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论文(2)
心理学课程论文篇二
《女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摘要】高校女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感情脆弱,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对教育管理的方法内容和组织形式提出了新挑战。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她们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更好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保障。
【关键词】女生;心理;教育
一、女大学生性格特征
1、女大学生性格特征
女大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年华,这个时期她们的性格偏向于情绪型、顺从型、内倾型。她们的行为举止易受情绪左右,易凭感情用事,但有时也能用理智来控制感情,支配行动;独立性程度相对较差,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遇事较易退让,不太喜欢与别人竞争,她们的心理活动较倾向于内敛,较为沉静,处事谨慎且能深思熟虑,但反应比较缓慢,适应性较差,顾虑较多,交际面窄。意志力相对比较薄弱,在遇到巨大困难和挫折时往往缺乏顽强的坚持精神,容易自卑自弃、优柔寡断、缺乏主见、盲目服从。女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和优越感,同时也极其容易产生自卑感,步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学习、社交、文体、相貌、衣着、家庭等方面的相互差异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继而产生深重的自卑感,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2、男女性格差异
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性格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普遍认为“男性是竞争的,女性是合作的”,男性的性格偏向于意志型、独立型、外倾型。男性在性格的多种特征中,意志特征较占优势。总想胜过别人,易于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有时候还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和意见强加于别人;心理活动比较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开朗、活泼、情感外露,比较喜欢和善于交际,一般不太拘泥于细枝末节,不很计较点滴得失,好奇、好想、好问、好动。但是如果缺乏引导,会表现出妄自尊大、骄傲自满、盲目乐观、自我欣赏、狂躁冲动和逞能好强。女大学生心思细腻,比男大学生有更强的敏感度,女性喜欢随群,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而男大学生善于独立进行自己的内心活动。
二、女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女生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女生有着敏感多疑的天性,几十个女生在一起更加体现了这个集体的特殊性。
1、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角色优势
作为班主任担负着对学生管理、教育、指导、爱护的职责,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使他们与学生感情深厚,在学生心目中德高望众,在教育中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一角色优势决定着班主任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班主任,首先应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己任,不断增强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敏锐性、解决心理问题的科学性;班主任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调节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在工作中,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做事负责、与人为善、意志顽强的学生。其次,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是学生和任课教师沟通的桥梁。为及时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班主任应定期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家长交流有关教育孩子的信息,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有效策略。另外,班主任还应加强学生干部细心的工作态度,对于因家庭突然变故、人际交往上、情感上突发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上报给班主任,不能掖着藏着,影响班主任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
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潜在因素。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强化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等品质,协调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民主型班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养成。其次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去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个性,真诚地帮助他们进步,对学生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苛刻。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对学习和生活上的特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除此之外,还要在学生之间开展爱的教育活动,开展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教育活动,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班级氛围。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被爱中学会爱人,在尊重中学会自尊,在宽容中学会谅解,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健康的师生关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3、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活动
高校女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感情脆弱,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对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内容和组织形式提出了新挑战。针对女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结合社会上一些女大学生在情感上、就业上、人际交往上所遇到的事情采取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问卷调查、问题讨论、辩论会等多种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使她们真正认识到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可根据情况的需要开辟多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对全班同学进行心理讲座,如性教育、婚恋、就业、人际交往,对性格孤僻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教育工作。
三、建立符合女生班级的特殊管理模式
优秀的班集体和良好的班风是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几十个女生构建来的班集体,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凝聚力、健康发展的集体,需要从女生喜欢合作的原则,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女生班级特殊的管理模式。
1、摸清底子
了解班级同学学习情况、家庭背景(是否少数民族,是否外省籍、是否单亲家庭、父母是否离异、年龄是否高于或低于正常入学年龄、是否有兄弟姐妹等)、有何特长、过去任职情况。其次在构建班委时,切勿偏重学习成绩,或随便找某位学生,要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选举,选出大家心目中最合适的班委,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班级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女生的特性,辅导员与她们的交流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办公室或开班会时,应抽空多去学生寝室,多和学生们进行谈话,真正的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在工作中,进入学生宿舍可以看到她们很多不一样的一面,在寝室里,是她们熟悉的生活环境,里面有知根知底的室友,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她们也愿意与你进行沟通,让你慢慢了解她们的内心想法,而教室和办公室对于女生乖巧的性格,特别是受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在这样严肃的环境下,她们大多有种恐惧心理,认为除了班干部,就是犯了错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跟学生聊天,往往只能你问她答,无法走入她们的内心世界,无法知道她们的真实想法,不利于开展工作。对于班级活动,作为一名班主任,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不仅能发觉班级中一些有才能的学生,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加强班级凝聚力。
2、加强班级凝聚力
为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开班会时,要经常向班级同学灌输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看作一个班级管理者的理念。充分发挥班委的职责,带领班级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女生喜欢随群的特性,使她们更期望融入集体中,为自己所归属的集体服务、贡献力量,渴望真挚的友情,这也反映了女性的交往需求。多年的带班经验中,发现女生班级比男女混班的集体荣誉感要强烈许多,特别是在参加大型比赛活动中,她们的集体荣誉感发挥的尤其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每个人都是这个班级的管理者,每个人都为这个集体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3、班委培养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骨干,她们是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桥梁,是保证学生工作稳定、推进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班主任必须了解她们的特点,对她们进行细心培养和精心雕琢,使其成为班级管理良好的帮手。对于她们在工作上提出的新思路、新点子,我们应予以支持,尊重她们的决定,充分信任敢于放权。在纪律上要求她们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同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再次,要及时的看到她们的长处和不足,班委有了成绩要及时的表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委树立威信;当她们犯错时,应及时的予以批评和帮助,切不可放任不管或姑息袒护。对于一些不负责任的班委,也要做出及时的调整,避免其产生优越感,给班级工作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能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和竞争意识。女生班干部竞争意识较男生班干部差,而大学生活动大多以竞争为主,在这些活动中要鼓励班干部带领班级同学树立金牌意识,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集体同样如此,学生干部作为集体的领袖,必须培养她们具备这样的气质。班干部管理要把握积极鼓励、注重培养、宏观指导、心理支援,最终达到双赢。
四、加强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女大学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恋爱等压力,对她们的心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提高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趋向、能力与方式,大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与同龄人的自然交往中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她们所掌握的有关交往知识必然是一些经验性的、感性的而非理性的、系统化的,其片面性是不言而喻的。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应帮助高校女生构建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体系,确立正确有效的交往观。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动机,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磨练意志,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有的女大学生意志极为薄弱,经不起意想不到的打击和生活的考验,往往表现出意志异常。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时应积极寻求解脱的途径并总结教训。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针对女性心思敏感细腻的特性,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她们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项艰苦劳动,没有付出不可能有回报。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次心理辅导、一次心理讲座、一次心理剧的表演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班级中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融入班级的每个日常活动中。让我们共同努力,精心呵护学生的心灵之花,让它在班级这块沃土中绽放得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 傅安球.男女心理差异与教育[J].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75.
[2] 张治库.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N].障碍及对策.海南大学学报,2000,(3).
看过“心理学课程论文”的人还看了:
3.心理学选修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