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2)
论述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篇二
《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各项客观标准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及其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以严肃而又慎重的态度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标准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由于种种原因,会程度不同的产生心理问题。从生理上讲,大学生发育开始成熟,正接近人生的顶峰时期。从心理上讲,他们的心理素质并未完全成熟,正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度阶段,反映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容易带主观片面性;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第四,独立性、封闭性、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表现为敢于创新,但比较容易空想,不善于克制;既想窥探别人心中的秘密,但又怕别人看穿自己,因而非常容易孤独;自主活动增强,但又容易盲从。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来看,大学生有许多不适应之处,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误导,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在这种矛盾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如果心理协调不好,或者心理适应不良,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大学生掌握自身的心理特点,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协调能力,自觉培养健康心理,克服和消除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现实的问题。
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严肃而又慎重的态度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切忌顾及一点,不及其余,根据一时一事的心理表现,草率判断,认定心理不健康,引起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心理健康是各项标准的综合表现。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
一、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叫做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个人呱呱落地,由软弱无力到能够独立行走,从不知不识到有知有识,其心理行为总是随着心理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特点。比如,一岁的小孩子看到父亲生气时,只会感到害怕和不安,而三岁的孩子就会不高兴,向妈妈告状, 10岁的孩子就会直接开口说爸爸不应该这样那样。再如,儿童的天真活泼,青年的朝气蓬勃,老年人的沉着老练,这些都基本符合各自年龄阶段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言行举止基本符合他的心理年龄特征,可看作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反之,则可看作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为大学生应该是:热情活泼、精力旺盛、勤学好问、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乐于承担社会义务。相反,如果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者生活不能自理,处处依赖家庭,喜怒无常,可看作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二、是否能够有效地学习和工作
大学生应该是乐于学习和工作,对学习和工作抱有积极的态度,并充满自信,能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从中获得一种满足。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因为学习的成功会给他们带来喜悦,使他们振奋,这种喜悦之情转而又增加他们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应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而产生困惑、焦虑、绝望等情绪障碍,即使遇到困难和阻力,也能够想方设法克服和排除。而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能正常学习,或者把学习看成是负担,怨天尤人,苦闷失望,其聪明才智得不到正常发挥,可视为心理不健康。
三、是否有正确的自我观念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称之为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调动自身内在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我们只有了解了自己的身高,才能知道过门楣时是否应该低头。就是说只有了解了自己的能力,才能清楚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项任务。一句话,只有正确了解自己,才能顺利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做到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暴自弃。而自我观念不正确,自我认识不清的人,往往表现为要么自视清高,自以为是,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一旦失败,就怨天怨地;要么自轻自贱,极度自卑,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畏首畏尾,以至于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大学生不仅要能正确认识自己,还要能过容纳自己,不因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而厌恶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之处。尽管人们都追求完美,努力发展自己的优秀品质,但仍不能完美无暇。事实上有一些缺陷是无法弥补的,或者只能做有限的改善。面对这种现实,应该安然接受,坦然处之,并找出自己的长处,扬长而避短,走向自己的应走之路。不要因自己的某种缺陷而终日苦恼,自惭形秽,日益消沉,造成心理障碍。
四、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与外界交往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应该有正常的交往活动,乐于与人交往,与同学建立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同志和朋友,并在与同学、老师、领导以及他人相处时,采取一种尊重、友爱和信任的态度。对自己所在的集体,应该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感情,乐于牺牲自己的利益,谋求集体的荣誉和利益,从中得到温暖和友情。一般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能“接纳自己”也能“接纳别人”,才能与人友好相处。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好、恶以及志趣与追求,在与人相处时往往有所选择。但若走向极端,认为多数人或一切人都不可信,他人皆与己为敌,孤芳自赏,不愿与人交往,不能以诚恳、谦逊、公平、宽容的态度待人,不尊重、不信任他人,总是和同学争执不休,或者贬低他人、嫉妒他人,甚至敌视他人,就会限于孤独之中。这样的心理就不能说是健康心理了。
五、是否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大学生应该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和了解社会,能够适应环境和社会的需要。人作为环境的产物,无时无刻不受环境的影响。作为大学生,应该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的需要,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能够合乎规律地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而不是一个落伍者。特别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应该明确自己所处的地位,了解各种社会规范,自觉运用规范约束自己。如果发现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范、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或矛盾或违反某种规范时,应及时抛弃或修改自己的计划,消除不良欲望以谋求与社会的一致,而不应逃避现实,自我封闭,或一意孤行。那些为了实现个人欲望而不惜采取反社会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妄想强求的人就会成为越轨者,必然严重影响自己健康心理的发展。
六、情绪反应是否正常
情绪反应正常是人们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适应和改造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健康的人中枢神经系统总是处于相对平衡的状况,即有适度的正常的情绪表现,不为消极情绪所驱使而导致行为异常。情绪反应正常一般表现为:(1)有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无论是喜怒哀乐都有一定的原因或对象。(2)反应强度能和因其他的情境相适应,遇到强烈刺激应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反之,则不应有强烈的情绪反应。(3)情绪反应能随情境变化而转移。若情绪反应过度或不足,该喜不喜,该怒不怒,某种情绪反应不能随情境变化而变化,就可视为情绪反应不正常。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其内部心理结构总是平衡和协调的,能保持比较平静的心境,清醒的头脑和控制行为的自觉性。当然,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常常会因为挫折和失败而显得情绪低落,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比较快地重新适应,不会深陷悲哀之中而不能自拔。
七、是否有完整的人格
人格是个人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人社会化的结果。人格有表现于外部的,给人以印象的特点,也有外部未显露的,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异于他人的内部自我和外部行为特点是统一的,它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表现了一个人的本质和面貌。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完整的人格,即他(她)的人格特点是有机统一的、稳定的,他所想的、说的、做的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这种完整人格的表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形成远大理想和抱负。一般来说,人生观和信念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等,则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应该与其人生观和信念相一致,并体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信念,表现为行为与其内在信念的统一。否则,愿望背弃了信念,行为和思想相矛盾,言行不一,表里不合,就会导致人格分裂,这样的心理就称不上健康了。
论述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