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探讨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重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成才心理,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更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本文对高校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现今教育环境下,中专学校学生普遍出现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对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中专学校 体育运动心理障碍 成因 对策

  中专学校作为较为系统体育教学的最后一站,要培养学生能够平衡协调身体、心理和社会的能力。学生在校学习工作生活中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经过自身努力或是老师指导后仍没有克服困难,对体育运动学习产生紧张、沮丧等不良情绪,最终形成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和其他学科一样,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水平有不可割舍的关系,“老师教,学生学”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老师累,学生也没有兴趣学。此外,体育教学更棘手的问题是,体育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且运动设施陈旧,运动场地落伍,过重的学习负担,也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学习兴趣薄弱,不能全身心投入和享受体育运动中,因而不能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就是产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必然性。体育运动心理障碍也存在偶然性,它并非发生在所有学生身上,有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学生也并非会产生相同程度的不良情绪。

  一、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一)造成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生理因素

  相比其他学科的学习,体育运动的学习具有特殊性:在整个教学活动和练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大脑思维和身体有机结合,才能更加标准、成功地完成动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的有益作用,达到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因此,生理因素是造成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一大因素。不同学生的运动负荷不同,且都有一定限度,运动负荷过量会对学生造成运动损伤,进一步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体能状况,惯性产生对体育运动的恐惧和抵御情绪,导致心理障碍。女生在生理期不适合做较激烈的快跑、球类运动等,而一些学生本身身体素质的确不好或是伴有一些疾病,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和程度,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造成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心理因素

  如今,中专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从小在父母全方位的照顾和宠爱之下成长,几乎不进行“累人”的活动,且很容易形成浓厚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能正视自己。因而在课程上学习“可有可无”的体育运动时,学生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体育运动,怕苦怕累,在老师让进行自行练习时偷懒甚至逃课。

  与此相对应的,一部分学生则是因自卑心理造成了体育运动的心理障碍。这些学生或是因为自身身体条件不够优秀,害怕自己不能把动作做到位而惹来同学的嘲笑;或是因为学生因来自较偏僻地区的中学,没有接触过中专学校里的一些体育器材或场地而感到自卑;或是因为中学以学习文化课为重中之重,体育运动进行地很少甚至没有,导致初中和中专体育运动学习脱节,因而产生心理障碍不愿意去参与体育运动的学习。

  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特殊,他们之前可能十分喜欢热爱某项体育运动,但因曾经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生理或心理的伤害,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抵抗心理,长时间则会导致心理障碍。

  更为普遍的心理因素则体现在学生没有足够坚定强大的意志品质,对稍有难度的体育运动的危险性过分夸大,如摔跤、柔道、武术等,过大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不敢尝试进一步的深入,如此恶性循环下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客观条件的影响

  体育运动不同于其他学科,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在室外或特殊场地进行。在室外或特殊场地进行,天气、场地、体育运动器材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体育运动的开展。良好的运动环境不仅是保障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时不受意外伤害的基本要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开展体育运动兴趣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如何克服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

  (一)培养和端正学生学习目的及动机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解决学生体育运动障碍的第一步。老师应改变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氛围,通过轻松而有趣的课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端正的学习动机,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意识到体育运动的好处和乐趣,为培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奠定基础。

  (二)加强体育理论学习,科学制定运动负荷

  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小接触的体育运动学习没有建立系统的理论,很容易在此过程中产生误解,并发展为心理障碍。因此,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安排定量的体育理论学习、安全和保健教育,让学生能大体了解各类体育运动所属范围的划分,学习如何在不同年龄段和学习时期、不同的场合保持良好的体育运动心态。在此基础上还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避免造成学生机能损伤。

  (三)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自我意识

  对于上述缺乏正确自我意识的学生,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及时给予心理帮助,最好能够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心理教育。老师需要对不同的学生在合适的时机,针对其特殊的个性心理特点,疏导学生思想,从而增强学生的意志,激发或唤醒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产生积极影响。

  (四)改善客观条件,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

  学校应该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增设一些必要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增进体育设备和器材,为体育运动的开展奠定硬件基础;定期检查、维修场地、设施及器材,排除潜在安全隐患,最大程度降低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此外,学校还要为体育教师提供机会进修专业知识及与心理健康有关专业知识的机会,能预防、更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结语

  中专学校作为较为系统体育教学的最后一站,要培养学生能够平衡协调身体、心理和社会的能力。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中专体育老师要积极应对,找准问题所在,选择正确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体育运动心理障碍,达到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适应社会的最终目的。

相关文章

1.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浅析体育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论文

3.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与训练

4.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与研究论文

5.论中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及其健康教育对策论文

6.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对策探讨论文

7.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8.浅谈中长跑运动常见的心理现象论文

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探讨论文

重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成才心理,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更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本文对高校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53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