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5000字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康结业5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心理健康结业5000字论文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澄清诸多认识上的误区,积极创设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阐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自我教育,同时也指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环境适应;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高速发展的世纪,生活在这一世纪的人们将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对人们提出了许多更高的要求,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压力和困惑。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2002年2月23日,北京动物园里的5只黑熊被游客泼下的硫酸严重烧伤,而行凶者却是一名已被学校免试推荐为研究生的清华学生刘海洋。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生物技术系学生马加爵与同学玩牌时发生摩擦,因忍受不了同学对自己的当面指责,接连将4名同学杀害后潜逃海南。随着黑熊事件的侦破和马加爵的落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再次引发全社会的关注。近来有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大学生中,心理疾病率高达20.23%,且有低龄化、高发率、高变化等倾向,这不仅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据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透露的消息,大学生中16%-25.4%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以近年来在媒体上披露281名大学生自杀案例为基础,对近年来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梳理,指出男生女生自杀的原因分别为:恋爱18.5%、34.6%;学业27.4%、16.8%;心理疾病7.3%、11.2%;就业7.3%、4.7%;人际冲突4.8%、5.6%。200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调查显示:46.6%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目前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同时有1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极少数大学生存在“自杀倾向”。以上大量数据和种种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十分突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大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大学课程多、内容难、要求高与中学相比,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都有了很大变化,然而部分大学生对新的大学课程仍沿用已不适用的中学学习方法,结果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又忽视了方法的探讨,使其在学习问题上疲于被动应付,加上巨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他们往往心理承受较大压力,带来苦恼及自我否认等心理问题。

  (二)环境适应问题。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新生有重要影响。多数学生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及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意味着今后将开始独立生活,面对众多问题需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动手解决,所有这些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这些大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大学的新鲜感逐渐减退,加上对大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不习惯,对新的集体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并从高年级学生身上看到了面对社会择业的无奈和为考研拼命学习的压力,对家人的眷恋和依赖感越来越强,久之便深感失落进而导致孤独、自卑、焦虑以及压抑、空虚等心理障碍,甚至可能出现擅自离校、退学等冲动行为。

  (三)情感问题。大学期间正值性发育的成熟期,大学生与异性交往的需要和对爱的渴求显得极其迫切,情感困惑也显得异常的突出。一是对于性格内向又有交往障碍的学生,由于表达情感的艰难和对自己信心的不足,使得他们常常陷于单相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二是一部分学生则由于能够与异性轻松交往并达成相互的吸引,而在多重的暧昧关系中陷入忙于应付;三是当情感上出现矛盾冲突尤其是失恋时,一部分学生由于用情的偏执而不能接受事实,以至于无法承受而走向极端;四是源于网络交流而萌生的恋情已极为多见,网恋似乎比面对面的恋爱更轻松、更深刻,但也更具危险与挑战。

  (四)就业压力。就业前景无法预测造成心理问题。社会的竞争、就业压力的增大,给高校众多毕业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有专家指出,出现这样的就业忧虑提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一个明确目标的缘故。实际上,专业知识是影响就业的因素之一,更多的还在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知识的积累。

  (五)经济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同样也出现在大学校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是一个班的学生,一些同学花钱大方,过着养尊处优、奢侈享乐的生活,而另一些同学却省吃俭用,到处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还有“城里人”与“乡下人”日渐扩大的鸿沟。这种落差与鸿沟给贫困学生、农村学生带来比较严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他们在进入大学后就感觉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

  (六)自杀现象。自杀问题在人群中时有发生,在大学生中此问题。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社会压力的加大,当今的大学生门承担着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一些性格内向,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由于无法正确适当的释放和缓解自身的压力,以致于最终走上自杀的不归路。

  (七)人际交往问题。据调查“30%的新生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的发起者”。在大学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为一个社会的群体,由于他们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磨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而对于这些刚刚离开自己父母的新生而言,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缺乏理解、尊重、同情;有的学生互不示弱、互不谦让而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由于任性、偏激或喜怒无常等个性而难以为他人接受,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有的学生由于严重的自卑而不敢与人交往,从而造成心理封闭。

  (八)网络游戏和色情。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计算机的使用的普遍化带来了种种的问题。在现在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一些错误的思想和价值理念也通过网络悄悄的传播,由于大学生们缺乏较高的辨别力,他们往往被这些坏的思想所左右,如部分大学生浏览色情网站和信息甚至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以致出现这样那样的心里问题。其次,随着网络游戏在我国的盛行,一部分大学生沉湎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习惯于虚拟世界的幻想而不愿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竞争,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对现实的生活产生厌恶,以消极的心里去面对。

  (九)自我价值感的缺失。经过高考拼杀的大学生,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在强手如云的新的班集体里,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会在一些大学新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同时,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己不如人的地方很多。在某些学生身上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变革。随着我国各行各业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竟争机制的引入,知识经济的挑战,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错误的思想、腐朽的东西对好奇心强而辩别能力低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消极影响,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特别是权钱交易、贪污腐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吹进了大学校园,悄悄地侵入学生的心灵,腐蚀学生的灵魂。而大学生的世界观正处在形成时期,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往往易将这些社会阴暗面夸大化,使得一些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低、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容易产生一些信仰失落、行为失范、心理上惶恐不安、情绪上消沉低落,给大学生的心理增添负面影响。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贫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心理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实际上,心理问题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思维、情绪或行为方面的偏离或异常,像我们不能断言永远不会得躯体疾病一样,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得到专业帮助。此外,职业队伍短缺也是一个瓶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是少得可怜,而且实效性不大。事实上,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甚而只是停留在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教育方案、无具体措施上,等等。

  (三)家庭的不良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父母关系不合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上,首先是过度溺爱,事事替孩子想好,父母以为是爱孩子,却没考虑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和困难,学习如何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其次是漠视,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他们成长中的问题置之不理,使大学生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满足,又往往是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外界不良影响出现问题。再次是独生子女的增多,也使大学生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素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和情爱的关注。最后是就读时的经济压力。

  (四)人格中的不完满。在大学阶段,个体的人格特征在遗传和后天因素影响下已基本形成。但是,部分大学生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不良方面,从而对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社会性活动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我等造成一定影响,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良方面及其后果,又无力改变时,便产生了消极性防御反应及对自我的否认,结果给个体的顺利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困扰青年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存和成才。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推脱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要全面开展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近期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及时提前解决了今后大学生的许多有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近期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决策也是很好的参照文件。它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以及实施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我们希望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应制订出一个指导性的纲领文件。在强调外因同时,大学生本人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自己成材和今后生活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提高自己心理成熟的需要值,按照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塑造自己,有意识加强心理上的自我调适、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通过使心理成熟来达到心理健康的新水平。

  (二)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必然会带来压力、挫折、失败,健康的参与竞争的心理、坚强的心理承受力是相当重要的。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感情脆弱,因此学校教育就必须遵循心理健康的要求,通过健康教育课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面对未来可能会有的心理冲击的承受力。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与环境。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健康意识,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匹配性和谐育人体系,形成教育合力。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影响高校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因素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个体等多方面。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不仅是靠学校的正确教育与培养,还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及学生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家庭和社会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会责任感、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日常行为等方面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应该把家庭和社会的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多渠道、多种社会资源优化社会环境,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学校领导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应把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工作有: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新生入学适应和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测评;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制订相应的制度,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包括以早发现、早研判、早预防、早报告、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预防教育制度和早期预警制度以及危机干预制度、后期跟踪制度、常规工作制度等。在早期预警中,建立宿舍、班、教学系、学校四级大学生心理问题信息网络、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制度等。

  参考文献:

  [1]肖汉仁.学校心理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罗小兰.青少年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9.

  [3]揭家新.大学生童稚心理的分析与对策[M].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3).

  [4]王亚琼.大学生个体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8(1).

  [5]高扬.解析华南农大十天内四起跳楼事件[J].读报参考,2006(6):16-17.

  大学心理健康结业5000字论文篇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刍议》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涉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出发,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据此,文章进一步归纳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常见症状及其特点,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因素,以期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症状 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现状

  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情况看,虽然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较高;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生活有满足感,对美好的未来有向往;有较健全的意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自我调节。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近年来一系列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主要有三个特点。

  1.心理不健康者比例较大。近年以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同研究框架下的、大量的统计数据无一不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一项针对浙江四所高校的统计分析认为,大学生中“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基本掌握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45.13%,而47.51%的大学生只是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所了解。80.38%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基本健康,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一般的学生达到60.24%。”而另一项关于湖北某高校学生的研究发现,统计样本1300余人中“阳性症状检出率为58.46%,中度以上可能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94%,排在前3位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

  2.心理不健康者比例不仅较高,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天津市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8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主要是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同时期国家教委对12.6万大学生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发病率高达20.23%。进入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在大学生中又增加了。1992年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八所院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高达31.13%;1994年成都地区高等学校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者占34.4%。此外,由于恋爱、学业、人际关系原因自杀的学生也年年增加。正如前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日趋多元化发展,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式的清静之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面临更大的挑战。

  3.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原因也较复杂。宏观地讲,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习、就业、恋爱、社交等几个方面。事实上,这种影响机制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许多。研究表明,“在敌对性、恐怖与偏执上,女性比男性更为突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优于非独生子女”,“非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状况优于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统计,求询者的大学生中以神经症性障碍占大多数,高达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14.5%,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占12.1%。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症状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及调查访谈可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

  1.神经症。神经症也叫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有五种。(1)焦虑症。焦虑症是人体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具体来说,个体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而紧张不安,由此产生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成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强烈的焦虑反应,长此下去,极有可能形成焦虑性格。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来自内心,通常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自我焦虑与考试焦虑两个方面: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考试焦虑――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同学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都较为突出,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以及面对暂时的成绩排名落后的现象,部分同学无法适应,无端担心考试失败,进而产生考试焦虑情绪,不能自我调节。(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个体因过度忧愁和伤感引起的情绪体验,它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表现麻木或冷漠。这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反应。当个体对战胜挫折自感无能为力而失去信心和勇气时,对未来充满悲观的期望,就对追求目标失去兴趣,而表现出冷漠、麻木状态。(3)强迫症。强迫症是青年期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病人清楚地认识到,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纠缠不清的观念或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4)恐怖症。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难以理解。患者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实际,但不能自我控制。恐怖症有以下几种表现: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等。(5)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多发心理性疾病,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神经精神活动能力减弱。

  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障碍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且矫治困难。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及特征如下:(1)偏执型人格。偏执型人格的人表现为容易产生偏执观念,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很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失败时常迁怒或归咎他人。(2)强迫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的人表现为常有个人的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因而焦虑、紧张,过分地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事事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处事拘谨,缺乏应变能力。(3)冲动型人格。冲动型人格的人表现为情绪不稳,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而且自己不能克制。

  3.精神病。精神病是一种重度心理疾病,它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和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病主要有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反应性精神病。对于患有精神病的学生,要格外予以关照和治疗,以期控制病情的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内部因素,一个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大学生在特定时空状态下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外部因素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内部因素。(1)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确定“自我同一性”,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2)个性的缺陷。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人的个性有直接关系。性格过于内向的人、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以及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患心理疾病。(3)心理素质的不完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也影响他们的健康。从现实看,随着整个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和压力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不少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4)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性机能的发育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若不能通过妥善的途径、手段处理好性压抑问题,它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这种疾病常常是潜藏在心灵深处,很难引起人们的觉察。性的生物性一旦冲破各种约束或压抑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和转移,就可能会做出越轨行为。性心理失去平衡,情绪经常过分激动、消耗精力,造成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注意力分散,智力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以致影响学业和生活。

  2.外部因素。(1)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学习负担过重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等,均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2)恋爱失败。大学生恋爱失败会使当事人深深地受到自尊和情感的伤害。此时,有人可能会对生活、对人生感到绝望,也可能将自我与他人隔离开来,以保护自己免受更多的伤害和自尊心的损毁。失恋心理障碍表现为自卑、悲观、空虚、悔恨、厌世以及夜不安寝、食不甘味,还有的表现为颓废、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3)社会环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空前繁荣、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社会的巨大进步,同时也伴随着躁动起伏、动荡不安,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大学生培养费用分担、就业双向选择、就业难度加大,等等。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必然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加剧,诸如取义心理与取利心理的冲突、平均心理与先富心理的冲突、保守心理与竞争心理的冲突、为社会服务心理和满足个体需要的心理冲突,等等。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带来心理适应不良的种种反应。(4)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作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同寻常的影响力。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加工厂”,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以及挫折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及障碍,甚至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客观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产生原因也多种多样。因此,极其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程晓玲,鲁丽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王光炎,王佳,李继国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3.段鑫星,付豪,宋冰等.2000~2003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

  大学心理健康结业5000字论文篇三:《试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 心理 问题 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多,从事心理辅导和思想 政治 教育 的 工作者在接受校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目前 我院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了心理弱势群体,如何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郁闷”,保持健康心态,应该受到学校各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 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 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国著名的心 理学 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 经验中 学习 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 发展 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有 研究 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 社会 因素等。就大学生而言,其主要诱因有以下几点: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约15%是贫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调查表明,45%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不懂得如何缓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 影响 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长期以来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 现代 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

  教育部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 联系。

  3.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 中国 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着重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 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 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3.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3.2 环境改变与 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 学习 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3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 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4.大学生心理 教育 对策

  4.1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 问题 给予高度重视,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帮助。新生入学后,可以通过 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向学生讲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心理预测力。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 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

  4.2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

  做好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掌握咨询的途径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可以主动去心理咨询,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新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出版心理健康读物等。

  4.3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过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由于学分制的推广和公寓制的实行以及不及格率的产生,大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淡化,责任心不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加强新生的心理,必须拓宽思路,开辟新的渠道,充分发挥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让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 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4.4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病还得心药医”。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 理学 技巧帮助病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已的心理保健医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保持自信、乐观、坦诚、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总之,随着市场 经济 的 发展 ,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高校学费的增加与就业体制的改革等问题,对大学生的 影响 逐年加大,尤其对大学新生,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昂贵的学费、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学习兴趣等很多问题困扰着这些脆弱的心灵。如果不及时调节,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严重地阻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全院师生员工都应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1.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2.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500字

3.大学心理健康论文800字

4.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5.大学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范文

6.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292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