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术论文发表
教育对人的完善,就是实现人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育学术论文发表,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教育学术论文发表篇一
论学校地理教育的功能
地理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地理科学的形成而诞生、发展,到了现代,已逐步形成为一个开放的、结构复杂的系统。为了培养千百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学校地理教育担负着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有的功能。
一、学校地理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
学校的地理教育寓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1.能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①通过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学校地理教育具有进行国情教育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有着十分丰富的国情教育内涵。加强国情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祖国。使学生既认识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和建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认识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利之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生既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又产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②通过乡土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思想。
乡土地理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对家乡建设成就的切实感受和存在的不足可激发其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这样,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使学生从切实感受体会中逐渐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
③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了解,坚定学生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学校地理教育能充分利用所学内容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并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能加强国际意识,深化全球观念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都注意把本国和世界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本国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关系。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
通过对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概况的了解,使学生初步树立参加世界经济交流和竞争的国际意识。
通过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比较,使学生认识我国虽是世界大国,但目前仍然是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初步树立献身祖国为四化建设做贡献的观念。
3.能通过科学的世界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教育,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人地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以及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当代学校地理教育中尤为重要。
80年代以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用“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辩证观点教育学生,使我们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与环境相协调,不能用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手段,去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而贻害子孙后代。
通过学校地理教育,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对于提高学生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其作用无疑是深远的。
二、学校地理教育能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并发展学生智能
地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十分广泛,我国历史上向来把“知天文、晓地理”作为博学多才的象征,直到今天,地理教育的内容仍然包括天文学和整个地球科学体系。学生通过地理教学,可以获得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多方面的知识。
1.人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日常生活需要很多地理知识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从地理环境中获得的,只有认识、了解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从中取得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在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学生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前,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2.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其各项生产活动虽然各有特点,但处处都可以看到自然条件对这些生产活动的影响。地理教学涉及我国的土地类型、水热条件,森林草场、天然牧场等各种自然资源条件,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特别是通过乡土地理了解自己的家乡状况,对将来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生产都是十分有利的。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理教学要讲授各种工业的地理分布、原料来源、燃料和动力的供给、交通运输条件、产品的供销,以及各种工业与自然条件的联系等。学生通过地理教学掌握这些知识后,对将来参加有关工业的生产活动都是十分有益的。
地理教学还涉及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管道运输和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和交通枢纽等内容,对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不断扩大了的改革开放新格局,促使了通讯、邮电、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些工作虽然性质不同,但它们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特别是地图、地名知识和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知识等,这正是地理教学特有的基本功能之一。这些知识,无论对学生今后择业,还是尽快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都是不可缺少的。
3.地理教育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地理教育是现代人的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径之一。从现实生活来看,任何一个现代职业几乎都需要程度不等的地理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论是管理者、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都应具备程度不等的地理观念、地理思维和地理知识。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理教育在培养人们经济意识和经济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②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人们要通晓商业行情、需求、文化信息、区域的交往与联系,以及对市场的预测,这一切都与地理信息相关。
③资源的开发利用、运输、购销、国内外市场的分析以及旅游观光等,地理知识也都显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
4.地理教育还为升入上级学校的学生,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在中小学应学好包括地理在内的各种基础课程。中学地理教学,一方面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提供必要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也对学生学习与地理有关的专业,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科学文化发达的现代社会里,要想真正精通一门专业,并作出较大贡献,就必须在中学阶段打好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院校的培养质量,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担负起“四化”大业的重任。
5.地理教育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智能。在开发学生智能中,地理教育的功能主要有:
①每一个地理综合体的形式,都是由各种地理事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层层剖析,使学生认识它的组成,然后再加以综合,归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进行综合的能力。
②地理教学重视对区域整体的分析研究,重视对各地区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差异性的比较、分析,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记忆、对比分析等能力的培养。
③地理教学重视野外观察、考查、气象观测、参观工业生产流程等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地理测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径。
④地理教学重视地图的运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填绘各种地图,对发展学生的多种认识能力,读图、绘图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地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地理教育在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亦有其独特的作用。
地理教育能使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地理事象的认识、了解,发掘地理景观的美,从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引起美感,进而构建美的心灵,达到美育的功能。
1.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感特征
学校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能使学生形成不同形态的美感。就自然景观来说,如山体的雄伟美、峡谷的幽深美、山川的秀丽美、山石的奇特美等。
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会使学生感受到极为丰富的色彩美。如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光彩夺目的朝晖夕阳,晶莹光洁的冰雪雾淞,绚丽斑驳的鸟兽鱼虫,光泽艳丽的矿物结晶,红黑褐黄的土壤岩石,七彩纯正的霓虹佛光,幻化迷离的海市蜃楼,以及色彩缤纷的宫殿、服饰等,都以其特有的色彩给人以美感。
地理景观里一些相对运动中的景象,呈现出动态美的特征。例如,奔腾的江河,潮汐的涨落,跌落的瀑布,飞溅的浪花,火山的喷发,云雾的变化等,运动着的地理事物,无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地理教学语言富含形象生动的语言美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象、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为学生直接感知,更多的还要靠教师倾注感情的语言。一个善于讲课的地理教师,能用清晰、明快、生动、通俗易懂的地理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灵,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也是很好的艺术美的享受。
3.丰富多样的地理教学手段,会给学生以艺术美的教育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不仅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用不同程度的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板图板画美、教具美等来表达地理学科特有的自然美及和谐统一的韵律美。
地理教师工整、流利的教学板书,会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地理教学板图、板画,会使学生领略美的风味;丰富多彩的地球仪、教学挂图、地理画片、地理模型、地理标本等,可使学生体验美的情趣;教学影视中呈现的一幅幅绚丽多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画面,也同样具有美的魅力,会深深地留在学生们记忆的年轮中。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供大量异国他乡的、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地理事象;可将缓慢发生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内呈现;可将宏大无比的山川林野,缩小到几十平方厘米的荧屏中;还可将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更增加了真实、新颖、趣味特色,使教学环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都会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条件下获得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
4.通过地理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在活动中,除了扩大和加深地理学习的内容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坚定信心,切实加强学校地理教育
学校地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千百万“四有”人才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地理知能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美育观念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地理教育应该不断加强。
最近,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学校地理教育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造成了地理教育界部分同志思想的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地理教育质量的提高。
放眼世界,人类生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亟需解决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它们都是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正如1992年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认可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的:“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需”,“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生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这段深刻的话语对全世界地理教师和地理科学工作者都是一种非凡的鼓舞。这里我们要高声呼喊,请认真了解地理教育的功能,请仔细想想地理教育在培育“四有”人才中的巨大作用,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切实加强地理教育。
在这个困难时刻,我们也要进行反思。面对新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对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地理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克服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倾向。高等院校地理系应拓宽专业设置,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调竞争,教学方式方法要多样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中学地理教育要转变观念,变升学目标教育为素质教育,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教育,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传授地理知识与能力的双向教育,变重教为教与学并重,变单一目标为多层次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优秀的接班人而努力。
教育学术论文发表篇二
我国法学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法学专业教育近几年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却普遍不好,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几十年来,我国的法学教育无疑在量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全国大多数不同类别、层次的院校均设置了法学专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全国的法律院校有七百多所,在校学生七十多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对我国法学教育而言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专业配置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实践能力培养的欠缺导致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所以有人这样概括目前我们的法学教育:法律文化熏陶弱、法律专业教育窄、教育的功利性太强、教育和学生的共性多个性少,这样的法学教育培养出的人很难适应实际需要也不太容易做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一、现阶段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法学院校,基本都以培养法律工作者为目标,而法律工作者大多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法律工作人员及法律研究人员。但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不仅要掌握法律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样才有可能处理好不同专业领域的案件;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较高的职业道德操守。这些专业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具备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实践,还需要经验丰富的导师和足够的教学资源。英国的法律教育在大学阶段分为基础知识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最后阶段的实习,类似于医生的培养;而美国则以研究生教育为法学教育的起点,因为他们认为法律工作者承担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职业操守。反观我国法学教育大多都是以获得文凭为目的,而且各种类别、各个层次都有,还包括所谓的函授、夜大等,直接造成文凭泛滥人才奇缺的尴尬局面,而我国法学教育肩负的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目标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
(二)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到位
当前法学教育普遍注重灌输法律知识,学习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学生的知识来源不是课本就是老师的讲解,而且方式上大多是被动地记忆,这样学生可能会系统地掌握了法律知识,但学生从始至终都没有或者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课本怎么分析就是什么,不知道也不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被动地接受与记忆,而不是主动地批判地看待问题,而法律工作者最需要、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批判精神。同时我国法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他们自身都缺乏实践经验,而且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主要看的还是科研成果与理论文章,至于符合法学专业特点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却不作为评定依据,更何况在我国法学教师承担法学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任务,欠缺实际经验的老师如何能培养出不欠缺实际能力的学生呢?即使现有为数不多的能力培养课程也很少有类似于法庭调解、法庭辩护、庭审实践或律师实习等这样的课程。虽然有近半年的实习期,但学生基于考研、就业等各种毕业事项的压力根本不重视;实习机构对实习学生实际能力不太信任,更不愿意为其承担风险和投入成本,即使接纳了实习生所谓职业技能训练往往就是“打杂”或者流于形式。
(三)法律职业素养教育缺乏
我国的法律发展历史在近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外源型的发展,并不是本土内在的自发的发展类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法律文化和法律精神是有所欠缺的。虽然几十年来法律文化的发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因为欠缺而导致的问题始终还在,比如当前法学教育过于重视法律知识和法条的训练,却完全忽视法律职业素养,更不用说对学生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毕业之时只知法律条文,不知法律文化,更不知法律背后的渊源和价值所在。这样的结果不太理想,法律虽然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法条会不断修改更新,但不变的就是法律背后的东西,比如法律精神与法律文化,还有法律价值等;同时法律也不是孤独的学科,必须也只能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完成法律工作者的使命,发挥法律的作用。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中职业素养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太过功利性,仅将其作为工具和手段,缺乏对法律价值的追求和法律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环境培养的是以法律为工具的投机者、冒险家,而不是法律至上的正义使者。
二、我国法学教育的完善途径
(一)调整法学教育格局,结合培养能力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
优化我国法学教育结构首先应该根据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培养能力、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确立不同的、有可能实现的教育目标。法学教育必须遵守人才培养的规律,如普及型的法律教育以普法为首要任务,主要是为了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以充分发挥法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务型法律教育自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法律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是以后从事实务要具备的,还要有一个或多个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比如处理经济类案件对公司企业的财务制度要有基本的了解,处理医疗纠纷就要对医疗领域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研究型的法学教育则以培养法学教育和法律研究人员为目标,培养方向更倾向于法学理论的学习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国大专层次以及成人、在职性质的法律教育还有各个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应以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为目标,以基本了解和掌握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为教学首要任务;本科层次以及法律硕士教育应以培养法律实务人才为目标,既要学习现有法律制度还要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法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则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和法学教育人员为目标。
(二)引入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法律属于应用型学科,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它终究要与实际相结合。法律应用人就要具备分析法律的能力、概括法律事实的能力、多角度的说服力缜密的论证能力等。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不足的地方太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正落实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总是先设定条件与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法律,学生的知识源于自身实践。老师此时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通力合作。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都主张案例式教学,但大多将其作为法学教育的辅助工具,当然这种教学方法的真正落实需要教师本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选择的案例必须能体现法律的复杂性、争议性以及不同解决方法的冲突性,过于简单的案例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大部分适合的案例需要教师精心挑选或设计。
2.引导学生确立多个思维方向,能用不同角色的角度看待相同的案件,为不同角色的利益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法律的思维规范性很强,离不开规范的法律用语,法律思维也是逻辑性很强,坚持三段论,需要的是冷静与缜密,所以法律需要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角度是需要后天的反复训练,而且这样的训练不能有固定的模式,要保持灵活多变。传统的法学教育都是从法官的角度看待案例,通常是假设你自己是法官你该如何处理这个案件,在我国的法律环境中法官的职责就是严格遵守法律,法官要探求的是法律的本意;而对于律师而言更重要的则是在法律的环境之下怎样让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法学教育中不能给学生灌输固定的思维方向,而是让他们多种角色都尝试,毕竟不同的角色对同一个案例诉求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而且学习法律的人除了做法官、律师还可以做很多与法律相关的职业。更何况即使选择一种法律职业,以后把对方职业的思维模式掌握清楚更利于做好自己的工作。
3.授课教师要多元化。不能只局限于有很高学历的法学研究型人员,其实也可以是从事实务的法律工作者,如律师、法官、企业法务人员,每一个来自不同领域的法律工作者给学生带来的都是不同的经验与思考;也可以采取措施增强本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世界名校法学院的老师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从事法律实务。
4.重新定位学生的实习课程,要让学生真正在实习中有所收益。实习课程是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学校要与实习机构及时进行沟通与协调,科学安排实习课程的时间,尽量减少或避免与各类考试的时间冲突,学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配备自己的实习指导老师,让实习课程真正成为法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三)深化法律职业素养教育
法律职业与医生、教师职业一样,都是以人为对象的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独特的职业特点,除了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配套的一系列的专业素养。法律素养的培养一般包括对与法律相关学科的学习,如基本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处理民商法、经济法类的案件纠纷;如行政职能部门的职责与业务范围的学习,否则就处理不好行政法方面的事务。还包括对法律文化和相关自然科学的学习。法律文化是法律制度、法律设施、法律行为等背后共同的理念和价值,是法律得以真正实施的思想根源,理解了法律文化就能理解法律背后的东西。还包括培养对公平、正义等理念的信仰和对法治与法律的崇尚,这是衡量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信仰法治和崇尚法律就是法律至上、权力本位,这恰恰就是法治理念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学教育中职业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比单纯的技能训练更重要,所以法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法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法律条文,而是让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与熏陶形成一种法律意识和对法律的批判与反思精神,这才是高等法学院校的职责所在。而这种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也需要当前配套制度的完善。
法学教育是我国实现法治国家理想的前提,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法学教育进行改革发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几十年来,我国的法学教育一直在寻找我们自己的出路,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同时我们必须看清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认识到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才会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通过对我国法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准确定位,通过案例式教学等科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以及对法律工作者职业素养培育的深化,我国的法学教育必将拥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看了"教育学术论文发表"的人还看:
3.大学发表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