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论文篇二

  《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个案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的表现特征,以及心理学学习经历对这种心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质的研究万法,分别对6位完美主义者和6位非完美主义者(皆为心理学专业四年级毕业生)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对访谈记录进行文本定性分析。结果: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完美主义表现在设定过高目标、期望事情按自己的想象发展、对所要做的事情在头脑中反复语言和检查以避免错误、对整洁和秩序的苛求以及惧怕别人的否定等5个方面,与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相同。有4位同学认为在学习心理学以后完美主义有显著的改善,另外有2位同学有轻度的改善。其他因素,如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也会影响完美主义心理。结论:完美主义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在不同的人群之间有相似性,但不是不可改变的。学习心理学对于完美主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完美主义;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定性分析

  1 引言

  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是一种对人们的行为影响深远的心理特征。吸引了许多的心理学家对其进行研究。一系列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同抑郁、社交焦虑与社交恐怖、人格障碍、强迫症、进食障碍、身心障碍等心理问题都有显著的相关,并且是一些心理问题症状形成的重要风险因子。在心理基本健康的人群中,完美主义与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非常显著和复杂。国内外学者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大多采用定量方法,从群体的角度探索完美主义与其它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可惜的是,这种研究方法在产生量化的、普遍的和概括的结论的同时,忽略了完美主义及完美主义者的个体差异,对完美主义心理的表现特征、形成过程及发展机制缺乏细致、丰富的了解,因而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启发有限。

  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完美主义心理是近年来此领域的1个新的方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peirs-Neumetster对资质优异(gifted)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的研究,訾非对中国研究生人群的完美主义心理研究,訾非对完美主义与____信仰的研究等。这些研究集中于完美主义心理较为普遍的资质优异人群,对于这些研究对象的完美主义心理进行了近距离的了解、观察和总结,为心理咨询及资优教育领域提供了有益启示。有一类与完美主义这个概念关系密切的人群,即学习心理学的大学生,长期以来并没有成为研究关注的对象。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有什么特点?学习心理学对这种倾向有没有影响?本研究以1所中国重点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探究心理学专业的完美主义者的典型特征以及学习心理学对这种特征的影响。

  2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某重点大学心理系四年级本科生。该系全部57名本科四年级学生(男生20人,女生37人)分别填写《中文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问卷》(FMPS),根据问卷总分选取男生分数最高和最低的两位、女生分数最高和最低的4位,共12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他们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如附表所示(在统计问卷结果时参考此前訾非对中国研究生的研究,计算问卷总分时忽略FMPS的条理组织度这个维度)。

  访谈的第一个问题是受访者的自我判断,即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完美主义者还是非完美主义者,并且在此之前没有告知受访者所填问卷的性质及得分。只有1位问卷高得分者(良)认为自己不是完美主义者。其他受访者的自我意象和问卷显示结果相同。在对受访者进行访谈时,尤其是心理学对于完美主义的影响时,研究者避免任何有导向性的提问方式,使受访者自主自由地表达。

  3 结果

  3.1 完美主义的典型特征

  通过对访谈记录文本的分析,发现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完美主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自我认知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如下。

  3.1.1 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对自己要求严苛具体表现为许多方面的事情都想做,而且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例如,在FMPS量表上得分较高的良指出;“我从小到大就是这样,什么东西都想做到最好,什么事情想争第一。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的,除了有时候觉得压力的确有些大以外,对自己要求高确实也使我取得了一些成绩。”

  3.1.2 要求自己的事情按自己的想象发展,否则就感到不完美在FMPS量表上得分最高的岩说:“在做一件事时,如果事情的发展和我预想中的不一样,做到中途我就不想做下去了。甚至想放弃。事情做完之后和预期的不一样的话,还会觉得很失败,不完美,是一种遗憾。”雷也表示如果事情不按照他的想象和要求的方向发展的话,他就很不舒服。

  3.1.3 对要做的事情在脑子里反复演练或者在做事时反复检查岩做某件事之前,一定要在脑子里过一遍程序。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预想一些可能会产生的突发状况,想好各种应对措施。雷也陈述了类似的特点: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会在脑子想怎样做这件事情的整个程序,要把它演练好几遍。直到我觉得准备好了,可以着手去做了。我还会琢磨事情的细节。要处理好细节部分。细节很重要,我觉得细节做得好不好是反映一个事情做没做好的重要指标。另外,我还会自己在脑子想出几套紧急预案,万一事情出了点差错,我还有后备的方案。不至于太过慌乱甚至失败。这充分反映了完美主义者惧怕失败的想法。雁做事情的时候会反复地检查、重复地确认,以此来减少出错几率,表现出类似强迫型神经症的症状。

  3.1.4 对整洁和秩序的需要

  山喜欢收拾她的书桌,她说她喜欢看到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样子。看不下去桌子上杂乱的状态。彭则表示自己需要经常洗衣服,尤其是从拥挤的公共场合回到家时,她说:我不喜欢夏天去挤公共汽车。闻到别人身上的汗味我会很难受。别人还会蹭到我身上。回家后我就得立刻洗衣服,哪怕不脏,只是有点味儿,我也不能忍受。我洗衣服洗得很勤。而且其实洗的时候衣服都还不是特别脏。脱下来的衣服我会立刻就洗。不会留到明天。而且我洗衣服时一定要把衣服洗得很干净,比如洗白袜子时,我会用好多肥皂使劲搓,直到洗到和刚买时一样白。

  3.1.5 在意别人的想法,惧怕否定试图以自己的努力来满足别人和社会的要求。雁喜欢把事情做得完美、没有缺点,不想让别人指出缺点。她希望别人都说她做得好。

  而在非完美主义者组中,6位受访者中有两位(冉和嘉)倾向于把自己和完美主义者进行比较。觉得自己不符合完美主义的特征,没有完美主义者的苛刻、挑剔,于是认定自己不是完美主义者。问卷结果也显示了他们在FMPS上的得分较低,属于非完美主义者。还有3位非完美主义者(文、晶、方)认为如果把成就分为“上中下”三阶的话,自己要保持在“中”和“上”之间,不追求最好,但是不能比别人差。她们不会给自己定下特别高的目标,让自己很辛苦。她们认为差不多就好。但是不能太差。这样的想法让她们在发觉自己低于“中”的水平时立刻努力迎头赶上。当处于自己可以接受的区间的时候就

  尽力做事情,做到自己满意就好。骅则认为,人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应该顺其自然,自己能做到哪里是哪里,尽力了就好。另外,冉指出,在工作、个人发展方面,还是比较完美主义一些。而在生活方面、人际关系等方面,就随便一些,觉得自己不像完美主义者那么挑剔。

  对两组受访者的访谈结果进行对照发现,完美主义和非完美主义的想法相差很大,尤其在给自己设定的标准方面。非完美主义者并不是没有标准或标准很低,部分受访者是以中等为最低标准,即“我不追求最好,但是也不能比别人差。”另外,完美主义和非完美主义之间的界线也不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者对有些事情并不特别追求完美,非完美主义者也不是对所有的事都随随便便。

  3.2 学习心理学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影响

  在问卷测试中被归为完美主义的6位同学中有3位(雁、彭和良)认为自己的完美主义心理倾向在学习心理学后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自知力提高了。例如,彭指出:现在。我比以前更自知了,更能容忍缺点,在对自己苛刻时提醒一下自己不要太较真儿,对自己好一些。比如洗白袜子时,以前是非搓到白得不行为止,现在就不会那么认真。对好多事情现在看得淡一些了。其中有些是主动去改变的,觉得以前的那种方式实在是没有必要。有些是被动改变的,完美主义的目标有时候确实是过高,不得不放弃。可见,彭的完美主义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但是,她觉得自己的这些变化比较小,没有达到她心目中定义的“完美主义发生了变化”。彭在这里又落入了自己的完美主义套路。完美主义使她认为,只有大变化才能称得上“完美主义发生了变化”。并且,这个“大变化”里“多大才是大”的标准也是通过完美主义的眼睛才能决定的。山和雷则认为学习心理学的确消弱了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山在大三以前都认为完美主义是不好的,压抑自己的完美主义。她到大四的时候发现,其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情结是控制,对一个东西丧失了控制感就会使她非常难过。后来,经过不断地学习、自我分析和成长,山明白许多事情是自己控制不了的。以前的确是要求过高,现在变得比较有现实感了,也接纳了自己的完美主义。与山不同的是,在心理学的影响下,雷觉得自己更完美主义了。因为他发现了更多的可以要求自己完美的领域。例如心理学知识方面,心理咨询技能方面、心理修行中的一些观想、自省方面等等。

  岩认为自己的完美主义也有所消弱,但引起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生活中,是经过现实的打击而改变的。岩在大学四年经历了很多事情。她觉得自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影响到了她的完美主义心理上了大学以后,经历了好多事,尤其是大四上半学期的保研的事,我发现世界和自己想象中的太不一样了。自己努力了好久,得到的可能还不如没有努力过的人多。而且有些东西是自己怎么努力也得不到的。我意识到世界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想得太多,做得太多也没什么用,有时候得到的结果还不如什么也不做。我变得越来越现实了,磨掉了锐气,甚至一部分的自信。以前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现在是顺着现实的情势去做。在一次团体心理辅导中,老师说。“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绝望也得活下去,人要有现实感。”我对这句话印象极其深刻。还有一件事也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我是嘉的好朋友。可是嘉却不告诉我他和女朋友分手的消息。我从别人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很生气,就去质问嘉为什么告诉我。嘉说:“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你的眼中我们是完美的一对,可我们现在分手了。我不想伤害你。”

  非完美主义者组中,冉和文认为自己在初中和高中已完成转变(由完美主义变成非完美主义),所以大学四年期间学习心理学对他们这方面心理没有什么影响。有两位受访者(骅和晶)表示学习心理学以后自己变得更加不完美主义了。方认为自己在完美主义方面也有变化,但主要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嘉则认为自己在学习心理学以后开始追求完美了。

  骅指出,自己以前比现在要追求完美一点儿。后来通过读书,上大学,读心理系,变得不那么追求完美了。骅说:“读书使我开阔了眼界,懂得道理更多了。学习心理学以后使我知道了我的完美主义是怎么形成的。小时候我的潜意识里的认识是。不完美就得不到爱。现在我通过尝试,明白了自己就算不完美也是能得到爱的。我对人际关系、对别人有信心了。我主动去找自己内心真正想要得东西,我的结论是――爱,我去爱别人,也得到别人的爱。因此也没有那么必要和迫切的需求去追求完美了,现在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晶在大一时经历了一段比较消沉的时期。她认为别人都很优秀。自己却那么不出众,于是产生了自卑和焦虑的情绪,并且一度心境低落。后来却发现,原来在别人眼中她也是个优秀的人,大家都是觉得别人比自己好。从此晶不再看轻自己。她发现人和人是不同的,人的价值可以表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成绩的好坏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她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悦纳”的思想对其影响很大,教会她接纳全部的自己。

  方认为自己的变化是在完美主义的人际指向方面:我虽然不是完美主义者,但是在有些事上也对自己有要求的。当我对自己有什么要求的时候,也希望别人像我一样。别人达不到我的要求时我就会抱怨。学习心理学后我用精神分析的防御机制的理论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我觉得自己是在投射,觉得自己能达到的别人也应该能达到。别人达不到的话,我就采用抱怨的方式释放自己的能量,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人格心理学、关于自我成长的理论时,以及练习意象对话治疗技术的过程中,我更加自知了。我意识到自己是可以改变的,就开始自然而然的改变了。现在我对别人更加得宽容了,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要求自己,而不会去强求别人。消除了自己的一些消极情结和情绪,也改善了我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非完美主义的嘉觉得大学4年就要结束时,倒感觉有些趋向完美主义了。在这4年的学习中,嘉开始对道家、禅宗、佛教里的一些思想特别感兴趣,想要追求智慧、开悟、更高的境界。在学习意象对话心理学时,进行了很多自我分析,人格方面有了一定的变化和自我成长。他觉得在追求自我成长、自己整个人的人格发生变化时,比以前更加追求完美了。不过嘉的这种追求是不同于完美主义的,而是想获得更完善成熟的人格,在精神方面想得到更高的境界,是属于“积极的完美主义”,而非完美主义的通常含意一“消极完美主义”。

  4 讨论

  訾非的研究显示,完美主义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比较不容易发生改变。本研究的结果部分支持这个结论,几个被归于完美主义者的受访者都指出,即使学习心理学,完美主义倾向只是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消弱。例如,山认为自己的完美主义情况虽然比大三之前好一些了,但是在有些情境中还是会回到以前的状态。

  也有几个受访者认为学习心理学对完美主义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方用精神分析的手段修正对别人要求比较高的完美主义指向,改善了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骅也用心理动力学里面的方法分析自己的童年和潜意识,找出自己的完美主义形成的原因。他认识到即使不完美,父母也是会接受他的。意识到这些时,完美主义的想法自然就减轻了。访谈发现,每个人早期生活经历不同,影响他成为完美主义者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完美主义表现也纷繁多样。4年大学本科学习中受访者接触了各种流派的心理学知识,各种宗教、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论和方式,各取所需,来进行内心的探索和成长。受访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在心理学学习中大家可以经常的审视和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行为模式以及需要改变的地方,然后就可以去改变。因此,从心理学学习中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不过,在访谈中,笔者发现,除了心理学专业学习,一些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个体的完美主义倾向。例如,文在上大学前遭遇了一些比较重大的挫折,当时她没有学习心理学,但通过反思,她对自我有了更好的理解和调节能力,由一个完美主义者变成了非完美主义者。这是重大事件导致完美主义者向非完美主义者转变的例子。与文的快速转变不同的是,岩的转变是在现实中逐步发生。岩对生活的理解曾经过于理想化。正如Horney曾指出的。完美主义者按照理想的非现实的自我形象生活,并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公平和正义的机制运行的,但是一旦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幸,发现现实和自己想得不一样,或者发现自己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时,他们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失衡。岩的理想和现实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不断调整自己。现在,她认为,自己一方面在精神世界保留着理想,另一方面在现实中按照现实原则行事。

  本研究也发现,对于“完美主义”这个概念的理解,受访者也存在一定的个体间差异。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完美主义以设定过高目标、期望事情按自己的想象发展、对所要做的事情在头脑中反复预演和检查以避免错误、对整洁和秩序的苛求以及惧怕别人的否定等为主要特征,这与訾非在研究中归纳的消极完美主义的5个维度有较为一致的对应关系。但也有个别受访者将“完美主义”与“理想主义”视作类似的概念。例如,在道德观念方面的严格要求也被个别受访者视作“完美主义。”那么,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层面上有何种差异和联系?这是将来的研究应该给予注意的。

  为何有些个体的完美主义倾向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比较大的改变,而另一些个体的完美主义倾向比较不容易改变?这种差异性的深层原因亦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寻找完美主义心理临床干预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论文

2.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3.浅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完美主义及可能自我的关系论文

4.大学生心理课论文2000字

2722623