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接纳承诺治疗法的研究论文
关于接纳承诺治疗法的研究论文
接纳与承诺疗法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蒂文.海斯教授及其同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基于行为疗法创立的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继认知行为疗法后的又一重大的心理治疗理论。ACT 与辨证行为疗法、内观认知疗法一起被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最新发展。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接纳承诺治疗法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接纳承诺治疗法的研究全文如下: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叨的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认知疗法中单纯的认知内容的干预并没有带来更好的效果。再者,受到后现代主义和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基于实用主义和情景主义假设的心理治疗思想逐渐受到重视(Dobson&atri, 2000)。在这样的情境下,被誉为认知行为治疗“第三浪潮”的第三代行为疗法系列诞生了,并形成了三大治疗理论:辨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以及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herapy)。
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治疗师Steven C.Hayes提出,是基于正念(Mindfulness)技术的第三代行为治疗理论之一,目前常用于心境障碍辅导的应用研究与实践中,对心境障碍的病因及其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作为第三代认知行为治疗的典型代表,包括ACT在内的第三代行为治疗理论在国际上已经获得很高的认可,但国内关于ACT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却比较少见,对这种理论疗法的实践应用也缺乏系统的认识。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文献的综述分析,系统总结了ACT实践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技术,旨在加深国内心理咨询工作者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为后续的相关研究与治疗实践提供参考。
1 接纳承诺疗法的基本内容
ACT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咨询技术。这些ACT技术是ACT最灵活最核心的部分,Hayes等人提出了六种核心技术与两大基本过程(Hayes, Pistorello&Levin, 2012),但无论何种技术,只要是围绕和聚焦正念与接受、接纳与改变两大过程的,任何功能情境下的技术都属于ACT技术。这些过程或者技术大致建构了ACT的基本内容。
1. 1核心技术
关注当下,将注意力引导到当前的情景以及对此时此刻情景的体验上来,以一种非评判的态度感受当下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正念技术,为使来访者更好地掌握正念训练的技术,治疗师应该引导练习者以接受、不加评判的心态持续察觉和关注当下的体验,它特别强调躯体感觉、思维过程和情绪体验,倡导以开放接受的姿态主动关注一些痛苦体验,有利于发现问题并有效地采取应对策略。
接纳,接纳是一种态度,与上面的正念训练相对应,其过程就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建立一种积极开放的、无防御的态度去接受各种对当下的体验。这种态度是ACT疗法成效的关键,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参照正念训练的八周正念训练方案进行,以正念冥想为主要训练技术,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
承诺行动,最后,来访者要做出与价值观相对应的承诺。与传统的咨询方法一样,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旨在使来访者在接纳和改变的平衡中做出选择。
因此,ACT不仅是一种接受取向的治疗策略,更是一种改变取向的治疗策略。ACT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出行为改变,对自己的行动负责,提高来访者的心理灵活性,支持有效的基于价值观的生活。
1. 2基本过程
ACT涉及两个过程:一个是接纳与正念程序;另一个是承诺与行为改变技术程序。在接纳与正念中,包含了关注当下、认知解离、接纳和以己为镜四项技术,接纳与正念是第三代行为治疗理论体系的共同特征,是平衡接纳与改变的最佳体现。承诺与行为改变技术包括了关注当下、以己为镜、明确价值观和承诺行动四项技术,这四项技术共同完成了来访者做出承诺的过程,最终使行为逐渐得到改变。
2 接纳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观与治疗观
2. 1 ACT的病理观
引入认知观点后的关系框架理论使人们可以思考并讨论想象中的事情,比较这些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通过语言思维能力来改变事件的功能。虽然语言调控自身反应的间接资源大幅度地增加了,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是痛苦普遍性、认知融合与体验回避等却限制了人类心理的灵活性,形成了刻板心理,使生活变得僵化。
2.1.1痛苦的普遮性
情境性往往会引发痛苦的普遍性。一个具有语言和思维能力的人,在遇到相似情景下会重构相似的体验,甚至是毫无关联的事件,只要一点儿相似之处,也会引出这种关系框架,似乎这种痛苦随处存在。这就是说,人类因为关系框架而对厌恶刺激具有超大的容量,这种情况下,仅仅通过简单的情景处理并不能真正缓解内心的痛苦,日积月累,这种痛苦会加大,形成心理障碍。
2.1.2认知融合
认知融合指的是人类行为受限于思维内容的倾向,即指由于关系网络的建立,思想或语言与它所涉及的事物就会混淆在一起(Hayes, Strosahl,&Wilson, 2003; Har-ris, 2009)。该倾向使人们的行为受语言法则和认知评价的过度控制,从而无法用此时此地的经验和直接的经验指导行为((Hayes, 1989)o RFT认为,直接导致问题的不是认知内容,而是我们与认知内容的关系。认知融合一旦产生,个体会自觉地把自己的认知内容(想象的情景)当成现实,与现实情景产生错误的联系,自己的行为也就局限在了自己的思维内容中。
2. 2 ACT的治疗模式
ACT的治疗目标是提高心理灵活性,心理灵活性体现了一定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反应出心理灵活性的大小。基于ACT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发现,ACT干预可通过任何一个步骤进入这个心理运作空间,并且随意按秩序推动这一过程。因此,ACl的实施也就是通过周边六大辅导技术不断扩大心理运作空间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将治疗过程控制在情景之中,因为无法消除导致痛苦的言语思维过程。于是,咨询访谈过程首先应该让来访者明白刻板心理对心理健康的危害,随后再依据六大技术进行辅导。
依据ACT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将治疗模式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心理接受技术。一般都是采取正念技术,如正念冥想、正念觉知等。使情景因素与认知相分离,打破来访者对情景认知下的关系框架。区分情景自我与概念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确认价值观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识别和选择合理行为。传授与来访者所选价值观相一致的持久的投入行为和行为改变策略,最终发展出灵活有效的心理与行为。
3 总结与展望
作为第三代行为治疗理论体系的典型代表,ACT以正念技术为基础,以关系框架理论为指导,涵盖了六大治疗技术和两个基本程序,属于语境行为科学(contextual he -havioral science, GBS)取向的咨询方法,在临床实践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ACT的治疗目标是提高来访者心理灵活性,其正确的做法是使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保持对当下体验的关注,使之不与不合理的思维、记忆等认知内容相融合,引导来访者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做出与自己价值观相一致的承诺行为,最终改变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虽然ACT的理论框架已经相当完善,实证研究也比较充分,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正念作为ACT的基础需要细分。如今,正念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很普遍了,如MBCT就是基于正念发展而来的,并在预防抑郁症复发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簿明明,王立君,2014; Segal, Williams, & Teas-dale, 2002)。而不同形式的正念技术对问题的处理有不同的效果,作用机制也不相同(张崎,王淑娟,祝卓宏,2012),因此,ACT中不同形式的正念技术及其对不同问题的作用机制是一个研究缺口。
其次,ACT的实证研究不全面,尤其是价值观干预研究结果需要得到临床的证实。大多的实证研究都倾向于论证ACT的效果,却很少有研究论证ACT基本技术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再次,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ACT在实践应用中应该保持灵活,并且与其他经典咨询理论相结合方有较好的效果。
已有研究发现ACT与CBT结合运用后,会形成互补的优势,可以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探讨,更加深入地探究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辅导策略,另外,ACT完全可以应用于正常人的辅导与教育工作上,这将有利于挖掘个体潜能、提升幸福感等(曾祥龙,刘翔平,于是,应尽快探索出一条本土化的ACT辅导道路,填补其在我国实践应用中的空白。除此之外,本土化的实证研究更是屈指可数,ACT的本土化研究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