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探讨论文(2)
儿童心理发展探讨论文
儿童心理发展探讨论文篇二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分析》
摘 要: 本文在对家庭教养方式及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内涵进行准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的优缺点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归纳了我国当前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较为普遍的不足,最终给出了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提升家庭教养质量以及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儿童心理发展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内涵
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有所差别。鲍姆林德受社会学习理论、生态学和家庭系统理论的影响,认为在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二是家庭对儿童行为的反馈。我国的心理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理解无本质差异,一般是指家庭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家庭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的目标是要培养儿童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个体。因此,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和特点,首先需从了解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概念入手。对健康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儿童期是人格建构的关键期,其心理发展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心理健康儿童而言,一般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
1.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民主型,顾名思义,就是用民主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也称为“智慧型”。民主型的家庭的特征是家庭成员关系和谐,氛围温馨,家长不会无缘无故打孩子,孩子出现的问题后首先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及时纠正孩子当时发生的错误,这样孩子在家庭中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能使孩子知道怎样爱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增强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专制型与民主型对应的教养方式,就是家长用专制的方式管教孩子,孩子没有自由选择权。这种教养方式下家长常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意行事,按照家长设计的模式无条件执行,孩子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孩子是否愿意。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利。由于不尊重孩子得意见,在专制型教养模式下,家长与儿童经常产生摩擦与矛盾。
3.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权威型是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权威型是学者鲍姆林德教养方式分类中“authoritative style”的翻译,这里的权威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汉语中的“权威”的含义,鲍姆林德的“权威型父母”更像我们所理解的“良师益友”。这种类型的家长会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还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
4.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溺爱型即放任型,家庭以满足儿童的意志和需求为第一要务,从而忽视了其教养行为是否对儿童成长有利。该类型家庭把孩子放在了一个特殊的地位,完全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服从并服务于这个中心,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童年期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破坏性强,用此来引起家庭的注意来满足其要求。
5.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忽视型即不作为型,家长不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对其行为与学习漠不关心。忽视型与溺爱型截然相反,甚至也与其他类型有着本质不同,忽视型家长不关注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条件,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指导和支持。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的教养方式无论是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还是分歧型,对子女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与之相比,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则体现出了更多优点,两种类型如能良好结合,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与限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并能接纳孩子们合理的意见和想法。
四、我国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存在问题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家长专制比较普遍。2.纵容溺爱现象严重。3.家长对心理健康不重视。4.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导致儿童压力太大,不堪重负。
(二)改进家庭教养方式的对策
1.家长应以身作则
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很多家长对儿童要求严格,但对自己要求极其宽松,比如不允许儿童玩游戏、看电视,自己却玩得不亦乐乎,这使得儿童感觉不到公平,同时也使家长的威信锐减,不易使儿童心悦诚服。因此,家长行为至关重要,可以说,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
2.家长需注意避免溺爱儿童
避免溺爱儿童,应做到以下几点:不搞特殊待遇,坚持理性惩罚;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不包办代替,不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
3.家长应顺应客观规律,科学教养儿童
心理品质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而是认知与行为浓密联系的综合体或心理—行为结构。心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和长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任何课程都不能单独实现心理教育的总目标。另外,家庭教养方式要适应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一步登天。
作者简介:宋美琴,女,1987年6月,籍贯:安徽省安庆市,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看过“儿童心理发展探讨论文”的人还看了:
3.儿童心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