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术论文>

社会经济学术论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副标题#

  社会经济学术论文篇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

  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 经济建设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进行同步研究。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方面要搞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调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突出社会公平,使社会安定有序,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地位。

  关键词:经济建设理论,社会建设理论,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建设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需要同步研究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特别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努力取得有分析、有见解的研究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这就告诉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同步进行,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由此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理论与社会建设理论同步研究,不能厚此薄彼。这样,才能既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历程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客观上必然会使社会领域一些新的矛盾凸显起来,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妥善处理与正确解决。对于这个问题,胡锦涛同志作了精辟的分析与论证。他说:“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由于经济发展而引起一系列社会领域的矛盾。经济领域中,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社会不公的矛盾;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劳动者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使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的矛盾和供求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必然影响社会稳定;由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导致社会领域各阶层、各群体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日益突出;由于扩大对外开放,信息产业迅速发展而导致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诱发作用而导致社会领域中消极腐败现象的蔓延,等等。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就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解决,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二、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驾驭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一方面搞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搞好市场调节。或者说就是要用好“两只手”,既要用好看得见的手;又要用好看不见的手。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大小集中反映在用好这“两只手”的能力上。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为用好这“两只手”提供体制与机制上的保证。到2003年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中央最近确定到201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央还确定今年(2005年)为“改革攻坚年”。这是因为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到现在(近两年时间)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突出成就”。然而,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仍未消除”。

  1.宏观调控的“突出成就”。宏观调控有两条基本任务,一是弥补市场作用的缺陷;二是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这也是衡量宏观调控成果的两个重要尺度。我国近两年来新一轮宏观调控的“突出成就”主要有:(1)国内生产总值平稳较快增长。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6515亿元,全年实际增长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这就使“十五”计划原定最后一年,即2005年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计划达到125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划达到9400元)提前一年于2004年完成了。这也就使2001-2004年的4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6%(高于“十五”计划原定7%的目标)。200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7422亿元,同比增长9.5%。这表明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没有出现大起大落,而是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2004年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42%,到2004年底全年增速回落到25.8%,2005年上半年完成32895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争取2005年全年回落到增长15—20%这个理想区间是有可能的。(3)“三农”工作取得新的成就。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中央加大了“三农”工作的力度:在工作布局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两个趋向”的论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就已提出,后来又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在政策措施上,中央实行了“多予、少取、放活”的举措,这是“反哺”方针的集中体现,具体的政策是“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两减免”是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三补贴”是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四保障”是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的四个保障)。由于以上政策的贯彻落实,结果出现了可喜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2004年粮食总产达到9389亿斤,比2003年增产775亿斤,增长9%,是建国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2005年上半年夏粮总产2125.4亿斤,增产102.4亿斤,增长5.1%。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高的一年。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同比实际增长12.5%。(4)物价水平呈现温和上涨态势。200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9%,2005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如果不发生意外,2005年全年的物价涨幅能够控制在4%以内。这种物价的温和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是非常有利的。(5)就业问题正在逐步妥善解决。2004年年初,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到2004年末下降到4.2%,下降了0.5个百分点。2004年中央确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实际完成980万人,加上弥补当年自然减员200多万人腾出来的岗位,所以2004年全国城镇实际新增就业1200万人,使多年来失业率首次下降。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在近两年的时间内能达到上述情况实属不易。中央认为新一轮宏观调控已取得了“突出成就”。

  2.体制改革需要攻坚。中央提出2005年是宏观调控的关键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既要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已经取得的成果;又要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即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还远没有消除。这种体制障碍突出表现在:(1)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2)宏观调控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主体多元化新形势的要求;(3)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还不完善;(4)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5)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所以,中央把2005年确定为改革攻坚年,要求2005年的改革在以上一些关键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大提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但对社会和谐没有作具体阐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提出。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2月19日的重要讲话中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次系统地、科学地阐明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国内、国际、党的历史任务三方面论证了这个问题);二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讲话第一次从理论上作出科学界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怎么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讲话提出必须坚持6项重要原则)。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现在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的和谐程度与和谐水平。这里有以下几个热点问题:

  1.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胡锦涛同志说:“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可见,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收入分配合理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在社会公平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任务之一是努力实现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的统一。前者是要把蛋糕做大,后者是要把蛋糕分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否则势必要影响社会和谐的程度与水平。(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作比较,1978年二者的差距为2.47:1;1984年缩小到1.7:1。这是因为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此后,二者的差距逐步扩大,2002年为2.89:1;2003年为3.21:1;2004年为3.2:1。如果把城镇居民在公费医疗、养老保险、住房、教育等方面的补贴与福利统计进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约为4.7:1。(2)贫富收入差距的扩大。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是2004年城镇仍有1200万的贫困人口,人均年收人为1059元。农村按人均年纯收入637元计算,有2900万的贫困人口。同一期间,据新华社报导,在我国产生了一个有1.6亿人口的富有群体,月收入在2万元至5万元之间。有学者估计,中国私人财产超过千万元的人数有30万。另据报导,个别首富者的私人财产达到15亿至16亿美元。(3)地区收人差距的扩大。国家统计局公布2003年上半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前10名全部在东、中部地区,其中深圳连续十年为全国之首,2003年上半年人均达12373元。西部地区一个排在末位的城市同期只有3620元。深圳为末位城市的3.4倍。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还有一个与此密切联系的重要战略思想,即从20世纪末开始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他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又说:“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1993年邓小平同志又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

  我们为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如果不注重效率,搞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基尼系数等于0,完全平均,经济就不能发展。再分配如果不注重公平,贫富差距就会拉大,使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个警戒线,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社会动荡。

  2.社会的安定有序问题。胡锦涛同志说:“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大局是安定的,但是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也很突出,不可掉以轻心。这些因素主要有:(1)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突出。一段时间以来,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数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面越来越广,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为方式越来越激烈,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第一位问题。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主要特点,一是事发突然,演变迅速;二是组织严密,行为激烈;三是直接原因一般都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最近主要是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移民安置补偿、债权债务等问题;四是多种矛盾交织,处理难度大。(2)敌我矛盾引发的渗透破坏活动。当前主要有西方敌对势力、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邪教势力的破坏活动。(3)刑事犯罪突出。刑事犯罪总量在高位徘徊。通过严打整治,虽然遏制了刑事案件大幅度上升,但始终呈上升态势。

  总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安定的大好形势,又要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安定面临的形势的严峻性与复杂性。

  3.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思想保证、舆论支持、文化条件。这里至关重要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我们始终要坚持和强化这一指导思想的一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必然使社会思想出现多样化。这就会给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带来严峻的挑战与冲击。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就会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执政党对社会思想的多样化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也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甚至严重混乱。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与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忽视、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各种敌对势力把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指向我国,搞西化、分化,目的就是要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并不平静。一个时期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和西方一些媒体利用某些社会敏感问题,造谣污蔑,恶意炒作,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人权、新闻自由,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对于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噪音、杂音,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绝不给错误的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敌对势力利用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对我全方位、立体式的包围网。此外,他们还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与我争夺思想文化新阵地。这就从反面教育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毫不动摇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这个一元化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深化、提高。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后来,从“两手抓”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现在,从“三位一体”进一步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2月19日的重要讲话中对这“四位一体”的相互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这就启示我们在(资本论)的研究中,不能孤立地而是应该在“四位一体”相互关系中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和规律。

  
看了“社会经济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社会经济的学术论文

2.有关社会经济学论文

3.经济学术论文格式

4.经济学学术论文格式

5.有关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

社会经济学术论文(2)

副标题# 社会经济学术论文篇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 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 经济建设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社会经济类学术论文
    社会经济类学术论文

    社会的组成除了社会成员以外,还有这个社会运作的规则。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社会经济类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社会经济类学术论文篇一

  • 社会保障发表学术论文
    社会保障发表学术论文

    社会保障的研究经历了从社会控制范式到权利范式的转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社会保障发表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社会保障发表学术论文

  • 设计学术论文格式
    设计学术论文格式

    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设计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设计学术论文篇一 设计工业设计论

  • 设计学术论文
    设计学术论文

    设计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设计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设计学术论文篇一 设计工业设计 多人都知道前首相撒切尔

244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