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儿科心理护理论文
有关儿科心理护理论文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坚持做好心理护理,不仅是医学模式转变、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求,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科心理护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儿科心理护理论文篇一
《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正确认识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符合患儿心理特点的服务模式;和谐的环境、适度的运动与刺激;做好心理护理评估;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心理状态;心理护理;护患关系;儿科
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有经验的母亲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躯体疾病的初期,往往表现为情绪烦躁、好哭、不安等。事实上,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以伴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既要配合医生治疗小儿疾病,又要考虑小儿的心理要求,并要顾及家长的情感需求,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护士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护理措施,必须懂得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有关知识,具有必要的动手能力。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坚持做好心理护理,不仅是医学模式转变、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求,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浅谈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
正确认识护患关系模式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护患关系存在着三种模式[1]:①主动-被动模式:也可称为支配-服从模式。在这类模式中,护士处于主动或支配地位,病人完全是被动的。一般地说,对于昏迷、婴幼儿病人适用于这一模式。由于病人此时没有主动性,完全听从医护人员的处置,护士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和娴熟的技术诊治病人,不得给患儿以任何伤害。②指导-合作模式:该模式中的病人,有一定的意志要求,需要护士帮助,并愿意合作。主要应用于年长患儿及生活能自理的患儿。③共同参与模式:这类模式以平等关系为基础,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各自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相互支持,相互协同配合,共同和疾病做斗争。这种模式是比较正确的护患关系模式。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倡导符合患儿心理特点的服务模式,对患儿来讲,护士扮演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儿及家属造成深刻的心理影响。护士服务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温暖和可接受的氛围,护士用平静、友好和接受的方式清楚地、不慌不忙地与其交谈。对婴幼儿可抚摸、搂抱,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道德、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适时安慰鼓励患儿,应用形象易懂的语言解释住院原因,告知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就可以不用打针,使患儿确信住院是为了治病而并非惩罚。诊疗操作完成后,鼓励患儿勇敢坚强、漂亮干净等,并表示坚信他会越来越棒的,多数患儿能顺从的接受治疗。
需要和谐的环境、适度的活动与刺激
儿童住院后被束缚在病房这个窄小单调的小天地里,往往会产生单调乏味感。加之活动范围小,平日的生活习惯被不同程度限制而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疾病折磨,往往极度烦躁、恐慌。因此,患儿需要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2],不仅需要安静和舒适的医院生活,同时还需要适当的活动与刺激,以改善不安和恐惧的心绪。医护人员可给儿童病房尽量摆放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卡通人物为主。病区设立娱乐室,组织患儿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与刺激,使儿童心情愉快。
做好心理护理评估,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护理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在护士为病人做出护理计划前,首先要识别和定义病人的问题,这一环节的核心是收集资料。资料来源于病人、家属、医生、试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以及护士的询问和观察。通过正确的评估,以达到预计的护理效果和目标。
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儿童患病后家长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情绪倾向可以转化为患儿的情绪倾向,这会直接影响医患配合和患儿自身的康复。因此,护士一接触病人,就要向家属介绍护士的工作责任,让他们知道护士能为他们做什么,这样能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护理资源,同时有助于家属对护理人员建立客观的期待,更能促进信任的护患关系。护士应实事求是地引导家属正确认识患儿疾病和预后,理解治疗和护理原则,避免由于过高期待造成的失落、不信任反应。
讨论
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使患儿及家属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不但提高了护患合作的效果,增强了护患关系,而且对完善儿科整体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戴晓阳,佟术艳.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科心理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