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术论文格式模板
教育学术论文格式模板
毕业论文写作是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而其中的论文格式是必须要规范的,使论文更有观赏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育学术论文格式模板,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教育学术论文格式模板
1.页面设置:页边距上2.8cm,下2.5cm,左3.0cm(装订线0.5cm),右2.5cm,,页脚1.5cm。
2.封面格式设置:字体:四号宋体,居中,指导教师签名必须手写。
3.题目:中文,三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三号Time New Roman字体, 加粗居中。题目和摘要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4.摘要:
(1)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行间距单倍) 摘要(黑体五号加粗,左起空两格):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五号楷体)
关键词(黑体五号加粗,左起空两格):XXXX,XXXXX,XXXXX,XXXX(五号楷体)
(2)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行间距单倍)(置于参考文献后。参考文献与英文摘要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Abstract(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加粗,顶格):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 Keywords(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加粗,顶格): XXXX,XXXXX,XXXXX,XXXX(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 5.正文层次格式(关键词和正文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1.(四号黑体加粗,左起空两格)
正文左起空两格,使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1.5倍)
1.1 XXXX (小四号宋体加粗,左起空两格,行间距1.5倍) 正文左起空两格,使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1.5倍) 第三级标题与第二级标题相同
6.致谢(正文和致谢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致谢(居中,黑体,加粗,小四号)
************************************************************************************(中文小四号宋体,英文小四号Time New Roman字体,行间距单倍)
7.参考文献(致谢和参考文献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参考文献(居中,黑体,加粗,小四号)
关于教育的学术论文范文
教育为本 超越教育
摘 要:香港教育学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是香港八所高等院校中的唯一一所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39年成立的罗富国师范学院。1994年,香港政府合并罗富国教育学院、葛量洪教育学院、柏立基教育学院、香港工商师范学院和语文教育学院,成立了香港教育学院。作为香港最大的师训机构,香港教育学院一直以“教育为本、超越教育”为指引,致力于师资培训工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及专门化的学科;致力于支持香港成为区域教育枢纽,影响区域及全球的教育与社会发展。为深入了解香港教育学院的办学理念、发展特色、与内地的交流合作情况、国际化办学现状,本刊近期专访了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张仁良教授。张校长于2013年9月上任,此前曾担任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院长、金融学讲座教授。在访谈中,张校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香港教育学院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及未来目标,提出要努力把香港教育学院办成一所以教育为主,提供多科教学,兼具研究实力的大学;把社会带进教院,让教院走向社会;重视科研工作,服务香港社会发展;密切与内地的交流,牵头打造大中华地区师范大学联盟;加强师生的国际交流,创造先进技术条件下的国际化大学;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教院“正名”,重塑学校品牌。
关键词:香港教育学院;办学理念;发展特色;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国际化
一、香港教育学院努力成为以教育为主,提供多科教学,兼具研究实力的大学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张校长,非常感谢您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结合学校的发展历程,介绍一下贵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特色。
张仁良:香港教育学院传承了160年的教师教育经验。1853年,在香港开埠之初,外国传教士成立的圣保罗书院开创了香港师资培训的先河。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发展对于师资的需求使香港政府于1994年把当时的几所专上师资培训机构合并成为香港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教院),并在大埔工业村附近选址建校。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教院历经数次变迁,这得益于香港政府对师资培训的重视。
过去的数十年里,世界范围内对于师范院校的发展模式有着许多的讨论和革新实践。比如,内地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发生了重要的转变,逐渐从单纯的师资培训机构转变为多科型的综合性大学。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师范院校提供的专业教学不再局限于师范专业,而是增加了许多非师范专业。我认为,师范院校向多科型综合性大学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涉猎不同的学科,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基于类似的办学理念,教院于2007年向香港政府提交了申请转制为大学的报告,希望将学校办成一所以教育为主、提供多学科教学、兼具研究实力的大学。我校近年来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理念开展的,如设置博文及社会科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和研究生院。这些学院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教育,为师资培训提供多元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013年是教院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因为我校首批非教育类学科本科生和首批哲学博士生都在这一年毕业。
二、把社会带进教院,让教院走向社会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香港最大的师训机构,香港教育学院致力于教育的创新及卓越发展,矢志成为教育大学先导,为香港乃至亚太地区的教育发展奠定基础。请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做了哪些努力?
张仁良:目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这一职业的工作性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师资培训要从以往把重点放在教学法方面,转向重视对教学法、教学技能和情商的培养。我希望,教院这几年开设的课程重视对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论的培养,并加强教院与社会的沟通。教院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师生与社会在地域上有一定的距离。为促进双方的了解和互动,我上任伊始就提出了“把社会带进教院,让教院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院的发展就其社会背景而言,主要是“人才”和“钱财”的问题。其中,核心是“人才”的问题。相对而言,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流动既包括国际人才的引进,也包括本土人才的培养。就本土人才培养而言,教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机构,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覆盖面很广,学前教育占80%,小学教育占80%,中学教育占30%。教院在社会发展和香港竞争力的提高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培训香港下一代的大部分工作是由教院培养的毕业生作为教师所承担的。正因如此,教院在做师资培训的时候,一个重要的程序就是参考中小学校长对我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即教育一线需要具备什么样能力的教师才能维持香港的竞争力。根据反馈意见,教院会进一步调整教育课程的设置。比如,在了解了学校领导对于教师技能的具体要求后,我校会把这些要求整合到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中去,从而为培训者提供最全面的分析,以满足教育市场的需要。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教院打造自身品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诉求都会得到满足。
今后,教院将进一步加强与教育各界的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建议,努力成为创新教育方法和实践的基地,成为整个基础教育的“后援中心”。我在任期(5年)内,除了要积极为教院“正名”以外,还将积极推动教院品牌的重塑。我校将基于教育界的思路去改造教育课程,通过教院这一学术研究平台把全香港的中小学联结起来。如何使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全纳式的教育?如何把国外的教育创新形式运用于本地的课堂教学?这些都需要教院打造一个能够让学校校长、教师互动、互通的学习的平台(Mutual Learning Platform)。总的来讲,这一过程可以总结为“教学和科研相长”。我校开展的教学研究要满足教育界的需求,研究成果必须为教育服务,必须能够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重视科研工作,服务香港社会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香港教育学院非常重视科研工作,而且贵校的研究范围也比较广阔。请您介绍一下贵校的科研情况和取得的重大成果。
张仁良:在全香港各大高校中,我校教育学科从香港大学资助委员会获得的竞争性科研资助,即优配研究资金(Grant Research Fund)排名第一,心理及语言学科获得的科研资助排名第二,社科类科研资助排名第四。这充分体现了教院雄厚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也体现了我校在促进科研工作方面不遗余力的努力。我校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者,他们的科研成果是世界一流的,同时他们也十分关注本地教育实践。本地的教育实践未必具有全球影响力,但是可以加强我校与本地教育界的联系。
《世界教育信息》:今天的大学越来越关注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贡献,请问香港教育学院在香港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香港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张仁良:教院不是一所大型的高等院校,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其在联结香港教育界和中小学校方面的作用,无疑对于香港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教院的另一个重要的业务领域是开展教师和校长的在职培训,提供学校领导力培训课程。如何为教育界培养合格的学校领导?如何使一名优秀的教师成长为优秀的学校领导?我校重点关注如何发掘和培养具备领导潜力的优秀教师,并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培训和支持。从优秀教师到学校领导转变的关键在于要让教师理解从事教职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对其自身所具备的素养有着不同的要求。
四、密切与内地的交流,
牵头打造大中华地区师范大学联盟
《世界教育信息》:香港教育学院一直与内地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请您谈一下香港教育学院与内地的交流合作情况。未来,香港教育学院将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的教育交流合作?
张仁良:目前,我校致力于开展两岸四地的交流与合作。今年,两岸四地师范大学(教育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将在教院举行。我们希望藉此平台打造一个大中华地区师范大学联盟,并借教院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的契机,探讨大中华地区师范大学和教育大学在办学、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困难,以产生协同效应。
我校积极与内地知名师范大学开展交换生项目。去年,我校派出20名学生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修学。今年,北京师范大学将派20名学生到我校学习。此外,两校还将为各自派出的交换生提供在当地学校实习的机会。我希望,香港的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内地的社会情况,亲身体验内地的民情,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自己最直观的认识传授给学生。
教院将不断扩大招收内地学生的规模。就我个人的工作经验而言,1998年,最早一批内地本科生到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学习就是由我与内地高校开展合作促成的。因此,我十分鼓励内地学生到香港学习。
五、加强师生的国际交流,
创造先进技术条件下的国际化大学
《世界教育信息》:香港教育学院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请您结合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现状,介绍一下香港教育学院国际化的战略与实践情况。您觉得国际化对香港教育学院的发展有何特殊意义?挑战又有哪些?
张仁良:我们希望通过学生交流和教师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达成国际化。教院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校园,通过接纳世界各国的交换生,增强本地学生国际化的体验,增进整个校园的国际化。目前,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学校的住宿床位不足的问题,需要假以时日逐步解决。一言以蔽之,我校国际化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先进技术条件的国际化大学。
六、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资源共享
《世界教育信息》: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比如最近涌现的“慕课”(MOOCs)。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香港教育学院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张仁良:目前,教院正在更新全校的信息系统,总投资超过了2000万港币。除了学校层面信息技术的更新以外,学生个人电子档案的建立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建议学生在学校进行教学实习的时候通过便捷的电子产品把自己在学校的实践进行数字化的记录,并作为教学反思和毕业求职自荐的材料。按照学校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学习生涯中留下数据记录。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以及下一个时代,都属于“大数据”时代。教院必须与时俱进,努力研究如何通过提升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学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培养学生通过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素养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以丰富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下的学习经历。我们希望学生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秉持开放的学习态度,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这样,即使我校学生毕业了十年、二十年,他们仍会秉持开放、学习的态度,信息技术的更新将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就网络课程方面,教院准备与两岸四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合作,把一些优秀的课程放到网络课程平台,让更多身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受益。比如,通过资源共享,合作院校的学生可以选修我校提供的课程,完成课程和课业后还可获得学分。
七、推动教院“正名”,重塑学校品牌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新任校长,您对香港教育学院的未来发展有何设想?
张仁良:综观目前世界范围内知名度较高的一些专事教育教学的高等院校,不同的院校受到本国、本地区特质的影响而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就教院而言,在香港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实现“大学”的“正名”,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院的教学素质,加强教院的竞争力。目前,香港的8所公立大学(包括教院)中,就提供师资培训而言,并非只有教院一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也具备培养师范生的资源和实力。在面向社会招生,尤其是面向内地招生的时候,学校的名称就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决定。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在内地的师范类高校中,学生对教育学院和师范大学的认同度并不一样。因此,教院的名称影响了学校的招生。实际上,教院具有从学士到博士各个阶段的学位授予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院已经具备了大学的实质。就本地而言,相比其他7所公立大学的招生,教院的名称也难免影响了教院的招生录取工作,其主要原因还是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之前,香港的师范学院为学生提供的是非学位的职业资格课程培训。现在,教院提供的师资教育课程完全是配合教师学位化的要求而制定的。与本地的其他高校相比,教院培养的教育专业本科生所接受的专业培训水平只高不低。在课程设置上,教院得益于长期以来与幼儿园和中小学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都能够满足中小幼教学的需求。当我们具备了大学的“实”后,对于大学之“名”的追求就取决于学校所在地区、教育环境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教院的“正名”主要立足于香港本地和内地的社会观念,也体现了我校对社会认同的追求。
教院“正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汇聚了几位前任校长的共同努力。上一任校长张炳良教授提出了以教育为主体,打造多科型兼具研究实力的综合性大学的理念。此前,因为教院专注于教育学科,所以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要求教院拓宽学术领域,并以此作为预备更名大学的条件。为了实现从“学院”到“大学”的转变,我校一直以来都在做着积极的准备工作。例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增设学院,开设非教师教育专业等。但是,从学院到大学的跨越,并非仅仅是多设置几个学院,多招聘一些教师就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他们实际贡献社会的成效。因此,从学院到大学其实是对学校内部治理机制、教师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检验。在“正名”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重视对校内教学质量的把关;另一方面,要积极承担社会的问责。作为一所拥有上万名学生、上千名教师的高等院校,我校的办学质量还有不断提升的空间。作为校长,我对教院实现“正名”充满信心。
看了“教育学术论文格式模板”的人还看:
4.教育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