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基于社会建设视野下对社区心理健康促进价值探析论文

基于社会建设视野下对社区心理健康促进价值探析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基于社会建设视野下对社区心理健康促进价值探析论文

  社区心理学是1965年诞生的心理学分支。社区心理学关注社区中的人,关注社区,也关注二者的交互作用。通过激起人和社区的正向力量和主动性,计划和促进二者的交互作用,来提高人、社区的生活质量,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活状态。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社会建设视野下对社区心理健康促进价值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基于社会建设视野下对社区心理健康促进价值探析全文如下:

  如今,我国社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具体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党的报告明确指出; 到 2020 年,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此,从社会建设的视角重新认识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可以清晰看到其作为社会建设的途径之一所具有的特殊优势,以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一、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及特征

  心理健康促进是健康促进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构筑起包括个人、家庭、社区乃至社会政策与结构的多元整合系统,包括制定促进健康水平的相关政策,创建和谐美好的支持性环境,发展个人提升健康、幸福感的技巧等; 通过提升健康水平与幸福感的积极行动与方案的介入,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相关政策与服务的重新定位与改进,从而促进个体生活质量的改善,达到社会的和谐。在实践中,与此接近的概念包括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服务等,但是相较其他概念,心理健康促进更加强调如何提升个体及社区的健康与幸福感,而行动计划与社区服务不仅针对有心理疾病的个体,也着眼于帮助个体能够维持良好关系、充分享受生活、实现自身潜能等,强调健康既是个体的健康也是社会的健康,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既是个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 强调促进心理健康既是个体的权利也是社会的职责。

  因此,心理健康促进这一概念通过聚焦于群体中的行动方案的介入,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更广泛地促进与提升群体的健康水平; 通过可持续的、整合系统的架构与介入,更具有积极主动性、前瞻性与建设性。社区心理健康促进是以社区为目标场所的活动方案介入和系统架构。虽然从社区理论的创始人德国学者滕尼斯( Ferdinand Tonnies) 开始,围绕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大规模社会变迁,研究者对于社区的理解充满了争议,出现了如社区存活论、社区解放论、社区消失论等各种观点,但是本文从我国话语体系与政府政策实践的惯例表述将社区理解为一种“社会治理的基本地域单元”,社区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单位和行动基础,社会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经由社区建设来实现和推动,正如同志所言,“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的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就是以社区为目标场所,通过各种行动计划的介入和系统的架构,以增强社区与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等为具体路径,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服务于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社会建设目标。

  二、社区心理健康促进
社区心理健康促进是我国社会建设新阶段的新选择所谓社会建设,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的行动,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福祉,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社会建设却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一步发展。尽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各方面加以努力,但社会建设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行动领域。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国家开始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具体的社会建设方面的政策。如,早在2000 年民政部出台的《关于在全国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就指出; 城市社区建设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党的报告也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地位,将其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并写入新党章,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一新的阶段里,社会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统筹建设城乡社会标准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重点行动,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民享有更好的生活; 通过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与构建起由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三、当前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下社区心理健康促进的价值

  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发展时期,党和政府高层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即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单纯发展战略和模式转变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在这一新的发展战略方针指引下,增强社会成员的幸福感、促进生活质量提升、“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为背景,结合社区心理健康促进的特点和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将社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新的价值概括为; 修通关系、共建美好。

  (一)以修通关系为目标,增进个体心理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质是和谐关系的建设,是“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建设,“只要人及其相互关系是健康的、和谐的,就意味着社会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里的关系主要包括;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身心的关系。修通关系就是通过社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介入,增进个体心理和谐,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促进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和谐,促进生活质量提升、增进人民福祉。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郑杭生先生多次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社会建设就是通过不断创造和完善新机制、新主体,弥合分歧、缓解社会矛盾、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化解发展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增加和谐因素,从而降低社会发展风险,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自中共中央 2006 年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以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积极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之后,我国社会一直在探索有效促进各种关系和谐、培育积极社会心态的路径与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以共建美好社区为目标,为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从共建美好社区为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这个意义来理解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对于社会建设的价值,基于以下两方面认识;

  一方面,社会建设不仅需要物质基础、体制保障,也需要精神支撑,社会建设不仅仅要关注对社会事业、对科教文卫体的投入,还要“转向对社会行为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建立一个健康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和谐社会才能得以实现,人民福祉才能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始秉持以寻求社会质量( Social Quality) 全面提升的发展观,强调应该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更为综合的社会发展。人口调查的分析也发现; 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具有人类作为生物体的普遍性,即世界上“75% -80% 的人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或者说是他的生活质量是在 75 分到80 分之间”,康明斯( 1995) 、格鲁特( Groot) 和凡登·布林克( Van den Brink) 等人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41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