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术论文 > 经济学学术论文

经济学学术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经济学学术论文

  国外对于认知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较长的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济学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学学术论文篇一

  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对话

  《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发表于1985年美国社会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本文的作者马克·格兰诺维特曾在哈佛接受社会学的研究生教育,师从社会网分析奠基人之一的哈里森·怀特,一直致力于以社会网理论建构起来的新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学进行对话。

  《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在与经济学对话,尤其是与新制度经济学大家、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奥利弗·E·威廉姆森对话。通过对话,作者提出了“嵌入性”这一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在该文中,格兰诺维特首先批判了社会学传统中的“过度社会化”和古典、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低度社会化”两个问题。格兰诺维特引用丹尼斯·罗恩的观点,指出在社会学中存在人被视为对他人意见过于敏感且完全屈从于经由社会化过程内化的共有的价值与规范体系,即过度社会化问题。而经济学中则存在低度社会化倾向,认为生产、分配与消费行为完全不受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影响。格兰诺维特对两种倾向分析的结论虽然表面看来截然不同、相互对立,但却有着惊人的共同点:均以社会性孤立的行动者作为行动与决定的中心,即将行动者孤立于实时的社会情境之外。过度社会化的孤立是由于机械化了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假定个人的社会属性或范畴一旦已知,其行为方式也就被决定了。在文章中,格兰诺维特将过度社会化中的“社会”与自然神论者的上帝相类比,来形容这种情况下社会所拥有的强大的决定性力量。而经济学家不是完全不考虑社会关系,就是将其定型化、一般化。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嵌入性(即嵌入性)的观点。他认为,行动者既不是像原子一样游离在社会网络之外,也不会奴隶般地依附于其所属的社会类别赋予其的角色。人们具有目的性的行动企图实际是嵌在真实的、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的。

  最后,格兰诺维特通过与威廉姆森、霍布斯以及古典经济学的对话,针对信任和欺诈、“市场抑或科层”两个问题论证了其提出的“嵌入性”这一理论。

  “嵌入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在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均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大讨论大结合,新经济社会学学派由此兴起。针对格兰诺维特《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笔者对“嵌入性”这一理论做了如下梳理与思考。

  一、嵌入性理论对于信任与欺诈的解释

  威廉姆森发现,经济学往往假设人们是以相当温和的手段追求自我利益,规避了霍布斯命题。而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往往“以骗术追求自我利益;善于伪装掩饰的人更易于找到交易利益”。经济学对这一问题有两个解释:

  1.低度社会化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主张。他们使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制度的形成,认为制度的形成即为解决经济问题。“每一个演化中的经济问题必有一个社会制度来解决它。”因此,会有一个相应的聪明的制度被设计出来以提高欺诈的成本,取代信任本身,解决欺诈问题。格兰诺维特对这一解决方式的批判是:制度的设计不是产生信任而是取代信任。因此就会导致霍布斯所说的自然状态,即有理性的人会想尽一切办法钻制度的漏洞。笔者认为,当一个制度设计出来使欺诈的成本变得很高的时候,人们会推论认为理性的他人考虑到成本不会采取欺诈行为,因此而产生一种新的信任。只是信任的对象不再是他人而是制度。但是其信任的前提是制度要足够“聪明”。

  2.过度社会化的“普遍道德”。这一观点认为,社会会渐渐演化出来某些类型的隐性契约使人们尊重他人。这些契约即使不是一个社会能够存在的基础,至少也对社会有效率的运作贡献良多。格兰诺维特对这一理论的批判认为,道德的约束不是无时无刻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理智人在离家很远的餐厅吃饭时如果付了大额的小费,在双方过去不认识也不太会再发生一次交易并且交易内容不太会传扬出去的情况下,除非发生暴力或欺诈事件上述情况不可能发生。

  相对于上述两种解决方式,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嵌入性的理论强调具体的关系以及关系结构,即网络能产生信任防止欺诈。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如下的假定之上的:(1)每个人都喜欢与信誉良好的人打交道。(2)人们往往寻求比“不欺诈”更好的关于他人名誉的信息。格兰诺维特利用布朗提出的著名的“N名囚徒困境”博弈论来证明其观点。他举了其经典的戏院失火会发生推挤踩踏事件,而家中失火则不会,正是因为大家相互信任,认为他人的行为是可预测的,所以没有囚徒困境。因此,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制度安排或普遍道德能在经济生活中产生信任。

  二、嵌入性理论对于“市场抑或科层”问题的解释

  威廉姆森《市场及科层》提出了“市场抑或科层”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经济功能会在公司界线内执行,又在什么情况下会越界交给市场。威廉姆森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在任何情况下组织都以最有效率地处理经济交易为原则。因此,那些经常发生的、结果不确定的、有需要特殊投资的交易较可能会留在科层组织内;那些直截了当、不常重复又不需要特别投资的交易较可能在公司间进行。威廉姆森对其原因的解释有两个:(1)“有限理性”,即将复杂的交易内部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2)诉求于权威关系以驯服机会主义。

  格兰诺维特认为,威廉姆森的分析“混合了《利维坦》一书中相同的过度与低度社会化的观点。公司内科层权力的效能被过度强调了。就好像霍布斯过度社会化观点下的主权国家。”“市场”则类似于霍

  布斯的自然状态。”具体来说,他从三个方面对威廉姆森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有力的批判:

  1.格兰诺维特指出,威廉姆森割裂了商业关系和 社会关系,而实际上两者密不可分。格兰诺维特引用马考利的研究,证明 组织之间的 经济来往亦具有稳定性,除非迫不得已不会使用诉讼解决纠纷。“大家在协调的时候都 不喜欢谈到威胁要上法院。如一个商人所说‘如果你让律师和 会计师站在一边凉快,你可以解决任何争端。他们完全不了解商场上让东取西的 艺术”。“证据一致显示要有一些 ‘震撼’才会动摇公司的采买政策,使他不再重复地向一家或少数几家供货商下订单”。

  2.格兰诺维特认为,威廉姆森忽略了组织之间亦存在广泛而多样性的社会互动 网络,这也是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

  3.格兰诺维特批评威廉姆森高估了组织内科层力量的效率。格兰诺维特引用道尔顿的《经理之人》描述的中集体欺诈行为以证明组织虽然被“设计成完全与由社会网而来的集体行动毫不相干”,但是“当人员流动低的时候,职务之间的关系会增加私人色彩的内涵,最后会改造关系网络而改变组织的方向”(James Lincoln,1982)。在这一批判的最后,格兰诺维特做了一个简短的 总结:“市场交易内化成为公司内的交易,的确可以较好地处理复杂而特殊的交易,但却不能明确的认定科层组织就是主要的原因。或许交易内化的主要效果是提供一个焦点,给一个紧密连带的社会关系网络。”笔者认为,这一结论与其之前的批判论证相左。在格兰诺维特对道尔顿研究进行解释时,指出其之所以出现集体欺诈行为正是由于关系网络对组织的渗透和改变。一方面认为关系网络是交易内化的原因,一方面又认为关系网络会导致组织内交易行为效率的下降甚至失效。

  三、结论

  威廉姆森让复杂经济活动由科层整合的组织处理来解释经济生活中“机会主义”与欺诈的防止及合作与秩序的普遍存在。而格兰诺维特则认为,秩序或者失序、诚实或欺诈与关系结构有关,与组织形态则较少关联。一笔交易是会留在市场还是垂直整合进公司内,要看其他条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网带来的是冲突、失序、机会主义或欺诈时,交易就有要垂直整合入公司中的压力。反之有一个稳定的网络来处理复杂交易并产生了公司间标准行为模式,就不存在这样的压力了。

  在批判威廉姆森的观点时,格兰诺维特 一直注意将自己的理论与功能主义和进化论撇清关系。譬如,在论证社会关系能在经济生活中产生信任时,格兰诺维特也分析了网络的局限性以强调其不是乐观的功能主义,以关系网络取代道德或制度执行了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四、笔者思考

  在本文中格兰诺维特在与威廉姆森的对话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和命题。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其理论是将社会网分析与制度分析相结合、将社会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典范,为后人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切入点。譬如,他运用情境解释的范式对经济学理性人的假定做了捍卫,认为对分析者而言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如果把情境限制尤其是嵌入性问题考虑进去仍可能是有意义的。因此,笔者认为,“嵌入性”这一概念不仅仅是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范式,更是一种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新工具。

  经济学学术论文篇二

  新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内容提要:新经济是对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的概括。在新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由有形的物质资本转向无形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新经济提供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可能。由于有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支持,经济周期可能会延长。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环节延伸到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领域,电子商务成为信息产业和整个新经济的发动机。网络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新经济 经济学

  作者简介:洪银兴,1950年生,经济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进入新经济阶段。与此同时出现了概括这种现象的新概念,如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等。美国商务部1998和1999年连续两年的报告都以《浮现中的数字经济》为题,美国经济事务部副部长Rober J.Shapiro在1999年报告的引言中指出这种数字经济“产生迅速、影响广泛,而且常常不符合常人所能理解的经济发展的规定范畴。”。(注:美国商务部:《浮现中的数字经济Ⅱ》第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1999。)显然,对新经济作经济学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理解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规律及由新经济推动的经济学的新发展,对我国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旧经济转向新经济是生产方式的革命

  20世纪末,美国等发达国家依靠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和影响就如格林斯潘1999年所说:“我们称之为信息技术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开始改变我们处理事务和创造价值的方式,即使五年前我们也不易预见到这些。”新经济是对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的概括。美国商务部1999年报告将数字经济概括为两个方面:电子商务和使电子商务成为可能的信息技术产业,这种经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变化,其效应已经和正在显示出来。

  在每个经济时代都有当时的新经济,这是代表当时先进社会生产力的经济。由旧经济进入新经济总是以生产方式产生重大革命为基础的。根据马克思的思路,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是区别经济时代的标志。这就是他说的:“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4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依存的社会生产力,以简单协作为起点,经过工场手工业分工,只是到机器大工业才建立起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当时之所以产生新经济,主要在于机器大工业所导致的生产方式革命。其效应是马克思所分析的:“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22-423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蒸汽机的使用,使人力被自然力所代替,并且可能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32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现代的新经济是由电脑和互联网驱动的。1946年世界上出现第1台可编程计算机,80年代计算速度更快,体积更小的个人电脑进入家庭和办公室,接下来出现的互联网通过高速通讯设施,在工厂、办公室将桌面计算能力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发邮件、开展电子商务。这种现象就如美国经济事务商业部副部长ROBERT SHAPIRO所描述的: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型的经济正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改变着我们合作、单独工作、交流和联系、娱乐和消费的各个方面。由此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是由互联网驱动的通信活动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迅猛增长。就如美国商务部报告所说,在这场“数字革命”中,因特网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是先导技术,信息产业是带头和支柱产业,电子商务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新经济揭示了这样的发展趋势:随着因特网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正在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全新的革命,它不仅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而且为企业内或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快捷而价廉的通信工具,还给工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新的渠道。网上教育、网上通讯、网上新闻、网上交易、网上娱乐等等正在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上网的人数正在成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新经济反映生产方式的重大革命。所谓革命,就如美国商务部报告所揭示的,从本质上说,是为那些投身于其中的人创造新的令人意料不到的机遇,使他们面临挑战、承担风险。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之所以能称为革命,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如果说,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生产方式是以自然力代替人力的话,新经济则是以电脑代替人脑。第二,互联网较电网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广的传输范围,尽管其不能离开电网。第三,机器大工业以技术为基础,新经济则是以知识为基础,由此产生知识经济即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较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时代的知识、技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设备、产品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第四,旧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机器制造业,其他行业均是适应这种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例如交通运输业“是逐渐地靠内河轮船、铁路、远洋轮船和电报的体系而适应了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21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新经济时代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则是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即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领头的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的高科技群。新经济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产业,新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经济的整合和改造,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很多传统产业部门一跃进入新经济阶段。

  我们根据新经济发展的趋势可以断言,只有进入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基础上的数字经济时代,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全球化。就是说,网络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企业不用漂洋过海就可以进行国际交易。信息的发展可能使得商务模式发生变革,使得一些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全球竞争和跨国经营,使得一些跨国公司能够扩展它们的全球业务。

  新经济时代的资本

  在旧经济时代,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有形要素,起初是劳动,后来是资本。进入新经济时代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转向知识和技术及人力资本,于是出现知识经济之说。

  80年代产生的新增长理论实际上是新经济产生的理论先导。其代表人物有罗默和卢卡斯。罗默提出“知识外溢长期增长模式”,该模式突出知识资本的作用,强调生产性投入的专业化知识(知识资本)的积累是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卢卡斯则提出“人力资本完整性增长模式”,突出人力资本的作用,强调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将这两个理论结合起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成为新经济中的两大资本,前者突出知识的创新,后者突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在新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由有形的物质资本转向无形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个结论将直接影响分配的方式。具体地说,在劳动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对增长起支配作用,因此分配向劳动者倾斜,由于劳动者之间差别较小,因而在全社会收入差距较小。在资本经济条件下,资本(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起支配作用,因此分配向资本家倾斜,由于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全社会的收入差距拉大。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支配作用,这样,作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人格化的“知本家”将替代资本家成为财富创造的中心。在旧经济中是资本雇佣劳动,知识和技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而在新经济中这种雇佣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物质资本被知识资本所雇佣。现实中便是以知识和技术招资本,而不象旧经济中是以资本招技术。与此相应,收入分配明显向“知本家”倾斜,由于知识资本较物质资本的价值增值能力更强,因此收入差距扩大更为迅速。例如在美国的硅谷有可能每天产生一个百万富翁,在信息产业就业的科技人员的收入可能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识资本的价值已经和正在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其主要制度安排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商品化。在技术转让时科技成果应该得到科学的评估,以充分实现其价值。二是技术资本化。在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在充分估价技术投入价值的基础上安排技术股,收入分配中充分实现投入的技术的价值。

  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方面,也是技术进步的源头。人力资本投资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在OECD国家,教育经费要占政府支出的12%,培训投入占GDP的2.5%,这应该成为加大教育投入的参照系。二是积极引进和留住人才。美国的硅谷就是依靠吸引全世界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其中不仅包括高科技人才,也包括创业人才。如果说教育是长期投资的话,引进则是一种能在短期见效的短期投资。三是推进企业家知识化。这是发展高科技的主观条件,企业家没有相应的知识层次,就不知怎样去开发高科技和推进高科技产业化。企业家知识化有两条途径:一是现有的企业家要由经验型转向知识型,这就提出了对现有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二是要让科学家、管理专家进入企业家队伍。

  美国商务部1999年报告也显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而人才的培养又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期内信息技术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受过很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更为短缺。于是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信息技术人员的工资一再攀升,其工资额与其它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差距在逐渐拉得更大。信息技术人才开始进入全球市场,各国、各公司之间人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与知识资本替代物质资本成为决定性的资本相适应,产权制度安排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旧经济中的产权制度以物质财产的产权为主导。而在新经济中知识产权成为产权制度结构中的主导。其基本要求是保障知识和技术创新者的私人收益,使其发现新技术的成本得到补偿并能得到更高的收益。其目标是鼓励科技人员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的积极性。

  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过去美国经济的周期性较为明显,过几年就会有一次大的波动。而且在一段时间中人们还作出经济周期时间越来越短的断言。而在现实中,美国自克林顿当政以来己连续10年左右的时间保持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态势。经济学家在探究其中的奥秘时发现了新经济的某些特征。

  最早提出新经济概念的美国《商业周刊》列举的新经济六大特征就对美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作了说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公司经营利润大幅度增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双双降低,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率上升。

  美国商务部的报告特别指出了互联网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由互联网增长驱动的信息技术进步,也对创造这个比预期更健康的经济作出了贡献。”(注:美国商务部:《浮现中的数字经济Ⅱ》第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1999。)其机制是由于互联网被广泛用于通信、教育、娱乐和媒体,并作为电子商务的工具,由此拉动互联网的迅速增长。互联网的增长又拉动信息产业部门的迅速增长,从而使信息产业部门成为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表现是:

  信息技术产业一直以超过整个经济增长率1倍的速度增长,对信息技术的投资现在已占所有商务设备投资的45%。在美国经济中信息技术产业份额1998年达到8%。其对全部经济的实际产值贡献达1/3之多。从1998年到1999年全球网络用户增长55%,因特网主机增长46%,WEB服务器增长128%,新登记的WEB地址增长137%。

  美国经济连续多年出现高增长,低失业率,同时通货膨胀率全面下降,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术产品价格下降及信息服务价格的下降。据美国商务部报告,在1993年和1997年信息技术产业价格逐年下降(分别是-2.4%,-2.6%,-4.9%,-7.0%,-7.5%,在其他产业价格逐年上升的同时,使总通货膨胀率由1993年的2.6%降到1.9%)。其说明因素是信息产品与物质产品不同,其规模扩大的边际成本具有速减的趋势。

  就持续保持高就业来说,主要说明因素是高科技可能和劳动密集结合。过去的理论将技术进步与节约劳动相等同。就是说技术含量越高,使用的劳动越少。而在新经济中我们发现,恰恰是在网络部门,在信息部门劳动就业量是最高的。当然这里就业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知识含量。就像美国商务部报告所统计和预测的:1996-2006年信息技术应用业就业量占全国企业劳动人数的41%-44%,再加上信息技术产业就业数会达到50%。

  过去对竞争力的主要说明因素是规模。一方面有规模边际收益递减的理论。新经济中网络使用规模的扩大却没有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相反可能出现边际收益递增的效应。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不再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依赖信息和网络的优势,中小企业也可能有更强的竞争力。

  以上分析表明,新经济提供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可能,由于有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支持,经济周期可能会延长。进一步说,由于新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对有形资源的需求相对减少,因此经济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高速增长而不至于出现过热,出现高通胀的状况。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

  新经济的另一个表述是知识经济。对知识经济一般的提法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表述没有准确界定新经济的特征,作为知识经济的特征性的表述应该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依靠知识创新,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在新经济时代,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企业的成长期可能缩短,就象微软公司那样不过几年就一跃超过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福特和通用等制造业公司而成为世界首富,像微软这样的“一夜暴富”的信息和网络公司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不在少数。但是,由于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这些高科技公司企业的衰退期也可能加快。(注:据青木昌彦论文中引用的资料,在1990年到1997年,在处于硅谷的Santa Clara县有约21000个企业注册,而只有约7000个企业还存在着。(《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1期)因此高科技部门和企业的创新要求特别紧迫。

  就创新来说,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概念。在这里区别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很有必要。科技进步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上游环节,即知识创新环节;中游环节,即创新的知识孵化为新技术的环节;下游环节,即采用新技术的环节。技术创新主要是在中下游环节的创新,知识创新主要是在上游环节即知识创造领域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

  在新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有在中游环节相互交汇的趋势。过去,技术创新的最终环节是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在现代,技术创新的先导环节进一步延伸到科学向技术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的环节过去主要限于科研机构和大学这样的知识创造和传播领域,现在之所以出现知识经济的概念,就是因为知识创新延伸到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领域。这样高科技的孵化领域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点。

  在新经济时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此相应,人们对发展高科技的创新机制的关注点,由关注技术的采用转向关注技术进步的源泉(知识的创造领域)及其转化。这就提出了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部门的联合与合作的要求。现在一讲采用高新技术就讲引进。引进固然需要,但是在现阶段的中国,高科技的国际差距小于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发现的高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象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那么大。这意味着费用较低的创新捷径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发现的高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商业化。我们所讲的产学研结合,并不一定是将研究机构办到企业,而是要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就象美国的硅谷紧靠斯坦福大学一样。这里的关键是建立知识的创造和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上中下游联系,一方面解决好大学和科学院研究课题的商业化价值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好企业敢于对高科技的研究进行风险投资问题。

  知识经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研究与发展费用具有较高的比重。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一般占其销售额的5%以上,在OECD国家研究与开发费用一般要占GDP的2.6%以上。这些研究与发展费用不仅是投在企业,还有大量的是投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就如新增长理论所指出的,投资投在科学发现上比投在生产上,价值更高。大学及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源头。大学及科研机构不再远离经济建设,已经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投资,不仅是经济性投资,而且是比投在一般的生产过程中效益更高的投资。

  在新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知识和技术的创业是相联系的。在许多场合,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创业实现的。创业即将知识创新的成果通过创办科技企业途径孵化高新技术。创办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进入该领域创业的往往是有技术缺资金,缺乏经营企业和市场运作的经验。这就提出了创业机制的创新问题。

  在旧经济时代,创业主要靠资本(资金),而在新经济时代,创业主要靠知识和技术。前者是以资金招技术,后者则是以知识和技术招资本(资金)。该领域的投资属于风险投资,当然高风险也可能有高收益。这就提出了对风险(创业)投资的需求。孵化高新技术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这方面政府投入必不可少,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为之提供顺畅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渠道,也就是为有技术而缺资金的项目提供风险投资。在新经济中风险投资的供给也较为充分。就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分析中指出,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作用,使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就使达不到限量的资本无力转向实体资本的领域,而进入信用和股票等风险领域。(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79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这种状况在新经济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各种类型的基金如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将这些小额的投资集中起来并进而成为风险基金的来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风险投资作为创业投资与其他投资,它所追求的不是在企业中获取股权收益,而是在股权交易中获利,因此为风险投资提供顺畅的退出机制,使投入高科技项目的资金在孵化出高新技术和企业后能退出来进入新的项目,可保证风险投资的可持续。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Nasdag)最为活跃就是新经济的重要反映。(注:据该公司总裁John Wsll透露:1999年平均日交易量达到10亿股,价值超过11万亿美元,约有5000家公司在此上市,市场价值5.2万亿美元,纳期达克指数上涨86%,超过纽约股票交易所的9%和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25%。)

  过去的理论特别青睐大企业。而在孵化高新技术方面最为有效而且成功的是小企业。其原因就是钱颖一所总结的两条:一是对创业者的激励能力小企业更强;二是创新失败的风险约束小企业更强。因此新经济条件下的创业机制以民营科技型小企业为基础,对科技人员办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鼓励政策和更为宽松的创业环境,显得更为重要。

  新经济时代的产业创新

  对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在产业链中,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形成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大需求和拉动力。就是说电子商务成为信息产业和整个新经济的发动机。

  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本身活动的价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通过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增加商业机会,发展新型服务,简化销售过程,降低成本等活动,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同时,因特网也强化了价格约束机制,因为消费者能通过多种途径得到商品价格和有关信息。

  电子商务在总体上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电子商务的规模与上网的人数相关。据美国商务部1999年报告,虽然无论从上网人数上,还是从上网人口所占的比例上,美国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到目前为止,与全部经济相比,电子商务所占的份额还很小,全球到1999年5月还只有1.7亿人访问过因特网。即使在因特网最为普及的美国,作为零售业一部分的电子商务占其总额的比例还不到1%。这意味着新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从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中国在新世纪所要进行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创新的方向。哪个国家能够在因特网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投入更多物力、人力和财力,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平道路,那个国家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垄断优势。

  信息产业包括两大类:一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一是信息服务业。这些年来不仅美国的信息产业本身的高速发展直接地对美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信息设备在信息产业和其它产业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间接地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美国人从发展信息产业、增加信息技术投资中受了益,所以这两年美国人为了确保其在信息产业这个带头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和在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上的绝对领先,更加重视在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上的投入。

  适应高科技发展的方向,包括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在内的信息产业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头产业。否则,我国难以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发展信息产业也有个优先顺序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的资金本身就很缺乏,所以我们一时不能像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投入那么多的资金到这个产业中,但是我们可以在信息产业中选择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加大投资,我们目前的短处在硬件,一方面因为我国的制造技术同国外相比,还相差甚远,短期内难以赶上。另一方面投资硬件需要很多的资金,而这又恰恰是我们缺乏的。软件产业却可能有比较优势。它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体力型劳动者,而软件业需要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型劳动者,在我国有着不少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型劳动者,重点投资软件产业,可以扬长避短加速我们发展新经济的步伐。

  新经济的产业特征是信息技术产业,决不意味着发展新经济就只是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严格地说是发展以信息技术产业领头的高科技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创新有国际标准。这就是国际合作组织(OECD)的标准:一方面,计算机、电子、通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特征性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另一方面是知识密集的服务部门发展非常迅速。新产业也有生命周期,据预测信息经济时代将会持续到21世纪20年代,接着将迎来生物经济时代。

  发展新经济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服务业的发展。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美国在同我国关于WTO谈判中最感兴趣的是进入我国的金融、保险、通讯、网络等服务业。这些恰恰是我国发展较为落后但潜力最大的部门。就产业结构转型来说,由农业为主的结构转向工业为主的结构,只是经济现代化的第一步,进一步的转型则要由工业为主的结构转向服务业为主的结构。

  来源:《江海学刊》(南京)2001年01期第11~16页 作者:洪银兴

  看了“经济学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经济学术论文

2.大学关于经济方面的论文

3.创新创业学术论文

4.财政学术论文

5.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精

2217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