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相关探究论文
心理学相关探究论文
教育是综合了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复杂的活动,从来都不是简单、孤立和片面的,它和教育者、被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心理活动息息相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相关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相关探究论文篇一
《探究心理因材施教》
摘要: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因此对每个人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应有所差别。尤其是高等教育期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和确定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教学方法单一、模式简单重复现象较为普遍。本文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课堂表现;心理分析;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69-02
教育是综合了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复杂的活动,从来都不是简单、孤立和片面的,它和教育者、被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心理活动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将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环境因素(外因)包括社会的发展现状、舆论场、朋友圈等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以及成长经历所积淀形成的各种观点。内因是决定因素,但外因能够影响内因的变化,而教育则是影响内因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掌握的基础上,改善教育的方式方法,调整和改变学生内因的状态,从而使得教育的内容能够顺利、通畅地被接收,使其逐步具备教育者所期望的科学、技术、素质水平,是教育者的重要工作。本文试图分析学生在受教育状态下的几种主要表现,分析其在此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并探讨造成此种心理活动的外部因素影响,从而调整、修正被教育者对外部因素的存在形式的认知偏差,从而疏通受教育的接收途径,使内容能够顺畅到达被教育者的脑中,并逐渐固化,逐渐积累成为学生的基本素养。
一、教育过程中的几种典型表现和心理分析
漫不经心型:这种情况尤其在大学的课堂极为常见,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长篇大论,眼光甚至都不看听讲的学生们一眼,而课堂上的同学们则是东倒西歪、交头接耳甚至呼呼大睡。在这样的课堂上,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没有最起码的交流,往往是既浪费了教师的时间,也耽误了学生的青春。此种情况下,老师们往往认为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听不听由你,反正我讲了,从上课一开始,就等待着下课,没有将教育的目的――让同学们掌握知识――彻底贯彻和落实,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学生们认为这种课程没有意义,离自己的距离很远――至少认为没有太大意义。这样一种几乎没有发生任何互动关系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恨铁不成钢型:这种情况在大学里不太常见,更多的是出现在中学、小学阶段,出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具体表现在讲课急躁、迫切地希望受教者能够马上掌握自己所讲述的内容,相对于上一种表现而言,施教者之急切,使得其难以体察到受教者的感受,很难说这两种方法之中,哪种更好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施教者的心理是急迫的,在受教者比较落后(或者自己认为落后)的情况下急于让他们在成绩上追上或者超过自己设定的目标,其功利性也更明显。这种心态的可怕之处在于,施教者往往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从而也更加容易在心理上给自己不断暗示其行为的正当性,并以正当性作为正确性的依据,往往容易在这条偏激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教育的效果而言,第二种方式不见得比第一种方式更有效,其实对受教者的额外伤害可能更大。
二、学习的一般心理分析
对于未知的知识的学习,学校教育的一般学习过程是,掌握背景,听从讲解,思考,练习,巩固,再深入思考而有所得,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这样一个连续推进的过程中,任何一个过程受到阻碍,都会影响教育效果的落实。而为了顺利实施教育的过程,受教者应首先有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学习者兴趣的建立涉及到多个方面,学生的志向、理想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013年3月17日,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谈到了古人说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所以,树立远大的志向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当前的语境中,志向往往流于空洞,变得不切实际,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但其实志向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考取更好的学校,甚至于通过考试改变贫穷的命运,都是志向,它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和强大支撑,它使我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希望,在取得成功的时候看到差距,在疲惫的时候得到激励,在懒惰的时候得到鼓舞,从而不断刻苦努力,并取得最终的成功。孔子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就是说,一个人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究竟能够走多远,坚持多久,关键在于设定的目标有多么长远,目标越远大,就越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为了达到长远目标,需要一个个的小目标、短期目标串联起来,所以,如果想要使得学生对一门自己以前并不熟悉的专业和课程学习好,必须要使得学生首先对所要学习内容的范围有所了解,并根据知识范畴制定不同的长期和短期目标。
三、教育方法的形式与本质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资质、兴趣、专业基础相类似的一些学生,老师的方式方法甚至关注度基本一致,但是教育效果并不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导致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方法的形式问题,也有方法的实质问题。方法问题来自于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性格和学习风格。比如有的同学擅长独立思考,喜欢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有的同学则擅长思辨,能够通过大家思想的互相碰撞进行总结。教育方法的不同会显著影响这些同学最终的接受效果。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合适的方法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做“在合适的时候碰到合适的人”,在教育上我们也可以说,需要在合适的年龄,对不同的学生,碰到合适的老师和方法,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教育成果。在前面提出的两种典型课堂形式中,虽然表现形式迥异,但其实存在着如下一些本质上相同的因素,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均不甚令人满意:一是对学生心理的不关注。两种典型课堂形式中,施教者的责任心明显不同,但是对于学生心理关注度不够是相同的,漫不经心型的教师已经丧失了教育的激情,严格说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此懒于或者不屑于关注学生,学生是否会因为课程设置或者难度不适当等问题导致丧失学习兴趣,老师其实并不是特别关心,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因此在平均意义上教育效果要差一些;而恨铁不成钢型的教师教学热情高,但也往往忽视了课程难度、设置等问题,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打击学生的信心,教育效果也会不如人意。二是不能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的方法,这是上面两种典型情况的另一个共同点。我们经常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虽然教育研究和教育方法一直在不断地取得进步,但仍然没有一个可以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教育方法,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也不可能有这样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
四、因材施教的教学实施
要想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并且不断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反馈进行改进,积少成多,不断取得进步。
1.首先要摒弃混日子的教育态度。不可否认,现在的大学校园中,教师的压力是巨大的,教学和科研都需要投入精力大量精力。但就教育而言,没有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果的。人们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老师的鞠躬尽瘁和无私付出,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不能有得过且过的心态。这是教育取得效果的基本前提。
2.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关注学生,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障碍所在,并解决困难,疏通障碍。教学就像培养一棵小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教育界的古训。在学生学习中,会经常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有些是心理上的,有些是认知上的,有些是能力上的,有些是课程设置所带来的,对学生的困难进行总结、分类,会逐渐地了解并掌握这些困难的特点,通过研究和学习,用心理疏导、课外补课、专业补充、调整课程、专项强化等方法,来帮助学生不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3.坚持正面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近些年来,许多人提出了中外教育方法的区别,认为国外教育以鼓励为主,国内教育以说教为主,这些也已经被许多人的亲身经历所证实,现在有些院校为了管理起来方便,也有的是为了保证安全,对学生提出了许多禁止做的事情,大大地约束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学生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将会对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也证明,说教往往流于空洞、虚无,让人失去兴趣,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意义。
4.主动调整方式方法,适应学生能力和兴趣点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教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困难,往往难以和学生取得共识,就会产生误会和各种各样的认知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令老师讲课效果大打折扣。主动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难处,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基础不同造成的学习障碍,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地达到所期望的水平和状态。
人们常说“潜力是无限的”,每一个学生的秉性、品质、经历、兴趣等都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潜能和兴趣,也是随着受教育的不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作为教育者的最终目的,也是最大的成就所在,应当是尽可能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使他们都能够快乐地做自己所擅长的工作,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鲁江.中美基础教育比较:差异、融合、选择[J].广东教育,2009,(12).
[2]刘敏,李新生.五年制师范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工作现状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相关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