2、社会进步与道德滑坡
今日的我们科技发达,但是,遨游太空的同时仍然有地方没有水没有电;今日的我们物质丰富,但是,当游客在境外疯狂抢购奢侈品的同时仍然有人挣扎在贫困线上;今日的我们民族企业林立,但是,瘦肉精、地沟油、明胶、三聚氰胺、肉宝王中王……从食品到药品、从大人到婴儿,当我们连吃都不能安心,谈社会进步岂不扯淡!
3、法律众多与执法不严
我们不缺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2009年9月19日,全国人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介绍说:截至当年8月27日,中国的法律体系包括229部国家法律,679部国务院通过的行政法规,8561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2000部行政规章。这些还只是国家法律,还有数倍于国家法律的地方性法规、通知、规定、个别条款的更改修改……看来,国家在法律体系方面还是比较健全的,基本上有法可依。关键是如何执法?是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公平公正。再者,有了法律就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否则法律就会成一纸空文。 4、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我们看到并指出上面三个方面的问题,其意不在指责和批判。青蛙最怕在温水里面煮,看到错误与危机一定是一件好事,同时还要意识到――修正错误,阵痛难免,而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阳春白雪――高雅,则对人的要求也高;下里巴人――通俗,则仅要求人的一般水准。故而,二者之间的定位及角色要求,就如同我们这里讨论的文化、道德、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法律是基准,丧失这条底线即丧失基本的生存保障;道德是人们自发自律的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它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来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存在,就人文而言,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人们都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可以理解为,道德是存在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所有法律作用于社会管理而得到的最圆满的结果之总和。而文化呢,它是经过了时代的历练、历史的积淀、发展的冲击和生命的传承,由时间这位铁面无私的裁判交到我们手中的。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社会发展下的现代文明,都是这个民族的魂魄。中国要发展要前进要不受外侵,中华民族要自强要屹立民族之林要不受外辱,断不可失了精气神,失了魂魄。
在社会治理的大框架下,法律的制定、执行、监督可操作性强,最易见到成果;道德――“以德治国”说了这些年,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也入了教科书,但收效甚微;文化建设――乘着去年的东风,大江南北也很是热议了一阵,有地方学校计划将书法纳入课程安排,以弘扬中华文化,最终因不能妥善解决与考试之间的关系而不闻下文。我们期望,对文化的传承不要当作一场运动来做,它需要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教育局决定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并设3年“开展期”,让学校有充裕时间筹备和规划,即小学最迟于2014至2015学年,中学在2015至2016学年作出适当安排。教育局称“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将为学生提供更有系统、完整而持续的学习经历,照顾其成长需要,并以价值观和态度为导向,培育学生的品德及国民素质。
文化≠读书≠学知识。我们的孩子会念《弟子规》,但包括大人们在内不见得明白它的内涵和意义;我们每年都大规模的培养高学历知识性人才,但同等年龄的青年人,其担当――几十年来一直呈弱化趋势。
2010年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非常质朴、通俗的一句话,然而其分量需要几代人来担。
看了“法院第28届学术论文”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