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学术教育论文范文
创新创业学术教育论文范文
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迫使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创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创业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创新创业学术论文篇一:《浅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摘 要:本文就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状和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了今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对策
当前,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众创发展之路,已形成社会共识。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代表的众创发展的日新月异,大众创客不断涌现,众创空间迅速扩展。涌现出一批便利创业创新的示范基地,但是要清醒的看到,众创发展仍然面临着体制机制障碍。本文正在此意义上对众创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众创发展的现状和环境
党的以来,中央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转型、释放社会活力,社会投资和创业创新热情迸发。去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1200多万户,其中首次参与投资创业的自然人多达291万人。中华大地涌动的“创客风潮”正在引领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奔涌的“创客风潮”不仅激发了无数人的激情梦想,也预示着我们将迎来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时代。春节过后首个工作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研究出台了一批减税降费措施,为全国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送出价值不菲的“大红包”。此前不久,中央还筹集了40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并鼓励更大规模的社会、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共同培育支持蹒跚起步的创新型企业。这些都释放出打造更好创业环境的强烈信号。为迅速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各级政府积极落实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并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和采取一揽子措施,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和新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二、众创发展面临的问题
(1)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市场自组织功能受到抑制,形成众创新形态,需要激活市场主体和创造力,放大自由创客发展空间,让市场机制自主选择、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功能更显性化、更加强化。只有这样我国经济发展才能转变为自主创新,创新发展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有了真正的坚实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作为创业型、创新型为主体的小微企业,尽管这些小微企业的企业规模小、数量总体上庞大,对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贡献巨大。但由于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政策传导性缺乏有效载体,导致用以扶植政策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市场缺乏热情。
(2)融资体制改革滞后,融资市场体制尚不健全。根据一般市场规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自然会催生相应的市场供给,但由于我国中小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发育缓慢、制度规则不规范,小微企业对接过少、匹配欠缺、效率过低,小微市场融资需求缺乏基本的市场机制支撑,面向小微企业融资的激励政策也因缺乏载体而效率低下。总体上看,我国的融资市场并没能为众创提供足够空间。具体从资金需求方看,大量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不规范、财务不健全,规章制度不明确、缺少可抵资产、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获取市场融资困难。从资金供给方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善于搞批发、不善于搞零售,客户主要是规模以上(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大企业,缺少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风险揭示机制和融资工具。从资本市场渠道来看,目前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区域性产权和股权交易所,以及中小企业债券市场门槛仍然过高,绝大多数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微小企业难以企及。
(3)从支持政策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财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台一系列政策,成效明显,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地方仍存在政策使用成本过高、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4)政府服务依然缺位,简政放权只是基本前提。简政放权是减少对实体经济众创发展的体制制约,无疑是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型态的一个前提。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策
(1)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取消和下放与促进创业密切相关的审批事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惩治违法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建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动力,鼓励创新创造;推进投融资体制、税收、流通体制等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打开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闸门,对扩大就业起到“推进器”、“容纳器”的作用。
(2)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完善市场化运行长效机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创业资金支持体系。
(3)健全有利于创业的政策制度,落实和完善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
(4)搞好创业培训和服务,推动高校普及创业教育,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培训,运用社会各类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跟踪扶持,使更多的劳动者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
(5)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创业服务,努力扩大创业规模,提高创业比例。
(6)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活动,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考核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加大创业宣传,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宽容失败、敢于开拓的氛围,形成全社会竞相支持创新创业的生动局面。
四、结语
今日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而构筑的新时代,这注定又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蓬勃朝气将一扫体制机制障碍、固有利益藩篱以及虎蝇贪腐之患所导致的阵阵雾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昂扬向上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钟经文.迅速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经济日报》2015.03.03.
[2]徐晓兰.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中国新闻网.2015.03.09.
[3]钟林.如何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民论坛网.2015.03.05.
创新创业学术论文篇二:《试谈创新创业,追求中国梦》
一位年过75岁、经历过人生大悲大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每天仍然工作到深夜12点,为的是要在中国实现超声电机产业化。他带领他的团队,不仅要把更多超声电机应用到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人造卫星、医疗器械、汽车工程、通讯等高端装备上,还要把大量的超声电机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他的超声电机“中国梦”。
――编者按
赵淳生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继2004年“新型超声电机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之后,于2013年以“大行程、高精度、快响应直线压电电机”再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赵院士长期从事振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近20年来,他潜心研究超声电机技术及其应用。迄今为止,他及其团队共获有关超声电机的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4项,其中有多种超声电机已经在科研、生产和国防上应用。代表著作有《机械振动参数识别及其应用》、《Ultrasonic Motor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超声电机技术与应用)等,发表论文400余篇;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2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1项,国防科技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先进工作者”、“国防系统先进工作者”、“总装备部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和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称号。
赵院士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时,参与了该校火星探测器上用的超声电机的研究。1994年10月他毅然回国,从零开始,研发我国自己的超声电机。期间先后罹患肺癌、胃癌。右肺切除一叶,胃切除达3/4,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研发超声电机的脚步,至今整整20年。现在,年过75岁的赵院士依然奋战在科研、教学第一线。2013年,他领导的团队研制的TRUM-30A超声电机被成功应用于“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重量只有46克,是同等功能传统电机重量的十分之一。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超声电机在航天上首次成功应用。为了普及和推广应用超声电机技术,他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讲学。2013年下半年8月至12月在全国各单位作邀请报告24场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15所大学,8个学会和一个政府部门。报告内容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声电机20年的发展为主线,讲述他本人及其团队坚持创新创业、追求中国梦的历程。
敢于探索,勇于实践
1956年9月,赵淳生进入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简称南航)飞机系学习。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由于他在中学时就担任过学生干部,一到南航同学们就选他当班长。他处处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仅自己勤奋学习,而且热心为同学服务,特别耐心帮助班上学习困难的同学。在他和全体班干部的带领下,他们班很快就成为全系和全校的先进集体――红旗班。1958年,学校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搞科学研究”。赵淳生响应学校的号召,率先在班上成立了科研小组。他认为要在老师的指引下才能有效地发挥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于是,他主动找到空气动力教研室汪乔森老师。汪老师学识广博,特别熟悉空气动力试验及其测量仪器,对同学们搞科研热情支持和鼓励。针对当时风洞实验室缺乏空气动力测量仪器的情况,他提出方案并在他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以赵淳生为首的课题组同学们的共同努力,终于成功研制我国首台高速气流光测仪和六分力电动天平。因此,1960年赵淳生作为南航唯一的学生代表出席了江苏省首届文教群英大会,他们班还获得“全国先进集体”称号。赵院士回忆说:“虽然这两台仪器,现在看来算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但却培养了我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为我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1961年赵淳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飞机结构静动力实验室主任。1962年他开始从事机械振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63年9月他第一次去北京航空学院出差,参观了北航飞机结构静动力实验室。参观时,同学们正在做一个机翼的振动实验。当他看到一个大约200毫米高、直径为100毫米的圆筒型的东西,把机翼振动得咚咚响、翼尖上振幅达到20毫米的时候,感到十分惊奇。在旁指导实验的老师向他解释说,这是从荷兰进口的电动激振器,是专门用来做结构振动实验的。赵淳生深知,正在从事飞机结构振动研究的他,同样需要这种激振器。然而,由于外汇紧张,在当时的条件下,南航不可能进口,只有靠自己研制。他立即从该实验室借出激振器的说明书来看。那时还没有复印机,只得靠手来抄写主要的参数和重要内容,并徒手描绘出激振器的结构草图。从此,赵淳生就开始研制我国自己的电动激振器:1964-1974年首先研制成功JZQ系列励磁式电动激振器(激振力为1公斤、10公斤、20公斤和100公斤等);1975-1976年又成功地研制了JZQ-7型永磁式电动激振器(激振力为20公斤)及GF-200型超低频功率放大器,并拓展成JZQ永磁式激振器系列,其性能指标和法国同类产品相当。由于他采用了内磁式磁钢,同法国人采用的外磁式磁钢相比,激振力不变,而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先后在多家工厂生产,在全国推广应用,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打破了国外在电动激振器技术上的垄断,改变了我国电动激振器依赖进口的局面。JZQ激振器系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他又研制了HEV高能激振器系列。在该系列中,他率先采用了钕铁硼高磁能材料,使激振器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少,其推力/重量比为当时国际同类先进产品的三倍以上,且激振力对动圈电流非线性减小到1‰以下。HEV系列取代了JZQ系列而更广泛地在航空航天、汽车、摩托车等行业中推广应用,特别为大飞机及直升机全机地面共振试验做出了贡献。该系列曾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1984年,赵淳生从法国留学回国后,还曾从事一项全新的课题――“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根据他自己提出的一些故障诊断理论,主持研制了三个诊断系统(软件和硬件):MDS-1型轴承故障诊断系统(单通道)、MDS-2型轴承、齿轮故障诊断系统(6通道)和MDS-8通用型故障诊断系统(8通道、多功能)。他还亲自带领课题组到南京钢铁厂、高速齿轮箱厂、江南造船厂等单位现场进行故障诊断。
创业体现创新的社会价值
赵淳生院士认为: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和源泉,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而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体现创新的社会价值。通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赵淳生院士及其团队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4项,研制出四个系列的50多种超声电机。为了使这些成果早日实现产业化,2002年开始,他转让专利和样机,将超声电机技术转让给一些企业。由于技术难度太大,都宣告失败了。赵院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2008年,他的团队和投资人合办了江苏连云港春生超声电机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营三年后,也没有起色。2011年,当南京市科研“九条”政策出台以后,赵院士思想更进一步解放了。他立即响应市政府的号召,自筹了100多万元资金,在南京市建邺区注册了“南京万玛超电机有限公司”,他本人获得南京市首批“321计划”领军人物称号,获支持资金200万元。要建立生产线,这点资金仍然不够,怎么办?南京日报的记者及时访问了赵院士,并在南京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七旬院士办公司亟盼资金扶持建生产线”的文章,其副标题是“拥有100余项专利,17年来不断尝试产业化,如今获首批订单”。文章登出以后,有8家公司愿意出资和赵院士合作。他选择其中一家――南京中嘉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其董事长吴国林远见卓识,愿同赵院士紧密合作,致力于建设研发与生产化为一体的超声电机产业基地,为超声电机产业强国贡献力量。在南京市六合区政府的支持下,在万玛公司的基础上,赵院士和吴董事长携手,于2012年在六合区龙袍街道产业园注册了一家新公司“江苏丰科超声电机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营产品为超声电机与驱动/控制系统,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医疗仪器、汽车、微光/电子、光学仪器、通信等高技术领域提供高分辨率步进超声电机、高精度伺服超声电机、高功率密度超声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的应用系统。该公司不仅研发“材料―器件―系统”,而且还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研发和技术咨询、服务。随后,在建邺区建立了一条每月生产1000台(套)的半自动化的旋转超声电机生产线。
南京市六合区政府为丰科公司提供了128亩土地,计划盖10万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和研发用房,预计总投资达5.7亿元,将建立起我国首个最大的超声电机产业化基地,年产量将达100万台(套)。
时至今日,年过75岁的赵院士还带领他的团队,指引着江苏丰科超声电机科技有限公司的全体职工,正在创业的道路上攻坚克难、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追求他的超声电机“中国梦”!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近几年,为了普及和推广应用超声电机技术,赵院士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作报告。报告包括创新创业,追求中国梦的实践过程;普及和推广应用超声电机技术;弘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科学道德,维护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报告内容详实,有的报告时间竟长达三个小时。凡听过赵院士报告的人,纷纷通过媒体进行了报导。以下引用部分单位报道的摘要。
2013年9月18日,年已花甲的赵院士做客南京理工大学,宝刀不老,畅谈中国梦。学生们见到年过75岁高龄的赵院士,依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一直走在科研和教学的前线,就好奇的问:“赵老,一直支持您热心于科研事业的不竭动力是什么?”赵院士表示:他自幼伤失了双亲,是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有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人生就是学习、再学习的过程,他现在依旧每天坚持工作到深夜12点,就是想用实际行动追求科技强国梦。听到这里,全场的所有同学都被赵老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2013年10月25日赵院士在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上,作了题为“创新创业,追求中国梦”的主题报告,将高深的技术讲解给论坛会上的师生,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如拨云见日般让到会师生豁然开朗。一字一句间处处体现赵院士的深厚科学底蕴,深邃的人生智慧。这是一次深入学习的盛宴,更是一次创新思维交流的逐梦动员。对于研究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育和创 新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3年11月10日,赵院士在湖南科技大学作“创新创业,追求中国梦”报告会上,利用视频、图片、动态模型等方式,将同学们带入了超声电机时代。他通过自身的经历总结出了自己“圆梦四部曲”:承担责任,勇于探索,抓住机遇,贵在坚持。他认为每个人都需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他坚信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认定目标,持之以恒,才能得到成功,实现梦想。在场师生无不被赵院士的创新创业经历深深吸引,被其真挚爱国之情与癌魔抗争的顽强精神所折服。来自12级的张郁莹同学说:年过75岁高龄的院士还能为了国家和自己的梦想如此拼搏,除了敬佩,赵院士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震憾与鼓励。
2013年11月18日清华大学第114次学术沙龙在汽车研所301会议室举行,赵淳生院士演讲题目为“创新创业,实现中国梦”。详细讲述了超声电机技术在南航的创新发展和应用。超声电机在军事工业、航空航天、核工程技术、移动通讯、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在第三和第四部分结合自己七旬人生经历,讲述自己出身战乱年代,艰苦求学,到放弃留美生活独自一人回到中国,白手起家,一心从事科研,到身患癌症,坚持工作,到最后创新创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实现中国梦的全过程。讲座中赵院士所流露出的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对事业的坚持和执着、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深深打动了与会的每一位听众。本次学术沙龙与会的师生,除收获相关的超声电机知识外,还深受赵院士打动,真切感受中国梦所带来的正能量,师生反响热烈。
凡听过赵院士报告的师生,一致称赞赵院士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践行者。创新为治学之魂,唯实为治学之基,执着为治学之本,淡泊为治学之境。这正是时刻不忘科研报国的赵院士的真实写照。他以渊博知识、高尚品格,为新时期下中国梦的践行树立了榜样。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年过75岁高龄的他,仍然正以饱满的斗志,高昂的热情继续迎接挑战,续写人生华丽的篇章。
创新创业学术论文篇三:《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引言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但是,由于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与各大高校都在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归根究底,其源头是在教育层面。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家与各级政府还有各大高校包括大学生群体本身,都应当把握住这个契机,重新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资源、实施教育改革。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迎合经济转型新常态的发展变化。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生背景及其意义
首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他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明确表明: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其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为背景。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杨凤,2015)。
另外,继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新概念之后,2015年,李克强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并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孙丹,2015)。杨凤(2015)在其研究中如此解读: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以及打造新常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困境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以及国家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高校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尤其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新概念之后,高校更是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并在拉动就业创业、助推国家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境。根据大量的文献梳理,发现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模式陈旧落后、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学生缺乏自信以及缺少实践环节这四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与模式陈旧落后
目前,创业教育尚未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虽然有部分高校设置创业学或创业教育学,但也仅是包含于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学或公共管理学等二级学科之下。这种学科地位很难使高校的创业教育等到长足发展(杨晓慧,2015)。另外,教育模式单一,依旧停留在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被动型适应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没有重视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赵吉成、韦必力,2015)。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并没有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中,而只是通过课下第二课程活动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性和健全的课程体系与系列课程(张晓雪,2012)。
(二)缺乏专业性与学科联系性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零散、简单、基本上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分离,严重缺乏作为一门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师资水平不高、队伍不专业,资金不足、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匮乏与落后。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相分离,无法与教育教学体系结合(曹扬,2014)。齐文勃(2008)就在其研究中表示: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使学生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
(三)学生创新能力较弱
高校的学生们大多都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成长的。由于现实的压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们的创新欲望长期受到抑制,创造性欠缺,创新潜能被无情地“阉割”,最终造成他们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能创新的局面(吴玉剑,2015)。赵吉成与韦必力(2015)在其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自信、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和创新知识基础薄弱、难以把握所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创新成果和创新技能偏弱等方面。
(四)实践环节缺失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因思想重视程度、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践单位管理、实践时间、实习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的高校为了节约教育成本,完全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没有能真正贯彻下去,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实践和锻炼机会(吴怀宇等,2012)。不可否认,在很多高校当中都设有与创业相关的一些课程,并且绝大多数对这些课程还是相当重视,很多学生在这些理论课程上也能学到一些与创新创业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环境,很多知识一直都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杜刚、李亚光,2015)。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根据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困境,并结合《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对高校的意见及要求得出以下启示:
(一)重塑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高校应当将教育本土化,而非直接套用国外的理论和教学模式,在掌握学生的需求之后,可以逐步将创业学作为一级学科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在学生初入学校时,就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有利的教学条件。此外,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普及教育对待,而非仅仅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也需要培养没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的同时,启发他们的创业意识。这也应当成为新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授课时,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适当借鉴创业咖啡的形式而不仅仅只限于书本教学或写计划书等理论层面。高校需要不仅要了解社会的需求,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了解的过程中重塑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从而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整合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
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定期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讲座和创业授课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养。另外,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讲座和培训时,也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及专业特色,与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互相配合,增加学生的专业感知度,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会让学生们在今后专业学习方面注入更多的创新点,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在专业领域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以便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并进行新的创造。
(三)帮助学生培养并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当向学生普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内容,并长期培养他们的兴趣,即使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就业,也应使其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因为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一旦培养形成,不仅会帮助他们今后的创业,也会激发学生在学业和未来就业的创造性,创造不同的价值。这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出的初衷。
(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在为学生提供参加创业大赛平台的同时,也可以与学校的创业科技园和一些初创公司、工作室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实习锻炼岗位,在理论培养的基础上加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得到深刻的体验。如果合作比较困难或者合作的单位不能容纳更多的学生,也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的夏令营活动等。
五、结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无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书还是对学生本身来说,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虽然很多高校已经积极响应号召,并步入教育改革之路,但依旧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境。因此作为教育传播者与担负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各大高校,必须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塑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设更多的实践环节,提升并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4.创新创业课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